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催产花亲鱼9组,雌鱼平均体质量105 g,催产率82%;获受精卵1.2万粒,受精率85%;获水花1.0万尾,孵化率84%。水花鱼苗于池塘中养殖120 d,收获鱼种7200尾,平均体长12.45 cm,平均体质量20.47 g,养殖成活率72%。平均水温21.5℃,花受精卵120 h破膜;破膜后第15 d,臀鳍出现,平均全长12.5 mm,外部形态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研究了蒙古红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系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鲌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万~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时水温在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共产卵663万粒,平均受精率83.0%。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0%,共得鱼苗361.2万尾,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共得全长达3.6~3.8cm的夏花鱼种80.4万尾,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4.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 ℃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 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 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 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5.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乌苏里拟鲿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2011年5月和6月从吉林省鸭绿江地区采购两批亲鱼运回安徽进行了繁育试验。注射人工催产激素促熟催产,人工授精,水泥池流水孵化,土池施肥培水并用粉料培育鱼苗。试验结果:第一批次催产雌鱼260尾、雄鱼56尾,水温22.0~22.5℃,产卵率为35%,平均受精率55%;孵化水温19.5~23.0℃,因感染水霉,仅获得300多尾鱼苗。第二批次催产雌鱼275尾、雄鱼60尾,水温24.0~25.5℃,产卵率50%,平均受精率65%;孵化水温24.5~28.3℃,由于孵化期间使用亚甲基蓝防治水霉,孵化率达到75%。两个批次共繁殖鱼苗19万尾,培育出全长4.5~5.5cm的鱼种6万尾,培育成活率31.58%。  相似文献   

6.
对唇鱼骨(Hemibarbus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开发利用云南土著鱼类资源,开展了嵩明白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催产药物和剂量对嵩明白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结果发现,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加马来酸地欧酮(DOM)催产效果好,效应时间为21 h,人工采卵流畅,催产率为100 %;而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效果较差,只有6尾雌鱼产卵,人工采卵不流畅,催产率为50 %。在水温16 ℃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96 h,孵化积温为1 536 ℃·h。试验共孵化出嵩明白鱼水花鱼苗4万尾。  相似文献   

8.
黑脊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闽泉 《水产科学》2002,21(5):8-10
采捕于溪河的野生黑脊倒刺Ba,在池塘生态条件下进行人工驯养使其达到性成熟。雌雄亲鱼的成熟率为83.8%和92.1%。采用HCG、LRH-A2等外源激素对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25组新鱼,获产18组。当水温为20-27℃时,效应时间15-23h,共得卵31500粒。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分别为72.0%和62.6%。受精卵在21-31℃水温下孵化,经52-110h仔鱼大量出膜,共孵仔鱼11947尾,育成夏花10956尾,成活率达91.7%。  相似文献   

9.
胭脂鱼全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在从化茂墩养殖基地对人工繁殖子一代胭脂鱼经强化培育达性成熟的亲鱼,注射DOM、LRH—A2及HCG混合催产剂,在水温15-19℃时催产,效应时间为12—20h,催产率平均达89%。采用人工干法授精、流水孵化,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92%、85%。鱼苗和鱼种在微流水条件下培育,成活率可达80%和93%。  相似文献   

10.
选取60尾雌性大麻哈亲鱼,分成S-GnRH-A组、HCG组和17α-20βp组,在2~4℃水温下分别进行不同催产药物的人工催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三组的催产率分别为10%、15%、65%,共有18尾亲鱼产卵,卵径0.54~0.66cm,平均怀卵量为3530粒,获得成熟卵63500余粒,受精卵51680粒,发眼卵38815粒。在6~9℃水温条件下,经59天孵化出苗,孵化鱼苗36370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水温下孵化,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9.3%、72.6%和67.9%。杂交子一代仔鱼在受精后68h,30min出膜。经过25~30d饲养,夏花鱼种体长达到3~4cm,成活率66%。试验结果证明花(♀)×唇(♂)杂交子一代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且鱼苗、鱼种及成鱼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花[鱼骨]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经过实验摸清了花的性成熟年龄和成熟最小型,性腺的发育状况,花的繁殖力、产卵时间和水温、雌雄鉴别等;比较了不同催产药物对花的催产效果,2008年催产率达100%,受精率95.3%,孵化率95%,获鱼苗14.12万尾。  相似文献   

13.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14.
点篮子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2008年4~6月在海南进行了点篮子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共产卵610×104cell,孵化出仔鱼342.4×104ind,经过30 d土池生态培育,培育出体长约2.5 cm幼鱼32.5×104ind,土塘培育苗种成活率达16.1%。点篮子鱼适宜催产的环境条件为:水温25.5~27.7℃,盐度33.0~34.5,pH值7.9~8.5,DO值6.0~8.8 mg/L。A、B、C三种药品配伍进行催产效果最好,获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均最高,分别达到60.0%~80.0%、83.2%~90.5%和71.2%~76.8%,效应时间缩短到15~16 h。点篮子鱼受精卵为半浮性卵,孵化积温为649.25时度。当盐度低于26.5时,点篮子鱼受精卵沉于水底;盐度高于38.5时,则浮于水面。水温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15℃、20℃试验组胚胎分别发育至原肠晚期、胚孔封闭期死亡,35℃条件下胚胎发育终止于胚体形成期,30℃试验组初孵仔鱼的活力差,畸形率高。点篮子鱼胚胎发育的适温为25℃左右。盐度对点篮子鱼的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在盐度34.4~45.7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孵化率降低,畸形率升高。在盐度30.2~34.4范围内,孵化率在60%以上,畸形率在10%以下,最适盐度范围30.2~34.4。初孵仔鱼全长为1.00~1.20 mm,油球一个,出膜3~4 d开始摄食小型轮虫和藻类。点篮子鱼苗15日龄前生长缓慢,之后生长迅速,平均全长与日龄回归方程式为:y=1.120 7e0.109 4x,R2=0.979 5。  相似文献   

15.
从亲鳖的选育、雌雄的配比、温度、湿度及水化因子进行人工控制,对鳖进行规模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每只雌鳖产卵45只以上,受精率90%以上,孵化率87%以上,稚鳖成活率99%以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12—2015年,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了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研究。结果显示:3年间长鳍吻鮈均能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培育成熟,2014年5月—2015年4月间培育存活率和成熟率最高,分别为85.3%~100%和77.3%~100%;对培育成熟的亲鱼进行了4种不同外源激素(PG、HCG、LRH-A2、LRH-A2+DOM)催产实验,结果为LRH-A26μg/kg+DOM 5 mg/kg合剂催产率最高,达88.3%;14、16、18、20和22℃5个温度组的受精卵孵化实验结果显示,孵化时间(H)与温度(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H=0.573T2-30.393T+418.178,R2=0.982,P0.01),18℃和2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54.27%和56.0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表明长鳍吻受精卵适宜孵化温度范围为18~20℃。  相似文献   

17.
从鸭绿江及其支流瑷河中收集野生唇鲳Hemibarbus labeo(Pallas)苗种,在池塘和网箱中培育3-4年后,于2009和2010年对这些亲本进行了7批次人工繁殖试验,共催产亲鱼231组,获卵470万粒,水花282.5万尾,基本摸清了该流域唇鲋的雌雄鉴别、成熟度鉴别、繁殖时期与温度、催情药物、人工授精、孵化等规模化生产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的亲鱼斑鳢(C.maculata)培育、杂交鳢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结果显示:斑鳢在杭州地区池塘条件下经人工培育可达性成熟,但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过冬,需进行保温越冬。杂交鳢人工催产繁殖的适宜水温在22℃以上,以25~28℃为宜。25~30℃水温条件下,分二次注射LHRH-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在32 h以内;采用自然受精,泡沫箱或网箱孵化,其平均催产率为93.3%,平均受精率为72.9%,孵化率为64.1%,孵化时间18~45 h;通过定时过筛、分级分养、适时驯食等技术培育20 d左右,鱼种全长可达3.3~3.8 cm,平均成活率56.5%。  相似文献   

19.
2005~2007年春、夏期间,在浙江南麂岛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产卵及孵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亲蛸培育成活率为77.5%~95.5%,平均产卵率为68.0%~83.3%。不搭配雄体产卵率为65.0%,搭配一定比例的雄体后产卵率达92.5%,最高达100%。不同附卵器附卵效果以方形鲍鱼箱为最好,圆形鲍鱼皮桶次之,扇贝笼最差。在南麂海域暂养在网箱中的真蛸当水温上升到13.5℃以上时就开始有少量产卵,多数开始产卵在16.0℃左右,主要产卵期在4~6月。不同个体真蛸的产卵量变化很大,少者只有22 632粒,多者达170 684粒,平均102 665粒,平均每颗卵粒重量在1.670~2.207 mg之间,大小为长2.8~3.1 mm、宽0.915~0.950 mm。在水温13.5~28.0℃范围内,真蛸卵可以正常孵化,孵化率达60.0%~80.0%,超过28℃时孵化率明显下降。真蛸卵的孵化时间较长,至少需要20 d以上。孵化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期间平均水温16.5℃,整个孵化时间长达47 d。当孵化期间平均水温为21.6℃时,从产卵到稚蛸出膜大致需要25 d左右。此外,还发现亲蛸护卵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孵化率,本文也论述了有关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采用胸鳍基部一次注射LRHA-A2和DOM催产花亲鱼,采用平铺、悬挂、底层漂浮棕榈皮鱼巢三种接卵方式及流水条件下遮光、不遮光,静水条件下遮光、不遮光四种不同孵化方式的试验结果。在水温18.2-19.8℃条件下,花胚胎发育需140 h破膜。观察了胚后组织、器官、系统生理发育过程,该鱼在破膜后52h进入混合营养期。不可逆点(PNR)为仔鱼破膜后第8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