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颡鱼耳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巧情  刘俊  黄维 《水利渔业》2005,25(3):15-16
研究了黄颡鱼耳石的形态结构,并统计了黄颡鱼体长与耳石大半径的关系,两者回归方程为L=5.9249 6.8353R,复相关系数r=0.91。黄颡鱼体长和体重相关公式为W=0.0022L^3.4274。同时退算出黄颡鱼1龄、2龄和3龄时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7、24.5、29.9cm,均比对应的实际体长小,符合李氏现象。  相似文献   

2.
繁殖季节黄颡鱼的性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繁殖季节的黄颡鱼性腺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黄颡鱼卵巢为黄色圆筒状,由大小不同的三 种卵粒组成,卵径分别为1. 2~1. 4mm、1. 5~1. 6mm 和1. 7~2. 0mm,直径较大的金黄色卵粒中有大量卵黄 沉积,成熟较好,较小的卵颜色发白。精巢为乳白色,饱满有光泽,靠近生殖孔的部分晶莹透亮。黄颡鱼雌 鱼性成熟系数为21. 48%,雄鱼性成熟系数为0. 60%。体重35~85g 时,雌性个体相对繁殖力为76. 81~ 94. 72粒/ g,平均为84. 35粒/g,绝对繁殖力(Y)与体重(W)、体长(L)的相关方程为:Y=84. 74W- 55. 69、 Y=1416. 92L-14847. 24。  相似文献   

3.
刘登建 《水利渔业》2006,26(4):43-44,65
池养条件下江黄颡鱼幼鱼的体长生长与时间呈线性关系:L=0.5752t 15.267(r=0.9834);体重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关系:W=1.7392e0.014t(r=0.9746);体重与体长关系式为:W=0.0239L1.3658(r=0.9397);幼鱼期水温对体重瞬时生长率作用明显,28.2℃时体重瞬时生长率最大;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率差异较大,在60~90日龄体重瞬时生长率最大;幼鱼期个体间生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 ,对孵化 2 0d内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仔鱼 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 ,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 ,混合营养期为 1~ 4d。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 8~ 2 2mm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 ,仔鱼昼夜摄食节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 ,后期减慢。体长与日龄的相关式为 :L=0 95 2 8d+4 97(r=0 992 0 )。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曲线为W =6 4× 10 -4L2 2 56(r=0 9797)。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黄颡鱼幼鱼的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W=aL^b关系,b波动于2.96~3.0242之间。5月下旬出苗的幼鱼当年L=10.5587[1-e^-0.1787(t 0.6259)]W=16.2012[1-e^-0.1787(t 0.6259)]^3,r=0.9923;6月底出苗幼鱼当年L=8.2935[1-e^-0.2295(t 0.2296)],W=10.6203[1-e^-0.2295(t 0.2296)]^3,r=0.9929。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制触球及迷宫法评估了百里香酚、香芹酚、丁香酚和肉桂醛4种香精对(4.45±0.58)g黄颡鱼(Pelteobargrus fulridraco)幼鱼的诱食剂量效应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都对黄颡鱼有明显的诱食作用,其最适诱食浓度分别为(0.025~0.05)、0.025、0.007 g/m L;百里香酚诱食效果最佳(P0.05),但浓度过高,也会出现诱食抑制;而丁香酚对黄颡鱼幼鱼均无明显的诱食作用(P0.05)。随后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5、150、250、500和1000 mg/kg的百里香酚饲喂黄颡鱼幼鱼,8周的养殖结果表明黄颡鱼增重率(Y)与饲料中百里香酚添加量(X)之间可用二次方程式表示Y=-0.000 7 X2+0.796 3 X+107.08(R2=0.777 2),当黄颡鱼获得最大增重时,饲料中百里香酚的添加量为568.8 mg/kg。  相似文献   

7.
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 (Richardson)又名江鱼尝、江黄颡鱼等 ,是鲇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 ,常见成体多在 0 15~ 0 4kg ,最大可达 1kg。该鱼肉质特别细嫩 ,味道鲜美无腥味 ,无肌间刺 ,历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瓦氏黄颡鱼在我国分布较广 ,除黑龙江、青藏高原和台湾外 ,其它地区的河流水系中均有分布。但以长江干、支流和通江湖泊中出产最多 ,其它水系出产较少。长期以来 ,市场销售的瓦氏黄颡鱼一直来源于天然捕捞 ,上市量有限 ,满足不了消费需要。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瓦氏黄颡鱼资…  相似文献   

8.
江黄颡、鳜鱼、青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黄颡鱼Pseudobagrusvachelli(Richardson)又称瓦氏黄颡鱼,属鲶形目、鲍科、黄颡鱼属,是该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重为1750g,自然分布与长江、淮河、珠江及其干流中,为底栖经济鱼类,是我国的传统渔业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江黄颡鱼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三种水温条件下(12℃、20℃、28℃)测定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幼鱼(6.5~8.6cm/p,3.953~8.407 g/p)的耗氧状况,据此计算出幼鱼的瞬时耗氧速率(V,mg/g.h)与溶氧量(DO,mg/L)及水温的相关关系。试验表明:江黄颡鱼耐低氧能力较强;其昏迷点、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大,28℃时两者分别为0.3183、0.2750 mg/L;江黄颡鱼的瞬时耗氧速率随时间的延长、溶氧量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瞬时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8.0±0.5)℃下,用封闭静水式装置测定了体长1.90~11.03 cm、体重0.17~22.99 g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黄颡鱼窒息点(Sp)为0.33~0.60 mg/L,瞬时耗氧率(IRO2)为0.0119~0.2081 mg/g.h。Sp和IRO2随规格的增加而降低,黄颡鱼窒息点(Sp)与体长(L)、体重(W)的关系式分别为:Sp=0.7795L-0.3695(R2=0.9619)、Sp=0.4897W-0.1323(R2=0.9656);瞬时耗氧率(IRO2)与体长(L)、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IRO2=0.7290L-0.5709(R2=0.9580)、IRO2=0.3549W-0.2036(R2=0.9539);IRO2随水中溶解氧(DO)的下降而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黄颡鱼属低窒息点鱼类,其呼吸类型可归属于顺应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长时期黄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月龄和18月龄不同生长阶段的黄姑鱼体质量等9个表型性状的相关关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其他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对线性方程加以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的生长阶段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大;2月龄的全长(0.576)与18月龄的体高(0.558)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2月龄的全长与躯干长共同(0.4250)和18月龄的体高(0.3114)是决定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2月龄黄姑鱼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y=-0.964+0.724x4+0.289x1(r2=0.957);18月龄黄姑鱼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y=-600.412+54.162x7+18.03x1(r2=0.943);如果在这两个生长阶段对黄姑鱼进行性状选择育种,可以重点根据全长、躯干长、体高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对体质量进行间接选择育种,从而保证选择育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机选取305尾不同家系的4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厚共8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泥鳅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揭示影响4月龄泥鳅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体高、头长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548),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0.3003),其他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主要通过全长间接地影响体重。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以全长(X1)、头长(X2)、体高(X3)、尾柄高(X4)和尾柄长(X5)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4.515+0.255X1+1.744X2+1.966X3+1.422X4+0.511X5。在泥鳅选育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该方程对泥鳅体重进行预测和控制,主要用泥鳅全长指标进行选择,以达到间接选育体重、优化其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对4月龄马口鱼的14个形态性状(全长X1、体长X2、叉长X3、体高X4、体宽X5、头长X6、头宽X7、头高X8、吻长X9、眼后头长X10、眼径X11、眼间距X12、尾柄长X13、尾柄高X14)和体质量(Y)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  相似文献   

14.
淡水鲨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龄淡水鲨鱼(Pangasias sutchi Fowler)30尾,测量其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头长、头高、头宽、吻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12个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经相关分析,淡水鲨鱼各形态性状(除吻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经通径分析,保留了全长、头宽、体宽和尾柄高4个达到显著水平的形态变量,所得相关指数为:R2=0.939;(3)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为:Y=-458.204+0.997X1+6.610X8+2.506X4+2.825X11,式中X1、X8、X4、X11分别为全长(mm)、头宽(mm)、体宽(mm)和尾柄高(mm),为淡水鲨鱼的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1)、体长(x2)、尾柄高(x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 x1+18.328 x2+ 199.490 x3-500.785.  相似文献   

16.
通过现场测定养殖日龄为16~18d的斑节对虾的体长、体重和全长,并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被测虾的中肠腺中部进行细胞计数,研究了斑节对虾体长与中肠腺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虾体长与中肠腺中部每个高倍视野的平均细胞数呈密切负相关(r=-0.947),公式为:C=330.362323e-0.087384L。对虾体长与体重密切相关(r=0.948),可用对数回归方程描述:lgW=-1.923578+3.082832lgL。对虾体长与全长密切相关(r=0.995),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187137+1.316705X。通过这些公式,中肠腺中部每个高倍视野的平均细胞数可由体长直接推算出或由体重和全长间接算出,使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度的计算更加简单和准确。  相似文献   

17.
选取大连塔河湾海域马粪海胆260枚,鉴定性别后测量了壳高(L2)、壳径(L1)和体质量(m)等经济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性别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湾海域马粪海胆雌雄比例为1∶1,在壳性状、体质量等经济性状和高径比等生物学性状上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海胆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其中壳径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最大(雌雄分别为0.960和0.956)。通径分析表明,雌雄马粪海胆壳径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雌雄分别为0.723和0.645)均大于壳高(雌雄分别为0.280和0.362),雌雄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有较为一致的影响效果。雄性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m=1.78L1+1.32L2-75.78(r2=0.948),雌性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m=2.17L1+1.13L2-89.05(r2=0.944),不分性别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m=1.96L1+1.22L2-81.72(r2=0.944)。  相似文献   

18.
文蛤贝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抽取中国沿海文蛤292个,分别测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韧带长(X4)、楯面长(X5)、楯面宽(X6)、小月面长(X7)、前端到腹缘(X8)、后端到腹缘(X9)及活体重(Y)等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贝壳各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壳长、壳宽、壳高、韧带长、楯面长、楯面宽、小月面长、前端到腹缘、后端到腹缘与活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壳长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P1=0.345(P0.05);壳宽(P2=0.210)(P0.01)、韧带长(P4=0.129)(P0.01)、小月面长(P7=0.079)(P0.05)对活体重直接影响亦较大。决定系数∑d=0.9170.850,说明文蛤形态性状是影响活体重的重点性状。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壳长、壳宽、韧带长和小月面长与活体重极显著相关(P0.01),其最优理想回归方程为:Y=1.157X1+0.894X2+0.929X4+0.523X7-69.553。实验结果认为,在文蛤选择育种中,壳长、壳宽、韧带长和小月面长是重要的甄别性状。  相似文献   

19.
3月龄卵形鲳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分别测定其全长(TL)、体长(SL)、头长(HL)等11个形态学指标和体质量(BW)。分别计算形态性状测量值和体质量数值之间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关联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卵形鲳鲹被测量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皆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通径分析中,3月龄卵形鲳鲹仅全长、体宽、体高和尾柄高的形态性状测量值对幼鱼体质量数据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将其确定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_2=0.493 6);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达到24.39%。卵形鲳鲹的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性状的相关指数大小为R~2=0.888 1,说明该被选性状是与体质量关联的主要性状。设全长(X_2)、体高(X_3)、体宽(X_4)和尾柄高(X_(10))为自变量,设体质量(Y)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32.217 8+0.252 4X_2+0.378 2X_3+0.440 8X_4+0.634 1X_(10),回归预测的估计值与实际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故该方程可被用于卵形鲳鲹的实际生产。本研究可为卵形鲳鲹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关系,为亲贝的选择提供策略,本研究使用合浦珠母贝传统壳色、金壳色、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5种壳色选育系F6各1000只个体的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测量的性状包括壳长(SL,mm)、壳高(SH,mm)、壳宽(SW,mm)、绞合线长(HL,mm)和体重(BW,g)。结果显示,5种壳色合浦珠母贝所有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P0.01)。通径分析表明,壳长对传统壳色和白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高对金壳色和红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宽对黑壳色贝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不同壳色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与体重(BW,g)间的回归方程,其中传统壳色:BW=-24.999+0.467SL+0.387SH-0.259SW+0.244HL;金壳色:BW=-38.661+0.305SL+0.477SH+0.242SW+0.375HL;白壳色:BW=-4.130+0.332SL+0.300SH-0.307SW+0.088HL;红壳色:BW=-27.307+0.327SL+0.321SH+0.252SW+0.305HL;黑壳色:BW=-40.921+0.278SL+0.335SH+1.076SW+0.269HL。聚类分析显示,传统壳色与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而白壳色、红壳色和黑壳色形态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