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几年来,海洋贝类三倍体的研究进展迅速,用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方法理论上能产生100%的三倍体,从而方便、高效、稳定地生产三倍体,克服直接诱导的不足,开辟了三倍体诱导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方向。四倍体也因此逐步成为海洋贝类染色体操作技术中的热点。一、贝类四倍体的研究现状贝类四倍体研究历史较短,自从Stephens和Downing(1988)报道了对长牡蛎四倍体的研究,至今仅有十几年,与人工诱导贝类三倍体相比,人工诱导四倍体的技术难度更大。因为诱导贝类三倍体是通过阻止第一或第二极体的释放来增加一个染色体组,而诱导贝…  相似文献   

2.
几种经济鱼类及其杂种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淡水渔业》1975,(2):F003-F003
鱼类染色体过去研究不多,原因之一是由于鱼类染色体一般小而多,难以计数,更不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核型的分析。但近些年,随着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改进,鱼类染色体的研究报导迅速增加。据1973年的归纳统计资料,全世界共报导了分属于60科,417种鱼类的染色体。其398种鱼类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3.
对传代296次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进行染色体制备和组型分析,并与牙鲆活体鳃细胞组型进行比较。牙鲆活体鳃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8,且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48,48t,NF=48。而鳃细胞系的染色体数目出现较大变化,有两个分布区问,一个区间是53~79;另一个是119~139。其模式染色体数为68,在模式细胞分裂相中,有30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4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条数在119以上的分裂相中,除了有很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以外,小染色体也以很高的频率出现。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表明,牙鲆鳃细胞系经多次传代后,其染色体与活体鳃细胞染色体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已经发生了变异,不适合用于牙鲆染色体核型、组型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83-487]  相似文献   

4.
滁州鲫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一个地方性天然繁殖的鲫鱼种群,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肉鲜美等特点,不同于鲫鱼。1994—1995年,张克俭等对其染色体组型,形态学,血清电泳进行研究,认为滁州鲫为三倍体,染色体为158~160条。滁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自2000年开始进行了滁州鲫人工繁殖、养殖、雌核发育等进一步研究,为探讨滁州鲫成鱼养殖技术和全面推广这一地方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制备鱼类染色体标本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染色体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由于当时实验技术的局限,一直未能得到迅速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秋水仙碱(Colchicine)和低渗处理、空气干燥等技术在鱼类染色体标本制作中的应用,以及不断地引入制作其它脊椎动物染色体标本的经验,才使鱼类染色体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在我国,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始于六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6.
胡子鲶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PHA体内注射法,以肾组织为材料,对胡子鲶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胡子鲶2N=56,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9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12对,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为7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98。在实验中还观察到第21对染色体在雌性个体为同型,而在雄性个体为异型,因而,这对形态明显异型的染色体的出现与性别有关,很可能是胡子鲶的性染色体,我们将其暂定为XY染色体,但要落实这对异型染色体确实是性染色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范兆廷  Donald  Peter  Fox 《鲑鳟渔业》1991,4(2):37-53
鱼类细胞系的染色体可自然发生变异或受环境条件影响发生变异。在一个成熟的细胞系中会发生成千上万的染色体变异。而这些变异不会影响到细胞系的存活。从细胞遗传学观点出发,比较in uitro和生物体核型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然而目前尚很少有关于鱼类细胞系核型演化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分析比较了RTA(虹鳟幼鱼细胞系),RTO(虹鳟卵巢细胞系)CHSE-214(大鳞大麻哈胚胎细胞系)等三个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鱼类细胞系的染色体变异。CHSE-214的模式染色体数为62和64,其变异幅度为39-123。RTA的模式染色体数为110-115,变异幅度为27-400。在第17代时,RTO的模式染色体数为60,其变异幅度已达到41-128。所有三个细胞系均为异倍体系。一个巨形细胞,核内包括超过2000条以上的染色体在CHSE-214中出现,其染色体数大于模式细胞30多倍,其倍性超过64倍体。在CHSE-214和RTA中双着丝点染色体,环状、断片、微体、缺失、交换等染色体变异很高。在RTO的最初几代(五代以前),几乎没有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第十代以后,染色体数量变异幅度已经很高,超过50%。在RTA和CHSE-214中,还发出了大量的具有不规则细胞核,细胞由许多微核构成,细胞核中间具有园孔,细胞微核之间具有桥型物连接的细胞,还发现有多极纺锤形,核内有丝分裂细胞和呒纺锤丝的丝分裂细胞。这些变异可能是细胞系染色体数量变异的原因。本还用Q-带,DAPI-带和G-带技术进行了三个细胞系的核型分析,发现CHSE-214具1-4条特异染色的染色体,这可能是该细胞系所具有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8.
乌鳢及鳢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鳢的染色体组型,分析了与月鳢、斑鳢染色体组型的不同。结果表明:乌鳢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4sm 22st 22t,最大染色体组位于st组。讨论了鱼类核型演化过程中的增加双倍染色体的倾向,具有较多t染色体的是较原始的种类,而具有较多m、sm染色体的种类是特化种类,即染色体臂数较多的为进化类型。比较3种鱼类的染色体特征,发现乌鳢的NF最多(68),sm染色体数也高于其它种类,说明鳢科谱系分类上的位置中,乌鳢的进化程度较高,适应性强,月鳢次之,斑鳢最原始。  相似文献   

9.
人工雌核发育及其在遗传学和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楼允东 《水产学报》1986,10(1):110-123
精子染色体的失活(用辐射或化学物处理)与细胞分裂的抑制(用冷休克、热休克或水静压法)的染色体组控制技术,能够容易地应用于鱼类而产生正常的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在雌性配子同型(XX)的鱼类中,雌核发育个体具有其母亲的全部染色体且应该全部是雌性。局部自交,即杂合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可以通过保留卵子第二极体的处理产生之完全纯合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则可以用阻止第一次有丝分裂的方法产生。雌核发育对基因作图与纯合自交系的快速建立是有用的。这些自交系可用于遗传学与选择育种的研究。尽管雌核发育可以被用来产生单性种群,但由于后裔中自交衰退的存在,因此它可能不是种群控制的最好方法。目前,雄核发育还没有被广泛地应用于鱼类,但对自交系的产生来说,作为雌核发育的一个补充方法同样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对探索鱼类的发生、遗传、杂交育种、水质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早期研究染色体的方法,多采用压片和石蜡切片,且鱼类染色体一般小而多,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罗氏沼虾的性别决定机制及性逆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焱 《国外水产》1994,(3):10-11
概述了罗氏沼虾的性别决定机制及性逆转。罗氏沼虾的性别由染色体决定,雌性为异型染色体(ZW),雄性为同型染色体(ZZ)。罗氏沼虾性逆转研究的初步成功,说明通过性别控制来提高其单位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可能的,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核型及长臂虾亚科核型演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邱高峰 《水产学报》1996,20(4):294-300
以略作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罗氏沼虾精巢细胞染色体数目,首次报道了其有丝分裂中期的详细核型。罗氏沼虾染色体数目n=59,2n=118,依着线点位置及相对长度不同共划分为A、B、C三个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3.
软骨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类脊椎动物中,软骨鱼类是开展染色体研究最少的类群。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了70种软骨鱼的核型,仅占现生838种软骨鱼类的8.35%,包括31种鲨类,37种鳐类和2种全头类。已报道的软骨鱼类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2~104(巴西双鳍电鳐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8例外),常存在微染色体。在不同的分类阶元,相对原始的软骨鱼类具有较多的染色体数,端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多,多有微染色体。软骨鱼类染色体进化趋势表现为个体染色体数目的减少。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数目的增多,并伴随微染色体的消失。软骨鱼类是核DNA含量较大的脊椎动物。已报道144种软骨鱼类的核DNA含量,其变化较大,为3.0~34.1pg/N,全头类的核DNA含量最小,角鲨目和扁鲨目的核DNA含量最大。近年来,在软骨鱼类染色体的C带、核仁组织区(NOR)染色、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特异DNA探针如端粒序列和短散布重复序列(SINE序列)的荧光原位杂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用于一些软骨鱼类的基因组研究,在重复DNA序列、随体DNA家族和微卫星位点等方面均取得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4.
吴维新 《内陆水产》1999,24(2):18-18
83_2系草鱼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历时廿年选育的抗出血病等病毒性鱼病的草鱼抗病品系。早在1978年,我们在前几年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兴国红鲤雌鱼与草鱼雄鱼的杂交,获得了少量鱼苗;1980年再次进行这项研究,获得大量鱼苗,检查其染色体发现,为异源四倍...  相似文献   

15.
白缘Yang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龙华  汪登强 《淡水渔业》2004,34(2):9-10
本文对长江上游水系的白缘Yang染色体作了分析研究。采用肾脏细胞法和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结果表明:白缘Yang的染色体数在22—26之间,并确定2n=24的类型占73.7%,臂数NF=46,染色体单倍体总长度为28.75μm。由核型公式20m 2sm 2st确定为雌性个体。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青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对50个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计数的结果,确定青鱼的二倍体数为2n=48,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染色体总臂数为96;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8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4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2对。其中最大的第一对染色体是sm,并无随体。此外,对各染色体的有关参数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7.
桂建芳 《水产学报》2023,47(11):119101-119101
鲫是多倍体鲫属复合种的统称,包括拥有100条染色体的鲫与人工驯养的金鱼以及拥有150多条和200多条染色体的银鲫。它们不仅是重要养殖鱼类,而且是稀有的具有不同倍性的脊椎动物,为研究脊椎动物单性生殖及多倍化机制提供了潜在机会。本文综述了银鲫在遗传进化上的特殊性以及近五年来揭示的基因组演化方面的创新见解,尤其是在精准育种上取得的相关重要突破,结合我们育种实践积累的经验,展望水产育种和水产种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细螯沼虾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精巢为材料,研究了细螯沼虾有丝分裂染色体及减数分裂二价体组型。细螯沼虾染色体数目2n=100,n=50;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小,呈点状,无法进行核型分析;减数分裂双线期二价体呈棒状,着丝点清晰,染色体总臂数NF=172,核型公式为N=30M+6SM+14ST,T。此外,本文还对沼虾属的核型演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淡水渔业》1978,(2):26-26
近年来,国内外对鳗鱼的资源调查、人工培育和繁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对河鳗(Anguilla japonica)自然种群分布、染色体及其系统发生的研究则很少报道。已知Anguilla属染色体2n=38,而Aanguilla则2n=36-38。对其染色体组型尚缺乏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多倍体(polyploid)的倍数关系是指某一生物种细胞内染色体组的数目,所谓多倍体就是具有二倍以上的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任何一种生物的细胞都有一定的染色体数目,个体发育到一定时期,经减数分裂后形成性细胞,其核的染色体减少一半,受精后雌雄细胞结合成合子,其染色体增加一倍,就恢复了原来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