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反刍动物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其在瘤胃上皮通过被动扩散、挥发性脂肪酸酸根离子(VFA-)和碳酸氢根(HCO_3~-)的阴离子交换、硝酸盐敏感性VFA吸收、质子耦合VFA-运输以及电介导途径转运,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同时VFA会刺激瘤胃上皮发生适应性变化,促进瘤胃乳头生长和增加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对VFA在瘤胃上皮的吸收转运机制及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基因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瘤胃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全胃营养灌注绵羊为试验动物 ,用物质代谢区室分析方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瘤胃乙酸、丙酸比例对体内氧化代谢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同试验处理间营养灌注液能量、蛋白质水平相同 ,而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的乙酸、丙酸比例不同。三种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的乙酸、丙酸比例分别为75 :15(VFA1)、65 :25(VFA2)、45 :45(VFA3)。由测定引入 14C -乙酸后血液二氧化碳放射比强度—时间曲线上升段斜率(k值)反映体内氧化代谢强度。试验结果为 ,瘤胃灌注VFA1 时的k值显著高于灌注VFA2 和VFA3 时的k值(P<0.05) ,而VFA2 和VFA3 两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说明瘤胃灌注VFA1 时绵羊体内氧化代谢强度增加。向停止灌注24小时的绵羊瘤胃内灌注VFA1,血浆胰岛素水平在恢复灌注后缓慢上升。将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由VFA1 换为VFA2 后 ,血浆胰岛素水平迅速上升 ,之后迅速下降 ,而由VFA2 换为VFA3 后未出现血浆胰岛素水平的明显变化 ,说明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与体内糖代谢调节状态有关 ,而瘤胃灌注VFA1 时的体内糖代谢调节状态与灌注VFA2 和VFA3 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瘤胃VFA产量与瘤胃可发酵有机物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6个处理的日粮(4种不同处理的糊化淀粉尿素、豆饼和常规尿素)在5头安装有瘤胃和真胃瘘管的阉牛中进行6×5拉丁方试验。试验中测定了瘤胃VFA浓度及产量,并同时用体内法和尼龙袋法测定了有机物质的降解率:还研究了体内法测定的瘤胃可消化有机物质(RDOM)及尼龙袋法测定的瘤胃24小时可发酵有机物质(FOM)与瘤胃VFA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用RDOM预测VFA能(E_(VFA))的平均值为7.222MJ/kg RDOM(r=0.7082):用FOM预测VFA产量的平均值为7.602 mol/kg FOM(r=0.6686)。还发现瘤胃24小时可发酵碳水化合物(F_(CHO))与平均瘤胃VFA浓度相关系数为r=0.7932。在碳水化合物的各种成分中,瘤胃24小时ADF降解量与乙酸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7361;瘤胃24小时中性冼涤剂溶解物的降解量与丙酸产量相关系数为r=0.6296,说明对乙酸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纤维素的降解量,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量主要影响丙酸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挥发性脂肪酸(VFA)作为瘤胃发酵的重要产物,在瘤胃上皮通过扩散、阴离子交换、VFA硝酸根离子以及电介导途径吸收转运,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同时作为化学刺激因素,具有促进细胞分化与增殖,增加瘤胃乳头表面积以及调节酶与激素及编码其蛋白的基因表达的作用。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总结VFA在瘤胃上皮的吸收转运途径,并对瘤胃上皮组织形态结构受VFA刺激发生的变化和瘤胃上皮细胞发育的相关基因及编码蛋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瘤胃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反刍家畜的瘤胃微生物可降解饲料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甲烷、氢气和水,其中VFA为机体提供主要的能量,VFA的产量及各组分比例与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反刍家畜瘤胃VFA的生成机制和国内外预测模型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模型估算精度的因素,旨在为进一步研究VFA模型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吸收在数量上是奶牛养分流量最重要的部分。先前对VFA吸收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瘤胃的变化,如瘤胃液的化学组成、瘤胃体积及瘤胃pH,而近几年的研究整合了瘤、网胃上皮表面积对VFA吸收的调控。本研究提出假设:瘤胃VFA的吸收受上皮渗透性及上皮毛细血管血流量所调控,旨在建立一个VFA过瘤胃壁吸收的模型,且该模型整合了上皮血流量作为驱动力对瘤胃VFA吸收的影响。由于VFA主要以非电离形式通过被动扩散通过细胞膜,因此认为瘤胃液与瘤胃上皮的VFA域之间的双向流量存在一定的驱动力。模型的一系列参数通过观测数据拟合而来,该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瘤胃VFA吸收和瘤胃上皮血流量的无偏差估计。血流量模型的拟合考虑了奶牛每千克体重丁酸和日粮粗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VFA从瘤胃液向上皮的流动速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异丁酸<乙酸<丙酸<丁酸(分别为0.32±0.02,0.72±0.2,0.91±0.06和0.97±0.02/h);而从上皮到瘤胃液的流动速率与上皮VFA域的大小密切相关,异丁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流动速率分别为4.78、10.60、13.40和14.3/h。瘤胃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浓度用均方根预测误差的百分比表示,分别为5.86%、5.75%、11.30%和4.12%。上皮血流量用26.3%的RMSPE来预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瘤胃丁酸浓度从4.0 mmol/L增加到37.4 mmol/L时,上皮血流量增加了47%,且瘤胃丙酸的消失率增加了11%。瘤胃液和上皮的VFA浓度梯度不超过3∶1,且随血流量的升高而提高。因此,一个基于瘤胃上皮血流量和瘤胃液与上皮之间VFA双向流量的动态模型,能够无偏差的估计在冲洗瘤胃的条件下瘤胃VFA的吸收,且预测残差极低。该模型表明,上皮血流量对VFA吸收的调控受瘤胃液与上皮之间单一VFA浓度梯度的影响。一系列独立的数据表明,上皮血流量可能是决定瘤胃VFA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无机二价铁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发酵72 h研究添加不同水平亚铁(0、30、60、90、120和150 mg/kgDM,源于硫酸亚铁)对体外瘤胃液氨浓度、微生物氮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不同时间点氨浓度和总氨产量、有机物发酵率、总微生物氮产量显著提高(P<0.05);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的总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例没有差异(P>0.05);添加亚铁明显促进瘤胃有机物的发酵,增加瘤胃VFA产生量,过多的亚铁对瘤胃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不同来源吸附载体大豆糖蜜对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年龄相同(3胎次)、体重相近[(500±50)kg]且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豆皮糖蜜和麸皮糖蜜日粮。结果表明,豆皮糖蜜组和麸皮糖蜜组瘤胃pH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豆皮糖蜜组和麸皮糖蜜组之间瘤胃pH没有显著差异(P0.05);麸皮糖蜜组瘤胃NH_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豆皮糖蜜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间奶牛瘤胃各单个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包括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浓度、总VFA浓度和乙丙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豆皮糖蜜组瘤胃总VFA浓度有降低趋势;而麸皮糖蜜组瘤胃总VFA浓度有提高趋势。结果显示,在奶牛饲料中可用豆皮糖蜜替代15%玉米以及用麸皮糖蜜替代6%玉米和10%麸皮,均具有调控瘤胃稳衡的作用,且麸皮糖蜜替代效果优于豆皮糖蜜。  相似文献   

9.
选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浏阳褐山羊,测定了不同氮肥及施氮水平下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体外发酵后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施用较高水平的碳铵(B2、B3)能较对照组(N0)提高瘤胃发酵的NH3-N和VFA含量,即提高了牧草的可利用微生物氮和可利用能含量,对瘤胃发酵类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颈静脉分别注射乙酸、丙酸、丁酸的钠盐溶液模拟反刍动物采食后血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下同)升高的状况;以瘤胃平滑肌电为瘤胃消化运动的指标,研究了绵羊血液中VFA对瘤胃消化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0.2M的乙酸钠50ml,丙酸钠5ml或丁酸钠2.5ml可增强瘤胃运动的频率和强度:而1M的乙酸钠50ml、丙酸钠5ml或丁酸钠2.5ml对瘤胃运动的频率和强度有抑制作用。三种VFA钠盐的作用强弱顺序是:丁酸钠>丙酸钠>乙酸钠。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外源乳酸菌对奶牛胃肠道活菌比例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选取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和十二指肠瘘管的荷斯坦成年干奶牛,试验共分3期,每期正试期7 d,间隔期20 d。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第1期为空白对照组,第2、3期(试验组)分别在晨饲后1 h(10:00)打开瘤胃瘘管塞投喂植物乳杆菌和乳酸菌复合系的菌粉。每期试验最后3 d连续采集瘤胃液、十二指肠内容物以及直肠粪样,检测样品中活细菌占总细菌的比例以及VFA浓度。结果表明:在瘤胃中,添加外源乳酸菌复合系可以提高活菌比例,但降低了VFA浓度(P<0.05);在十二指肠中,乳酸菌复合系组活菌比例高于植物乳杆菌组(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菌复合系组的乙酸和总挥发酸(TVFA)浓度高于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组(P<0.05);在直肠中,不同处理组间VFA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植物乳杆菌和乳酸菌复合系虽然可以提高瘤胃中活菌比例,但降低了瘤胃VFA浓度,对肠道后段活菌比例及VFA浓度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山羊瘤胃内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以及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其的调控作用。选用体重相近[(20.75±1.88)kg]的波尔山羊4只,采用自身对照,分3期试验,分别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对照组山羊在空调房中饲喂,温湿指数(THI)在70以下,处于非热应激状态;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山羊在室温动物房中饲喂,2组THI无显著差异(P>0.05),达79以上,处在相似的热应激状态。加铬组饲粮为基础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铬含量为0.2 mg/kg饲粮)。每期试验14 d,在试验的第13天采集瘤胃液,测定pH、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热应激可以显著降低奶山羊瘤胃内pH(P<0.05),显著提高瘤胃内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浓度(P<0.05),显著降低乙酸/丙酸(P<0.05)。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后可以显著提高热应激奶山羊瘤胃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瘤胃丙酸浓度(P<0.05),对瘤胃pH、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使瘤胃pH显著降低,显著增加了VFA浓度,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饲粮添加吡啶羧酸铬可调节瘤胃VFA浓度,对热应激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与反刍动物瘤胃营养以及瘤胃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刍动物瘤胃对养分的消化吸收以及微生物动力学可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其主要作用为供能和维持瘤胃环境。本文综述了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作用、影响其产生和组成的因素以及其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fattyacids ,VFA)是碳链为 1~ 6的脂肪酸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 ,其中对动物体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的有直链乙酸、丙酸和丁酸 ,约占瘤胃发酵VFA总产量的 95 % ,乙酸是产量最大的VFA ,约占VFA总产量的 70 %~ 75 %。挥发性脂肪酸在不同动物体内其比例和数量不同 ,见表 1。表 1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其中各酸比例绵羊瘤胃猪盲肠鸡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 (mmol/L) 1 1 91 8 2 1 0 7乙酸 (% ) 54 55 61丙酸 (% ) 2 5 2 7 2 7丁酸 (% ) 1 7 6 1 1长链脂肪酸 (% ) 4 2 1  注 :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谷物日粮对山羊瘤胃上皮形态结构及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MCT)和钠钾ATP酶mRNA表达的影响。将10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阉割公山羊随机分为饲喂全粗料日粮的对照组(Hay,0%谷物,n=5)和饲喂高谷物日粮的处理组(HG,65%谷物,n=5),试验期为7周。试验开始后,于每周晨饲后的0、2、3、4、6、8和12 h连续采集瘤胃液监测瘤胃pH值的变化,收集其中第0、3、6和12 h的瘤胃液待测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 VFA)浓度。试验的第50天,屠宰采集瘤胃上皮用于形态学及基因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全粗料组山羊相比,高谷物组山羊瘤胃pH值、乙酸浓度及乙丙比都显著下降(P<0.001),而瘤胃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及其他VFA浓度都显著升高(P<0.001);高谷物日粮组的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瘤胃乳头宽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是两组间的瘤胃乳头表面积并无显著差异;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长期饲喂高谷物日粮导致瘤胃上皮细胞线粒体发生降解;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谷物日粮显著升高了MCT1(P<0.001)和钠钾ATP酶(P=0.001)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了MCT4的mRNA表达量(P=0.041),但对MCT2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305);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pH值和VF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CT1和钠钾ATP酶的mRNA表达量与瘤胃pH值和乙酸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总VFA、丙酸、丁酸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MCT4的mRNA表达量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总VFA、丙酸、丁酸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提示:高精料引起的瘤胃pH值下降和VFA的变化可能与瘤胃上皮MCT和钠钾ATP酶表达量的变化相关。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高谷物饲喂引发的瘤胃功能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确定乳脂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关系。选择同一胎次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处于产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各3头(同一时期奶牛产奶量相近)。采集的12 h内的瘤胃液和乳样本,分别测定瘤胃液中VFA的含量和乳脂OBCFA的含量。结果表明: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均能找到与之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OBCFA含量(P≤0.05或P≤0.01)。以乳脂OBCFA含量预测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7、1.06和0.33,预测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为0.13。结果提示,以乳脂OBCFA含量为基础得到的预测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的回归方程可以应用于瘤胃内VFA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绵羊瘤胃VFA吸收效率及模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4只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羯羊(体重25~28kg) ,采用全排空瘤胃一冲洗—灌注技术 ,研究了在1倍和0.6倍维持能量饲养水平下 ,灌注液 pH(4.5 ,6.3和7.2)、体积(3L和5L)、初始VFA的浓度(20、50和100mmol/h)共36组合对VFAs的相对吸收速率(/h)和绝对吸收速率(mmol/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灌注液 pH、体积、VFA的初始浓度均极显著影响乙酸、丙酸和丁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因素间的互作研究表明 :溶液 pH×体积V显著影响丁酸的吸收(P<0.05) ;溶液 pH×VFA初始浓度 ,VFA初始浓度×体积V极显著影响3种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 ;溶液 pH×VFA初始浓度×体积V显著影响丙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5) ,极显著影响丁酸的相对吸收速率(P<0.01)。随着饲养水平的降低 ,乙酸和丁酸的吸收速率有下降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P>0.05) ,而丙酸的吸收速率显著下降(P<0.05)。利用Dijkstra等(1993)提出的VFA吸收机制模型 ,研究获得了18组预测VFAs绝对吸收速率的模型。从获得的模型参数中发现 ,随着灌注液中VFA浓度的升高 ,每种VFA理论上潜在的最大吸收速率γmax 也明显增加 ,但是相应的结合常数K值却大幅度下降。但从吸收速率的图谱分析表明 :对于相同的VFA ,初始浓度越高 ,绝对吸收速率也越快。因此 ,研究VFA在瘤胃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反刍家畜生产中 ,代谢能转化效率较低 ,特别是粗饲料则更低 ,如何提高反刍家畜粗饲料代谢能的转化效率 (Kf)一直是国内外科研和生产领域关注的问题。关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 (VFA)的利用效率 ,60年代以前一直认为与乙酸 /丙酸比例呈线性关系 ,但 70年代以来尤其是 80年代后 ,随着研究手段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 ,营养学家已经认识到瘤胃中 VFA的比例、VFA与小肠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及其数量都会直接影响到反刍家畜粗饲料 VFA的利用效率。1 小肠可消化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对 Kf的营养调控正常情况下 ,淀粉在日粮中所占比例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养殖方式及品种对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自然放牧和放牧补饲2种养殖方式,以阿尔巴斯型绒山羊和大青山型绒山羊为试验动物,测定了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养殖方式下,补饲组(II组)瘤胃液pH低于自然放牧组(I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在放牧条件下,大青山型(I组)瘤胃液pH高于阿尔巴斯型(III组)。补饲组(II组)瘤胃液中的NH3-N和VFA浓度均高于放牧组(I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但2组间的乙酸/丙酸差异不显著(P0.05);I组和III组间的NH3-N和VFA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精料的添加,补饲组绒山羊瘤胃发酵特性受到影响,瘤胃微生物促进了对日粮中氮源的利用,而且不同品种类型间的瘤胃发酵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反刍动物小肠可利用淀粉代谢调控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刍动物能量代谢与单胃动物有根本的区别,其采食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进行发酵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只有数量很有限的淀粉和其他糖类不被瘤胃消化而进入小肠。因此,反刍动物从消化道吸收的能量主要来源于VFA,而葡萄糖很少。但与单胃动物一样,葡萄糖对于反刍动物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具有十分重要的营养作用。如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的合成和转化,某些杂合多聚糖的合成、睾丸、精子以及红细胞中的代谢都需要葡萄糖。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主要由VFA在肝脏中经糖异生合成。虽然,瘤胃内发酵生成的VFA产量很高,然而VFA中只有丙酸才能在肝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