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体外培养的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SH对GDNF蛋白的调节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结果显示:(1)外源性FSH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促进GDNF蛋白表达:FSH浓度为50ng/mL、作用1h时,GDNF水平达到最高;(2)用FSH(50ng/mL)或dbcAMP(100μmol/L)处理支持细胞,可迅速激活MEK激酶,随FSH刺激时间的延长,ERK1/2活性逐渐升高(0~2h);(3)MEK1/2的抑制剂U0126可显著抑制FSH对GDNF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FSH在诱导GDNF蛋白表达的过程中,通过cAMP-PKA-ERK1/2级联通路,促进GDNF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β及9种禽源常见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ARV感染DF1细胞后,DF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后12 h病毒开始快速增殖,在36~96 h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FN-α和IFN-β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感染后均表现为显著下调(P<0.05;P<0.01);IFI6、OAS、IFIT5、ISG12在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其中IFIT5的上调幅度最大,感染后96 h的表达量是0 h的19.62倍(P<0.01);而Mx、IFITM3、PKR、Viperin、ZAP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P<0.05;P<0.01),其中Mx、IFITM3、Viperin的下调幅度较大,PKR和ZAP下调幅度很小。说明在ARV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及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DF1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以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这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抵御ARV病毒的入侵,抑制ARV的复制、释放及病毒的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Ⅰ型干扰素(IFNs),IFN-α/β诱导抗病毒应答,在天然免疫抗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抑制Ⅰ型干扰素的合成,但其是否抑制IFN的信号转导尚未明确。本研究结果发现PRRSV干扰IFN的信号转导通路。用PRRSV VR2385株感染MARC-145细胞,经IFN-α处理的感染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和ISG56的转录、信号转导蛋白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2水平均显著低于未经过IFN-α处理过的对照感染细胞。在PRRSV感染的细胞中,IFN诱导的STAT1和STAT2磷酸化及其异源二聚体的形成都未受影响,但大部分的STAT1/STAT2/IRF9的三聚体仍存在于PRRSV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表明三聚体的核易位受到了阻碍。PRRSV VR2385感染的细胞中过度表达的NSP1β抑制了ISG15和ISG56的表达,并阻止STAT1的核转位,这些都表明NSP1β可能是抑制IFN信号转导的病毒蛋白。PRRS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也抑制INF-α刺激的ISG基因和STAT2蛋白的表达。相反,已获批上市的的低致病性疫苗株Ingelvac PRRSV MLA感染PAMs,不需要添加外源的IFN就能活化包括趋化因子和抗病毒细胞因子等IFN诱导基因的表达,且检测不出其对IFN的信号转导产生影响。这些发现都说明PRRSV通过阻碍ISGF3的核转位阻止Ⅰ型干扰素的活化和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镉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选用不同浓度(0、5、10、20μmol/L)醋酸镉染毒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12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ax和Caspase-3mRNA的转录水平,并计算Bcl-2/Bax的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细胞存活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或P〈0.01);Bax和Caspase-3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而Bcl-2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Bax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镉能抑制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生长,并可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mRNA的转录。  相似文献   

5.
家禽的天然免疫应答在抵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作为细胞质内一类识别病毒双链RNA的模式识别受体,与天然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它可通过RNA配体结合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监测细胞质中的病毒RNA,此过程激活了RIG-Ⅰ及下游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最终导致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7)和核因子κB (NF-κB)活化,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等免疫细胞因子,进而使细胞做出相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但由于鸡体内缺乏RIG-Ⅰ基因,目前大多将鸭源或鹅源RIG-Ⅰ基因转染鸡成纤维母细胞(DF-1)研究RIG-Ⅰ基因在鸡感染禽类病毒时是否具有免疫功能。文章介绍了RIG-Ⅰ在家禽体内的表达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并简述了RIG-Ⅰ在家禽体内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为抑制家禽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系统研究,以及研制新型抗病毒疫苗或免疫佐剂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究bta-miR-677调控Ⅰ型干扰素(IFN)表达的分子机制。将bta-miR-677转染MDBK细胞,检测Ⅰ型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转录水平;随后通过TargetScan预测bta-miR-677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bta-miR-677的靶基因;利用siRNA敲减验证靶基因对Ⅰ型IFN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bta-miR-677组IFN-α/β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2~4倍(P<0.001),随后检测到6种ISGs(IFI6、OAS1Y、OAS1Z、RSAD2、MX1和MX2)转录量上调2~16倍(P<0.01或P<0.001);反之,抑制表达bta-miR-677组IFN-α/β转录量下调(P<0.01或P<0.05),同时IFI6、OAS1Y、OAS1Z、RSAD2、MX1和MX2转录量下调(P<0.05或P<0.01)。经TargetScan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ta-miR-677可靶向结合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的3'-UTR,抑制MAVS蛋白的表达;MAVS基因敲减后发现,IFN-α、IFN-β和6种ISGs转录量上调。研究结果表明,bta-miR-677通过靶向MAVS上调IFN-α/β转录水平,进而提高ISGs的表达量,为基于bta-miR-677研制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锚定表达猪IFN-λ3的重组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并验证其抗病毒活性,本研究将猪IFN-λ3基因插入大肠杆菌-乳酸菌穿梭锚定表达载体pSIP-409-pgsA'中构建重组质粒pSIP-409-pgsA'-IFN-λ3,将其电转化至植物乳杆菌NC8中获得重组pSIP-409-pgsA'-IFN-λ3/L.plantarum。经清酒乳杆菌素(SPPIP)诱导后用His标签单克隆抗体经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的锚定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猪IFN-λ3在重组植物乳杆菌表面锚定表达。利用重组菌刺激细胞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IPEC-J2/PEDV系统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载量,并检测该重组菌刺激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该重组菌能够显著抑制PEDV在IPEC-J2中的复制,并能诱导细胞中ISGs(OASL、IFITMs)的高转录水平,具有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为PED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对小胶质细胞α干扰素(interferon α,IFN-α)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先用金葡菌感染BV2细胞,检测IFN-α的mRNA表达、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量以及TBK1/IRF3通路的激活情况,再分别用TBK1抑制剂BX-795和amlexanox、NF-κB抑制剂IMD-0354处理细胞,检测TBK1/IRF3的激活以及IFN-α水平。结果表明,BV2感染金葡菌后,IFN-α转录水平在3~12 h升高,6~12 h释放量增加,呈剂量依赖性,TBK1和IRF3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未发生变化,但在1~12 h其磷酸化水平升高,表明金葡菌激活BV2细胞TBK1/IRF3通路,BX-795、amlexanox和IMD-0354处理细胞后,IRF3磷酸化水平降低,IFN-α生成减少,表明TBK1和NF-κB参与金葡菌促进BV2细胞生成IFN-α。综上所述,金葡菌感染BV2后促进IFN-α生成,且该过程依赖于TBK1和NF-κB,本结果为临床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金葡菌提供了可能靶点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核心结合因子α1(Cbfal),是成骨细胞发生和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Cbfal/p56能激活T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Cbfal/1357的超表达能诱导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并激活骨钙蛋白、Ⅰ型胶原蛋白、骨桥蛋白、骨唾液蛋白等成骨基因转录。Cbfal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则阻止OB分化和骨化形成,如果Cbfal基因缺失,将导致形成以破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软骨组织为主而缺乏成骨细胞的骨骼系统。骨形态发生蛋白、转移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甲状旁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和1,25(OH)2D3等因子可上调或抑制Cbfal的表达,在骨的发育和组织钙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篇通过RNAi技术从体外沉默藏猪外周血单核细胞(Tp-PBMCs)中TGF-β1基因表达并随即感染PRRSV为出发点,探究TGF-β1表达受抑对PR R SV复制、细胞活性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TGF-β1基因表达的抑制,Tp-PBMCs中PRRSV复制被明显抑制,抑制率高达99.0%;细胞活性升高约150%~160%;并成功激活多个抗病毒免疫相关基因转录,其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α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的转录水平明显升高;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由此可见,用RNAi技术沉默TGF-β1基因表达不仅能抑制PRRSV的复制,还能激活免疫应答进一步抑制病毒感染的发生,从而为控制藏猪感染PRRSV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35-2041
为了研究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bIFITM3)对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抑制作用,本试验将表达bIFITM3的重组质粒pLV-bIFITM3和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对照质粒pLV-EGFP分别转染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系。用O型FMDV感染稳定细胞系,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噬斑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价bIFITM3对O型FMDV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功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IFITM3与EGFP的BHK-21细胞系,bIFITM3表达后显著抑制FMDV感染BHK-21细胞,且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循环的早期阶段就已显现。本试验证明bIFITM3在FMDV感染中具有抗病毒作用,为口蹄疫的防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究死亡受体Fas在镉致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对线粒体通路的调控机制,用10 μmol·L-1镉处理Fas基因沉默的PC12细胞株12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H3相互作用域死亡激动剂(BID)、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活化情况,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凋亡诱导因子(AIF)、核酸内切酶G(Endo G)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色素C(Cyt C)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IF核转位。结果显示,镉极显著上调tBID/BID比值和Bax/Bcl-2比值,诱导Cyt 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激活caspase-9、caspase-3和PARP,增加AIF和Endo G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诱导AIF核转位;沉默Fas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tBID/BID比值和Bax/Bcl-2比值升高,Cyt 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caspase-3、PARP蛋白活化和AIF、Endo G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显著抑制镉激活的caspase-9(P<0.05),并抑制AIF核转位。综上表明,Fas通过调控线粒体通路参与镉致PC1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他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1]。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无论哺乳类还是禽类,干扰素都有两大类型,即型(主要是α和β)和型(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IFN-α)由白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最强,主要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2]。鸭I型干扰素基因是在1995年由Schults等成功克隆的[3,4]。他们使用已克隆的鸡型干扰素基因1(ChIFN1)作为探针,基因组DNA Southern杂…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调节因子-1分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1,IRF-1)是一个重要的多功能转录因子,这个转录因子家族具有调节干扰素表达、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并且,干扰素调节因子1还选择性的调节不同基因在不同细胞中发挥其免疫应答效应。作者重点综述了IRF-1基因的结构、其对干扰素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多种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5.
STATs蛋白在宿主抗病毒应答中具有重要功能,但对其在病毒感染早期的作用研究不多。为确定STATs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的激活,本文采用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的不同毒株(WSN和PR8)和伪狂犬病毒(PRV)分别感染细胞或基因敲除小鼠,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STAT1和STAT3酪氨酸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早期阶段的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产生时,可直接诱导STAT1和STAT3的激活。该结果表明非细胞因子依赖性早期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的存在,不仅为阐明病毒-宿主互作的分子基础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为筛选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靶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他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无论哺乳类还是禽类,干扰素都有两大类型,即Ⅰ型(主要是α和β)和Ⅱ型(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IFN-α)由白细胞产生。Ⅰ型于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最强,主要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由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的,具有干扰病毒在感染和非感染组织中复制的一类小分子蛋白。它具有广谱、高效和非特异性的作用特点。与其它细胞因子的作用相似,皮克或发克量级的干扰素即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协同增强特异性的免疫保护和非特异性的细胞吞噬,发挥广谱的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病毒的复制,而且可以抑制其它无关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为RLRs受体家族的成员,是比较关键的细胞质内病原体识别受体,可识别细胞内的单链、双链等RNA病毒成分,被激活的RIG-Ⅰ受体及其CARD在TRIM25的作用下连接泛素链使其寡聚化,通过与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相互作用,激活MAVS及下游转录因子IRF3和NF-κB,从而诱导Ⅰ型干扰素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最终介导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鉴于RIG-Ⅰ持续激活可导致炎性因子对自身细胞的损伤,因此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受到宿主严格的调控。而某些病毒为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进化出多种机制靶向调节RIG-Ⅰ及MAVS,从而阻断信号通路。论文从RIG-Ⅰ识别病毒机制、激活下游信号传导、宿主细胞对信号传导途径的调控以及病毒逃避机制等方面重点阐述RIG-Ⅰ所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阐明FSH调节睾丸支持细胞GDNF表达的信号机制.以体外培养的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为试验材料,通过加入不同信号通路因子,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了FSH对支持细胞GDNF表达的调节.结果:(1)FSH(50 ng· mL-1)处理支持细胞,可迅速激活MEK激酶,随着FSH刺激时间的延长,ERKl/2活性逐渐升高(0~30 min);(2)dbcAMP(100 μmol·L-1)同样能迅速激活MEK激酶,诱导GDNF蛋白、mRNA的表达;ERK1/2活性随dbcAMP刺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0~30 min);(3)加入MEK1/2的抑制剂U0126和PKA的抑制剂H89,则显著抑制了FSH对GDNF的激活作用,GDNF蛋白、mRNA和活性明显下降;(4)加入PKA的抑制剂H89(10 μmol·L-1),则明显抑制了FSH诱导的ERK1/2磷酸化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FSH可通过cAMP-PKA激活ERK级联调节支持细胞G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牛解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 3,UCP3)和肌球蛋白重链1(myosin heavy chain 1,MYH1)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及其在小鼠C2C12和3T3-L1两种细胞株中的启动活性,本研究利用PCR、双荧光素酶和脂质体转染等方法进行关岭牛UCP3和MYH1基因启动子的扩增、重组载体构建和启动子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pGL3-Basic-UCP3-pro和pGL3-Basic-MYH1-pro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至小鼠C2C12和3T3-L1细胞后发现,UCP3、MYH1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分别为UCP3-P6(-385~+3 bp)和MYH1-P5(-255~+15 bp)区域;pGL3-Basic-MYH1-P2~pGL3-Basic-MYH1-P5在C2C12细胞中启动子活性均高于3T3-L1细胞,表明MYH1基因启动子活性在成肌细胞C2C12中较高。本研究阐明了UCP3和MYH1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及其启动子活性,为进一步研究UCP3和MYH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