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检测及鉴定乳酸菌分离株的抗菌物质,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乳酸菌的抗菌活性,通过上清液煮沸、过氧化氢排除试验、蛋白类排除试验、有机酸排除试验检测并鉴定了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奶牛阴道内分离获得的5株酸菌的抗菌物质。结果显示,这5株乳酸菌对指示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坚强乳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巴黎链球菌的主要抗菌物质为有机酸,黏膜乳杆菌的抗菌物质为过氧化氢、蛋白和有机酸。本研究表明黏膜乳杆菌可以初步作为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潜在益生菌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分离健康奶牛阴道乳酸菌并鉴定其益生特性,本研究采集健康奶牛阴道临床样品并分离筛选到4株乳酸菌,对其抑菌活性、产酸性能、产H_2O_2能力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检测,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乳酸菌分离株。结果显示,4株乳酸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和产酸性能,在体外均能够产生H_2O_2,并对万古霉素具有抗性;经鉴定4株乳酸菌分别为唾液乳杆菌1株、黏膜乳杆菌2株、坚强肠球菌1株。本研究分离鉴定的4株乳酸菌均可以作为候选益生菌株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乳酸菌的抑菌成分及其不同制剂在饲粮中的添加对禽类空肠弯曲杆菌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选取罗伊乳杆菌SCL2-48、约氏乳杆菌SCL2-51、唾液乳杆菌SCL3-3(在最适的培养条件下培养)组合配制成4种不同的乳酸菌制剂,并将50只仔鸡随机分成5组,分别编号1~5(1~4组为试验组,攻毒空肠弯曲杆菌ZC8;第5组为对照组,不攻毒),每组10只,攻毒后试验组口服等量不同的乳酸菌制剂,对照组不作处理。试验期间对仔鸡的体重增长、盲肠内弯曲杆菌增殖情况以及盲肠损伤病理情况进行监测和观察。结果表明:乳酸菌在5%的接种浓度时抑菌效果最好,主要抑菌成分为有机酸;攻毒空肠弯曲杆菌后仔鸡平均增重最大的为约氏乳杆菌SCL2-51和唾液乳杆菌SCL3-3制剂,平均日增重为7.26 g;25 d后对空肠弯曲杆菌进行计数,灌服约氏乳杆菌SCL2-51和唾液乳杆菌SCL3-3制剂的仔鸡含量最低,为5.32 lg cfu/mL。说明约氏乳杆菌SCL2-51和唾液乳杆菌SCL3-3的乳酸菌制剂对仔鸡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最能有效抑制弯曲杆菌在鸡肠道内的增殖,保护肠道不受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离鉴定产乳酸菌细菌素,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健康鸡肠道内容物分离到的68株乳酸菌进行筛选,获得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鸡白痢沙门菌均有抑制作用的17株乳酸菌,在排除酸、过氧化氢等因素作用后仍具有较强抑菌活性,表明发酵液中还有其他抑菌活性物质的存在,用蛋白酶处理上清液后有6株菌的抑菌效果消失,表明抑菌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是一种细菌素类物质。筛选出的菌株所产抑菌物质是一种广谱细菌素,它们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结合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试验以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LABJN02、LABJN05、LABJN06和LABJN14分离菌为唾液乳杆菌,LABJN16为约氏乳杆菌,LABJN31为卷曲乳杆菌。细菌素作为潜在的抑菌物质,与其产生菌一起在平衡肠道菌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乳制品中-产细菌素乳酸乳球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平板挖井扩散法对从内蒙古传统乳制品中分离鉴定的34株乳酸菌的细菌素产生特性进行研究。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后发现,一株乳酸乳球菌CB20—2的发酵上清液对革兰氏阳性60乳酸菌和非乳酸菌显示出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菌作用。其蛋白特性及广谱抑菌性表明乳酸乳球菌CB20—2产生的抗菌物质是一种细菌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从健康猪盲肠黏膜中分离获得一株抑菌性能较强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最终确定菌株A4为罗伊氏乳杆菌。试验罗伊氏乳杆菌A4进行益生性研究,为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唾液乳杆菌的生长特性及抑菌作用,测定2株唾液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并选用口腔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2株唾液乳杆菌分别在接种2h和4h进入对数生长期,8h进入对数生长末期,14h和16h进入稳定期;2株唾液乳杆菌菌液及代谢产物对口腔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唾液乳杆菌菌体及调整pH值为7.0的代谢产物没有抑菌作用;2株唾液乳杆菌的抑菌能力主要来自菌体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中起抑菌作用的成分为酸或酸依赖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1):40-47
通过革兰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分析鉴定、牛津杯抑菌试验、Caco-2细胞黏附试验对分离到的6株乳酸产生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16SrDNA序列测定,比对分析6株乳酸产生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乳酸乳球菌乳亚种、唾液乳杆菌、乳链球菌、哥伦比亚肠球菌和鼠乳杆菌高度同源。6株乳酸菌抑菌试验检测显示:对大肠杆菌、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效应,以CM3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强。同时,这6株乳酸菌对Caco-2细胞均有一定的黏附能力。结果表明:6株番鸭肠道乳酸产生菌能够黏附于肠道模型Caco-2细胞上并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但其黏附性能及保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狐源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发酵特性、黏附能力及动物安全性,探究罗伊氏乳杆菌ZJF036的益生特性。试验检测了罗伊氏乳杆菌ZJF036的生长特性、产酸性能、药物敏感性,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胆盐的耐受性,细菌的疏水率和自凝聚率,对狐狸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培养4~10 h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菌液的最低pH为3.80;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对麦迪霉素、头孢曲松和素氯霉敏感,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和氨苄西林不敏感;细菌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3 h存活率可达90%以上,能够耐受0.4%的胆盐环境;罗伊氏乳杆菌ZJF036的疏水率为82.27%,在2和4 h自凝聚率分别为32.47%和41.70%;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对狐狸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数为(77.0±8.0) CFU/细胞,明显高于鸡源鼠李糖乳杆菌GG;此外,小鼠安全性试验表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未见异常。综上所述,罗伊氏乳杆菌ZJF036生长迅速,具有良好产酸性能和抑菌能力,可以耐受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胆盐,对狐狸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对小鼠安全可靠。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可作为犬科动物益生菌制剂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邓艳美 《中国乳业》2009,(10):50-52
从市售3种酸乳中分离得到4株乳酸菌,通过发酵液的抑菌试验确定S1菌株为细菌素产生菌,综合S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将其初步鉴定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在排除过氧化氢和有机酸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后,确定该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为细菌素。该细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革兰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分析鉴定、牛津杯抑菌试验对分离到的1株乳酸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16 S r DNA序列测定,比对分析该株乳酸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乳酸乳球菌乳亚种、唾液乳杆菌、乳链球菌、哥伦比亚肠球菌和鼠乳杆菌高度同源。乳酸菌抑菌试验检测显示,对大肠杆菌、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效应。同时该株乳酸菌对水貂肠道上皮细胞有一定的粘附能力。结果表明,该株乳酸菌株产生菌能够粘附于水貂肠道上皮细胞上并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筛选一株防治水产致病菌能力强的虾源乳酸菌,并对其抑制水产致病菌的性质进行研究。以健康南美白对虾的不同肠段菌群为菌株分离来源,采用CaCO3-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再通过抑菌能力试验和溶血试验复筛获得安全菌株。对筛选的乳酸菌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并评价其生长特性、耐受性、抗生素敏感性及不同处理的发酵上清液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对常见水产致病菌抑菌能力最强的安全菌株经16S rRNA测序鉴定为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在菌株的生长特性上,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的最适培养pH为5.0,最适培养温度为39℃,4~14 h为其对数生长期;从耐受性上看,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对人工胃肠液和渗透压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pH 3.0条件下静置培养4 h存活率为90.7%,3.0 g/L的胆盐浓度下培养4 h存活率为85.3%,60‰高盐度条件下静置培养4 h存活率为98.7%;在不同处理对罗伊氏黏液乳杆菌SAMMRS-1G发酵上清液抑菌能力影响方面,发酵上清液对致病菌的抑菌能力为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13.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国内多种发酵材料中分离培养出5株乳酸菌(L1、L2、L3、L4、L5),该5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均对大肠杆菌(G-)、枯草芽孢杆菌(G+)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因素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后,初步确定5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为细菌素,且该细菌素对非蛋白酶类、温度和有机溶剂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猪源约氏乳杆菌L-76和嗜淀粉乳杆菌L-102被膜态和浮游态下其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L-76和L-102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其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上清液及上清液与不同影响因素作用后的抑菌活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两种状态下的上清液对指示菌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L-76、L-102乳酸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L-76、L-102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经蛋白酶作用后,被膜态L-76和L-102上清液的抑菌圈直径比浮游态明显变小;经过氧化氢酶和不同温度作用后,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pH 3.0作用下,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被膜态乳杆菌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影响略大。综上所述,两种状态下乳酸杆菌上清液中均含有抑菌物质,且被膜态乳酸杆菌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含量略多或活性略高。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5只55周龄散养健康成年蛋鸡空肠内容物为样本,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10-6稀释浓度,吸取0.1 mL菌液滴于MRS平板上,置37℃培养箱培养24 h,分离乳酸菌。将分离纯化得到的乳酸菌,通过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糖发酵试验进行乳酸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从55周龄散养健康成年蛋鸡空肠中分离筛选出20株乳酸菌,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显示,分离菌株有杆状和球形2种;经糖发酵试验鉴定为7个乳酸菌种,分别为唾液乳杆菌唾液亚种、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唾液乳杆菌水杨素亚种、能动乳杆菌、格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相似文献   

16.
试验对罗伊氏乳杆菌6126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6126发酵上清液可以产生细菌素,并研究了6126发酵上清液中细菌素的部分特性。该细菌素抑菌谱广,可以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对热(100℃,30min)和pH(2.0~10.0)稳定,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蛋白酶K等多种蛋白酶可使其部分失活。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揭示青海部分地区自然发酵牦牛乳中的微生物乳酸菌种群结构,丰富牦牛乳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数据,本试验通过纯培养方法对采集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及同仁市3个不同地区当地居民自然发酵的牦牛酸奶分离得到10株乳酸菌,并利用生化鉴定试剂盒对该10株乳酸菌进行了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株杆菌分离株和6株球菌分离株。其中6株归为嗜热链球菌,2株归为嗜酸乳杆菌,1株归为罗伊氏乳杆菌,1株归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其中,海晏县样品菌种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和嗜热链球菌,同仁县样品中的菌种为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罗伊氏乳杆菌,泽库县样品中的菌种为嗜热链球菌。研究结果为青海地区牦牛乳酸菌资源数据库的丰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猪源约氏乳杆菌L-76和嗜淀粉乳杆菌L-102被膜态和浮游态下其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L-76和L-102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其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上清液及上清液与不同影响因素作用后的抑菌活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两种状态下的上清液对指示菌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L-76、L-102乳酸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被膜态和浮游态乳杆菌L-76、L-102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经蛋白酶作用后,被膜态L-76和L-102上清液的抑菌圈直径比浮游态明显变小;经过氧化氢酶和不同温度作用后,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pH 3.0作用下,两种状态的乳杆菌上清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被膜态乳杆菌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影响略大。综上所述,两种状态下乳酸杆菌上清液中均含有抑菌物质,且被膜态乳酸杆菌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含量略多或活性略高。  相似文献   

19.
使用微生态制剂来替代抗生素用于动物疫病防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乳酸菌是目前微生态制剂最主要的成分。试验旨在筛选弯曲杆菌中具有高抑菌活性并耐受动物胃肠道环境的乳酸菌。从广东不同地区采集家禽粪便样品,对分离的乳酸菌进行生化鉴定、PCR鉴定及16S rDNA测序。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鸡源空肠弯曲杆菌、鸭源空肠弯曲杆菌和鹅源结肠弯曲杆菌的抑菌试验,以及模拟胃肠道环境的耐酸、耐胆盐和耐胰蛋白酶试验。结果表明,唾液乳杆菌R3对不同禽源的弯曲杆菌都具有高抑菌活性和耐受能力。因此,唾液乳杆菌R3为开发防控家禽弯曲杆菌疾病的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候选株。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从健康未断奶的仔猪粪便中分离出一株对猪链球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菌株1~6,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菌体细胞等的干扰后仍有抑菌活性;用蛋白酶K处理后, 其抑菌活性消失;进一步硫酸铵沉淀、透析处理后, 其抑菌活性显著增强, 因此确定该抑菌活性物质为蛋白类物质, 进而确定菌株1~6为细菌素产生菌.通过个体及菌落形态、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 结果证明1~6菌株为屎肠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