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单胃动物肠道内的气体主要来自微生物发酵过程,主要包括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和甲烷等。虽然大量研究已证明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在介导机体代谢和健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作为另一大类微生物代谢产物,肠道气体与膳食/饲粮营养物质代谢和宿主生理功能的关系一直被忽视。肠道气体的组成、分布及其对膳食/饲粮结构变化的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微生物活性和机体健康状态。本文系统综述了单胃动物肠道气体的代谢过程、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营养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种类肠道气体与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了肠道气体作为生物标记物判断微生物功能和活性的可行性,为更好地理解肠道微生物与养分的互作机制、提高单胃动物饲料利用率、降低规模化养殖过程的废弃物排放、促进精准营养手段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饲粮纤维影响猪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健康包括有效的营养物质吸收、稳定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健全的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肠道的健康状况决定了动物的健康状况。肠道健康取决于饲粮、肠道黏膜和肠道微生物群落3个主要方面。饲粮纤维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组成的成分和结构复杂的混合物,具有改善肠道营养物质吸收、降低肠道环境p H、改变有益菌与潜在致病菌比例、优化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加强黏膜屏障作用等功能。来源不同和理化性质相异的饲粮纤维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不一致。本文就饲粮纤维的分类、理化性质及其对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饲粮纤维在猪饲粮生产上的进一步广泛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刘旺景 《饲料工业》2022,43(3):50-56
瘤胃微生物菌群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动物的早期发育、健康和生理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与宿主生产力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免疫应答、生产性能和甲烷排放等生理参数的作用,探讨了添加剂、饲粮类型、季节变化和饲喂方式等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合理有效地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培育健康高效的反刍动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微生物功能的关注,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反刍动物的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对宿主的营养代谢、免疫功能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肠道微生物受反刍动物的饲粮组成、年龄、基因型等因素的影响,而饲粮组成是影响肠道微生物最主要的因素,若饲粮改变,其中的粗纤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均发生改变,肠道微生物也随之发生改变。反刍动物体内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如瘤胃球菌、藤黄微球菌、牛肠球菌等)对动物机体有积极的作用,而一些有害菌(如梭菌、苏黎世杆菌等)会破坏反刍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使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严重影响反刍动物的健康。此外,除了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反刍动物机体健康外,益生菌和营养素也对反刍动物机体健康起到调控作用,而一般的措施都是在反刍动物饲粮中添加有益益生菌或营养素饲粮,这样既能补充日常的营养水平,也能防止有害微生物的增生,从而保障反刍动物机体的健康。作者综述了影响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以及益生菌和营养素对反刍动物健康生产的作用,旨在为合理调控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畜牧业的...  相似文献   

5.
饲粮纤维作为动物后段肠道微生物群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维护着微生物群的平衡和稳态,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对改善动物能量代谢、肠道屏障功能、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和肠激素分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饲粮中纤维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饲料原料中纤维的组成和发酵特性差异较大,也导致纤维性饲粮原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存在巨大的变异性。因此,本文对饲粮纤维结构及其发酵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综述了饲料纤维组分在动物肠道的消化过程,发酵产物对动物肠道健康的调控机制,以及饲粮纤维在单胃动物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重新审视纤维结构及其转运机制、探索饲粮纤维的潜在营养价值和制定单胃动物纤维营养的应用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滥用,使得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大大降低,抗生素滥用还会导致有害菌定殖增加,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因此,很多国家开始禁止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且在饲料中添加低剂量的抗生素作为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已不再受欢迎,而探寻新的抗生素替代品来调节畜禽肠道微生物区系和维持肠道健康显得非常重要。人们一直误认为饲粮纤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指出纤维能稀释饲粮能量水平,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但最新研究表明,在家禽饲粮中添加适量纤维是改善家禽肠道健康、减少家禽肠道紊乱的一种有效的营养调控措施。本文从家禽肠道发育、肠道黏膜形态及上皮组织健康、肠道消化生理、肠道微生物区系等方面综述饲粮纤维对家禽肠道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纤维对家禽肠道健康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也为今后在家禽饲粮中添加纤维性物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激可通过神经-体液相关激素的基因和蛋白质、肠道微生物群、脂质氧化等,影响水禽的生理状态和生产性能,导致经济损失.水禽常见的应激包括热应激和冷应激.生产上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在饲粮中添加营养物质缓解水禽冷、热应激.文章以鸭、鹅为水禽代表,对冬、夏季节水禽生产中面临的冷、热应激主要的影响机制及营养调控措施进行综述,旨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生理之间的互作关系成为当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影响宿主生理的关键执行者,肠道微生物具有调节宿主代谢、免疫、生长发育等作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代谢产物种类和功能,以及益生菌对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仔猪营养调控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有害菌定植增加,影响畜禽的生长生产。探寻新的抗生素替代品来调节畜禽肠道微生物区系和维持肠道健康显得非常重要。纤维曾被视为畜禽饲粮中的一种抗营养因子,但适宜的饲粮纤维可有效改善畜禽肠道健康。本文从肠道营养功能、肠道屏障功能两个方面概述饲粮纤维对畜禽肠道调控的影响,以促进饲粮纤维在畜禽生产中被合理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高富璘 《饲料研究》2022,(2):150-153
瘤胃微生物主要由细菌、原虫、真菌等组成,日龄、品种、饲粮结构、饲粮添加剂和饲养方式均会对瘤胃微生物产生影响.从饲粮精粗比、营养水平、品种、饲养方式和饲料添加剂方面进行调控,能够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文章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反刍动物的科学饲养管理及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动物肠道具有消化吸收和免疫防御的双重作用,肠道健康受肠道的营养物质吸收、黏膜免疫以及微生物等多方面影响。日粮蛋白水平过高或过低不仅影响肠道正常的发育,甚至会破坏肠黏膜、限制肠道吸收、引发病原菌的增殖,从而影响畜禽健康。本文综述了日粮中不同蛋白水平对单胃动物肠道发育、消化酶及激素分泌、肠道免疫等影响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优化日粮配方、节约蛋白原料、改善肠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肠道是机体重要的消化与免疫器官,维持肠道健康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肠道微生物功能的认知,猪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正逐步成为热点。目前,尽管对某一生长阶段猪的肠道微生物组已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仍缺乏有关商品猪整个生命周期范围内肠道微生物组动态变化的全面纵向研究。而从出生到出栏,猪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肠道微生物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育过程。作者综述了猪哺乳期、断奶期、育肥期和妊娠期等从出生到育肥过程中不同阶段肠道微生物组的纵向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断奶期;另一方面,虽然肠道微生物组成随着时间始终在不断变化,但仍有一部分优势菌是一直存在的,这部分优势菌被称为核心菌群,而只在特定时期才出现的菌只是胃肠道中的"过客",也最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组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饮食、环境、抗生素使用等,其中饮食对塑造肠道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可为理解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改善猪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的微生物技术手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鸡肠道中生存着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宿主的营养代谢与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简要介绍了宏基因组学,阐述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对宿主的影响及不同饲养条件、宿主生理特征改变对肠道微生的影响,并重点从宏基因组的层面透析鸡肠道微生物菌落结构、营养代谢特征、免疫功能与鸡的健康生长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鸡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There are abundant microorganism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chicken, 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metabolism and immunity of the hos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for intestinal microbial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at metagenomics and effects of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bial structure on the host and different feeding conditions, host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 on intestinal microbia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colon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utrient metabolism, immune function, and healthy growth of chicken on the level of metagenomics, and we hope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study of intestinal microbial.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porcine intestinal tract. These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contribute to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 of the host. The host immune system can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and regulate the homeostasis of intestinal flora by secreting a variety of immune effector factors, such as muci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 regenerating islet-derived III (RegIII)γ, and defensin. Conversely,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can also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mmune cells including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and Th17 cells through their specific components or metabolite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mbalances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can lead to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compromise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ff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bod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ig intestinal flor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flora and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 throug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dietary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of pig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Finally, this review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and the mucosal immun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maternal antibodies, host genes, intestin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and various stresses (such as weaning stress). Intestinal microbes ma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such as probiotics ma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intestin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the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intestinal microbes. Moreover, probiotics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host health in many ways; for instance, by improving digestion and the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immune response,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intestinal-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and inhibiting intestinal-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y participate in regulating intestinal diseases in various ways. Probiotics are widely used as additives in livestock and the poultry industry and bring health benefits to hosts by improving intestinal microbes and growth performance, which provides more choices for promoting strong and efficient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8.
动物肠道存在复杂的微生物群落,适宜的微环境有利于多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生长。肠道健康是保证动物机体健康的基础,也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益生菌是对肠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在改善动物肠道健康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益生菌对病原微生物侵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部分病毒也具有一定的预防及清除作用,但不同菌株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作者首先将益生菌对肠道健康的保护概括为益生菌抑制病原菌入侵和定植、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道健康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4种方式,并探讨了不同菌株的作用方式;其次简述了益生菌抗肠道病毒的作用机制,其中,益生菌通过间接方式调节机体免疫是其抗病毒的主要方式;最后讨论了近年来益生菌在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益生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益生菌在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的研究及产品的开发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肠道微生物群对其营养消化及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具有不同功能,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马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结构遭到破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和机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多种疾病。介绍了马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结构组成特征,阐述了影响马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各类因素,以期为改善马肠道营养健康、开发马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马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