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免疫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的雌性青年鸽384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其中A组饲喂基础日粮,B、C和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108 CFU/kg丁酸梭菌、5×109 CFU/kg乳酸菌和5×109 CFU/kg乳酸菌+1×108 CFU/kg丁酸梭菌。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与A组相比,B、C、D组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A组相比,B、C、D组青年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能力(T-AOC)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C组相比,D组血清T-AOC及CAT、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③与A组相比,B、D组十二指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D组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④与A组相比,D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B组十二指肠及D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有利于改善青年鸽肠道形态,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青年鸽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青年鸽免疫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的雌性青年鸽384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其中A组饲喂基础日粮,B、C和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10~8 CFU/kg丁酸梭菌、5×10~9 CFU/kg乳酸菌和5×10~9 CFU/kg乳酸菌+1×10~8 CFU/kg丁酸梭菌。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与A组相比,B、C、D组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与A组相比,B、C、D组青年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能力(T-AOC)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C组相比,D组血清T-AOC及CAT、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③与A组相比,B、D组十二指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D组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④与A组相比,D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B组十二指肠及D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有利于改善青年鸽肠道形态,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抗氧化能力,从而增强青年鸽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9,(6):1233-1238
本试验探讨在种鸽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乳鸽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及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相同繁殖周期的种鸽108对和同日出雏的1日龄乳鸽324只,每对种鸽哺育3只乳鸽,乳鸽测初始体质量后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抗生素组(B组)和7个试验组(C~I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对种鸽和6只乳鸽。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为基础日粮+150 mg/kg金霉素,C~I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加入5×10~7,1×10~8,2×10~8 CFU/kg丁酸梭菌制剂、5×10~9 CFU/kg乳酸菌以及5×10~9 CFU/kg乳酸菌+5×10~7 CFU/kg丁酸梭菌、5×10~9 CFU/kg乳酸菌+1×10~8 CFU/kg丁酸梭菌、5×10~9 CFU/kg乳酸菌+2×10~8 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G、H、I组显著提高了乳鸽28日龄体质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A、B组相比,各试验组均不同程度提高了乳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整体上以D组和复合制剂组效果最好;D、G、H、I组的GH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A组(P0.05);除B、E、F组外,其余各组的IGF-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A组(P0.05)。结果表明,在种鸽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促进乳鸽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促进与生长有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单一菌种以1×10~8 CFU/kg剂量的丁酸梭菌制剂即D组效果最好,复合组以H组即5×10~9 CFU/kg乳酸菌+1×10~8 CFU/kg丁酸梭菌制剂组最好,且整体上复合制剂组效果优于单一制剂组。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1~70日龄扬州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扬州鹅公鹅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鹅。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丁酸梭菌(有效活菌数为3.0×10^6 CFU/g),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为2.0×10^7 CFU/g),D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丁酸梭菌+250 mg/kg枯草芽孢杆菌。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B、C和D组总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总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B、C和D组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C、D组血清和回肠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空肠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空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C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和D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回肠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及二者混合制剂可提高肉鹅总增重、空肠脂肪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更好地改善肠道形态。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相同繁殖周期的种鸽84对和同日出雏的1日龄乳鸽252只,每对种鸽哺育3只乳鸽,随机分成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对种鸽和6只乳鸽。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金霉素,试验组(C、D、E、F、G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7、1×108、2×108CFU/kg丁酸梭菌,5×109CFU/kg乳酸菌和5×109CFU/kg乳酸菌+1×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 G组乳鸽15~28日龄、1~28日龄时的平均日增重及28日龄时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除E组乳鸽的血清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外,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显著提高血清TP和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TC含量(P0.05); G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C组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升高,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 D和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 C和D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及空肠、回肠V/C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种鸽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促进乳鸽生长,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且对乳鸽的肠道形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复合添加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且单独添加以D组的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研究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180只健康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无抗对照组、抗生素组和丁酸梭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无抗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mg/kg黄霉素、75 mg/kg金霉素和20 mg/kg吉他霉素,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未显著影响肉鸡21日龄和42日龄体重、1~21日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与无抗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极显著降低了1~21日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P<0.01)。2)与无抗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3)与无抗对照组或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42日龄肉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P<0.05);与无抗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极显著降低了21日龄和42日龄肉鸡血清氨含量(P<0.01),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血清尿酸含量(P<0.05)。综上,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改变了肉鸡脂类代谢,提高了血清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了蛋白质代谢废物含量。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5±1)日龄、体重(6.24±0.32)kg的健康"杜×长×大"杂交仔猪3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 000和2 000 mg/kg丁酸梭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250和1 000 mg/kg丁酸梭菌添加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50和500 mg/kg丁酸梭菌添加组的腹泻率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了40.99%和44.32%(P<0.05)。2)丁酸梭菌添加组断奶仔猪的空肠绒毛高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32.23%、35.71%、33.59%和47.36%(P<0.05),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47.24%(P<0.01)、48.03%(P<0.01)、19.69%(P<0.05)和22.83%(P<0.05)。3)饲粮添加丁酸梭菌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各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C3)和补体4(C4)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25~55日龄断奶仔猪饲粮添加250~500 mg/kg丁酸梭菌可改善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21±1)日龄健康断奶仔猪2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猪。A组(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B组、C组、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30、60 g/t丁酸梭菌。试验期35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组仔猪断奶第35 d的体重显著提高(P<0.05)。试验第1~35 d,C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仔猪断奶第15、35 d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C组、D组仔猪断奶第36 d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组、D组仔猪断奶第15 d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C组仔猪断奶第35 d血清T-AOC显著提高(P<0.05);C组、D组仔猪断奶第15、35 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罗斯308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540羽1日龄健康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试验分对照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mg/kg硫酸黏杆菌素和50 mg/kg杆菌肽锌;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和抗生素组肉鸡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42日龄肉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其中GSH-Px活性比抗生素组提高60.00%(P0.05);抗生素组7和21日龄肉鸡血清T-SOD活性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21日龄,丁酸梭菌组和抗生素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Ig 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8.70%(P0.05)和26.46%(P0.05)。7、21和42日龄,丁酸梭菌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6.60%(P0.05)、37.77%(P0.05)和27.03%(P0.05)。7和42日龄,抗生素组肉鸡血清Ig 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21和42日龄,丁酸梭菌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M(Ig M)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且分别比抗生素组提高7.92%(P0.05)和47.62%(P0.05)。4)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肉鸡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在21和42日龄时,TP含量分别比抗生素组提高31.33%(P0.05)和52.27%(P0.05)。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21和42日龄肉鸡血氨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提高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代谢,进而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且添加丁酸梭菌能减少肉鸡氨排放。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断奶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2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50日龄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共20 d(断奶前10 d和断奶后10 d),分别在试验第10天和第20天采集血样。结果表明:1)从整个试验期来看,丁酸梭菌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梭菌组的饲料效率(FE)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P=0.09),且犊牛腹泻率比对照组降低了3.62百分点。2)试验第2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P=0.07)。3)试验第1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较对照组有升高的趋势(P=0.06);试验第2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4)试验第20天时,丁酸梭菌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 (IgM)、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2.0×108CFU/kg丁酸梭菌能够提高犊牛断奶期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降低血清MDA的含量,增强犊牛的免疫功能,有效缓解犊牛的断奶应激。因此,丁酸梭菌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益生菌制剂应用于犊牛培育中。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伊犁鹅生产性能、孵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索伊犁鹅产蛋期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处于产蛋期的3岁伊犁鹅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公母比例1∶4)。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1.20%,试验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3.86%、15.20%、16.48%的试验饲粮,其余营养水平基本一致。饲养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63 d。结果表明:1)产蛋期伊犁鹅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及合格蛋率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3.86%、15.20%及16.48%粗蛋白质组显著或极显著改善了伊犁鹅的产蛋率、日产蛋量及料蛋比(P<0.05或P<0.01)。2)与对照组相比,15.20%及16.48%粗蛋白质组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伊犁鹅种蛋的受精率及受精蛋孵化率(P<0.05或P<0.01)。各组间伊犁鹅的健雏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13.86%粗蛋白质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 15.20%粗蛋白质组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 16.48%粗蛋白质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酸含量及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5.20%时,产蛋期伊犁鹅可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孵化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人参皂苷Rg1和重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rLTB联合滴鼻免疫小鼠的佐剂效果,本研究以卵清白蛋白(OVA)为模式抗原,分别将生理盐水、OVA、OVA+Rg1、OVA+rLTB、OVA+Rg1-rLTB滴鼻免疫小鼠,共免疫3次。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分析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胆汁、肺泡支气管和阴道黏液中IgA和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与OVA单独免疫组相比,Rg1-rLTB能够明显促进小鼠中性粒细胞和中间细胞数量的增加(p<0.05),显著上调Th1、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p<0.05),明显提高血清和局部黏膜中的OVA特异性IgA和IgG抗体水平(p<0.05),并且Rg1-rLTB的复合佐剂效果比单独Rg1或rLTB更具优势。因此,Rg-rLTB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滴鼻免疫佐剂,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还原力为指标,测定桑黄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桑黄多糖具有较强的还原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其还原力和自由基清除作用与其浓度呈现量效关系。结果表明,桑黄多糖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128头体重为(6.37±0.11) kg的28日龄健康大白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和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断奶仔猪末重和1~28 d平均日增重(P<0.05),并显著降低1~14 d和1~28 d断奶仔猪料重比(P <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总蛋白(TP)、葡萄糖(GLU)、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尿素氮(UN)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 000、1 500 g/t包被丁酸钠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P<0.05),显著提高乳酸杆菌数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包被丁酸钠可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包被丁酸钠的最适添加量为1 000 g/t。  相似文献   

15.
黄酮是桑黄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对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桑黄黄酮的超声波辅助乙醇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其还原力及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显示,桑黄黄酮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5 h,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的桑黄黄酮提取得率为4.41%,达到回归模型预测值的98.44%;3个因素对桑黄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并且料液比与提取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提取的桑黄黄酮具有较强还原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强清除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天宝  朱燕  刘岩  吕志强  魏佳 《蚕业科学》2019,45(2):175-180
以叶片老化进程差异显著的2个桑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为材料,通过测定与植物叶片老化相关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初步探讨桑树秋季桑叶老化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桑树抗老化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植物激素乙烯和脱落酸含量均随叶片老化显著变化,可作为桑叶老化的代表性指标。强桑1号桑叶中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农桑14号,但并没有随老化进程呈现显著变化;而脯氨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与农桑14号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指标对于桑树叶片老化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将人工栽培桑黄后的废弃物菌袋应用于动物疾病防控,研究桑黄菌袋提取物(SHM)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的小鼠体质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肠长度极显著变短(P<0.01),结肠组织增厚水肿,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泛素结合酶13(Ubc13)、细胞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亚家族成员3(NLRP3)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基因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与DSS组相比,给予375 mg/(kg·d) SHM的小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血浆中IL-1β和MPO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形态得到恢复,但给予125 mg/(kg·d) SHM的小鼠上述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与DSS组相比,给予375 mg/(kg·d) SHM的小鼠结肠中IL-1β、IL-6和NLRP3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SHM在一定剂量下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TLR-4通路下游蛋白IL-1β和IL-6的基因表达,以及调控NLRP3的表达以降低IL-1β蛋白的活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加工工艺与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3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试验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进行14周的饲养试验(生长期6周、育肥期8周)。对照组饲粮采用普通加工工艺生产,配方中添加正常剂量的复合维生素(生长期350 mg/kg、育肥期20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组饲粮均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其中试验1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0%和40%(试验2组:生长期280 mg/kg、育肥期16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B组;试验3组:生长期210 mg/kg、育肥期12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C组)。结果显示:1)生长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及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及平均日增重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2)育肥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各生长性能指标在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B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生长育肥猪饲粮,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优于普通饲料加工工艺,且配方中减少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散养密度对肉兔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择健康的体重相近的断奶伊拉兔126只,随机分成3组,Ⅰ组散养密度为7只/m2,共49只;Ⅱ组散养密度为6只/m2,共42只;Ⅲ组散养密度为5只/m2,共35只。各组饲喂相同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5 d,正试期为45 d。结果表明:各组之间肉兔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免疫器官指数及屠宰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Ⅰ组兔肉pH极显著低于Ⅱ组(P<0.01),Ⅰ组兔肉剪切力显著低于Ⅱ组(P<0.05)。各组之间兔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弹性及各项化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兔肉胱氨酸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Ⅱ组(P <0.01),Ⅰ组兔肉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Ⅲ组兔肉酪氨酸含量显著低于Ⅰ组、Ⅱ组(P<0.05)。经济效益以Ⅰ组最高。由此可见,福利散养不仅为家兔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使家兔能够充分表达其生活习性,还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本试验以7只/m2的散养密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胎次和热应激程度对广州地区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胎次和热应激程度对奶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体细胞数和高峰奶量的影响,收集了广州某奶牛场360头荷斯坦泌乳母牛近5年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DHI)数据,用R (Version 3. 3. 2)和SPSS 20. 0软件分析了不同胎次和热应激程度对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相比于其他胎次的奶牛,头胎母牛产奶量、高峰奶量较低(P<0. 05);头胎牛的脂蛋比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牛(P<0. 05),其余各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 05);随着胎次的增加,牛奶中体细胞数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P<0. 05)。中度热应激下的产奶量、高峰奶量显著低于轻度热应激(P<0. 05);中度热应激下产犊的奶牛体细胞数会稍稍偏高,但与无热应激和轻度热应激下产犊的奶牛相比差异不显著(P>0. 05);乳脂率、乳蛋白率各组差异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