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
丁香酚对倒刺鲃幼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人工繁育的鱼种开展丁香酚对倒刺鲃麻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5 mg/L浓度的丁香酚对倒刺鲃鱼种没有麻醉作用,10 mg/L浓度的丁香酚只能起轻度镇静作用;浓度12~30 mg/L时,浓度与麻醉所需时间和复苏所需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丁香酚对倒刺鲃鱼种的理想麻醉浓度约20 mg/L.经30 mg/L的丁香酚深度麻醉,在空气中暴露15 min后,鱼体复苏所需的平均时间为2.6 min,复苏率达100%;将被深度麻醉的鱼种立即转入10 mg/L的丁香酚中继续浸泡10 h后,复苏率和48 h内成活率均为100%.水温23~29℃时,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温度越高,麻醉所需时间越短,复苏所需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进行10d暴露试验,测定了辛硫磷对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性毒性条件下,鱼体内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碱酯酶( TChE)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酶(NOS)、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辛硫磷对岩原鲤抗氧化系统的作用及其毒性作用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辛硫磷对岩原鲤的96 h LC50为2.9 mg/L.CAT、TChE、NOS对辛硫磷非常敏感,在暴露初期就受到抑制或诱导,CAT和NOS总体上高于对照组,而TChE活性则总体上低于对照组.SOD、MDA、GSH-Px三者活性变化特征则各不相同;其中,SOD活性在辛硫磷污染下变化无显著规律;MDA含量则持续上升;辛硫磷浓度为0.5 mg/L时GSH-Px活性变化比较微弱,变化规律也不明显,浓度为1.0 mg/L和1.5 mg/L时GSH-Px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辛硫磷对岩原鲤抗氧化防御系统能产生影响,其变化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来评价暴露于有机磷农药的鱼类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汞离子暴露下草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暴露在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实验中汞离子浓度设5组,分别为0 mg/L、0.1 mg/L、0.3 mg/L、0.5 mg/L和0.7 mg/L,每组分别于1 d、5 d、12 d和21 d取样,测定肝胰脏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显示,0.1 mg/L组暴露1d时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然后增加,1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21 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0.3 mg/L下暴露不同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0.5 mg/L组和0.7 mg/L组在暴露1 d和21 d时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 d和12 d时与对照组之间未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亚硝态氮胁迫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影响,将草鱼(0.15±0.05 g)分别暴露在0 mg/L、0.2 mg/L、0.4 mg/L、0.8 mg/L、1.0 mg/L、2.0 mg/L、4.0 mg/L和8.0 mg/L的亚硝态氮溶液中,分别在暴露后0 d、1 d、4 d、7 d测定草鱼体内补体C3和C4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结果表明,亚硝态氮胁迫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性能产生了消极影响,其胁迫效应随着暴露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当暴露浓度低于1.0 mg/L时,补体C3和C4含量维持正常水平或显著升高;但暴露浓度超过1.0 mg/L,补体C3和C4含量水平会显著下降。SOD活性随着暴露时间而显著升高,但高浓度暴露使SOD活性在暴露7 d时显著下降。γ-GCS活性一般都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虽然暴露后期其活性下降,但还是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SH含量在暴露4 d时显著升高,低浓度组(<1.0 mg/L)在7 d时恢复至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0、5、10、20、30 mg/L硒(亚硒酸钠)分别对小球藻进行胁迫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硒胁迫对小球藻生物量、细胞内硒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30 mg/L)硒胁迫将促使小球藻提早进入衰亡期;藻细胞内硒含量、GSH-Px酶活性随硒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硒添加浓度为5、10、20和30 mg/L时,GSH-Px酶的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5.59、6.98、11.32和11.52倍;而只有当硒胁迫浓度达到20 mg/L以上时,才会导致SOD酶活性显著增大。此外,采用尺寸排阻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SE-HPLC-ICP-MS)技术对藻细胞内硒结合形态进行分析,发现了硒有3种主要的结合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17.5±0.5)℃下,将平均体长(12.35±0.94)cm、体质量(10.26±2.37)g的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 baeri♂)幼鱼养殖在50 L水箱中,水中间甲酚浓度为0.00 mg/L(对照组)、0.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和8.00 mg/L,每个浓度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暴露10 d、20 d、30 d和40 d后测定杂交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研究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的氧化胁迫作用。结果显示,同一时间下,肝脏中SOD和CAT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呈"上升-下降"趋势;同一浓度下,0.50 mg/L和1.00 mg/L组肝脏中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下降"变化,2.00 mg/L、4.00 mg/L和8.00 mg/L组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0.50 mg/L组中肝CAT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上升变化,1.00 mg/L、2.00 mg/L呈"上升-下降"变化,4.00 mg/L和8.00 mg/L组鱼极显著下降(P0.01)。实验鱼肝脏中MDA含量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时间下低浓度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中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S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浓度与暴露时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拌饲投喂方式下,钙黄绿素(calcein, 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及正常投喂后的恢复情况,并进一步评价CAL拌饲投喂的毒性效应,实验将含有不同剂量CAL(0、2、8和32 g/kg)的饲料连续投喂中华倒刺鲃幼鱼16 d(即毒性积累实验),随后使用不含CAL的饲料投喂暂养32 d(即毒性消除实验)。毒性积累实验结果显示,在CAL拌饲投喂剂量 ≤ 32 g/kg的情况下,当累积投喂时间 ≤ 8 d时,过量的活性氧(ROS)能被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抗氧化系统成功清除,但更长的投喂时间(如16 d)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并导致鱼体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过度。毒性消除实验结果显示,经32 d正常投喂后,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清、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大部分抗氧化酶指标、非酶抗氧化物、脂质过氧化产物基本恢复至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当拌饲投喂剂量 ≤ 32 g/kg时,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作用与累积投喂时间有着密切关系,且当使用 ≤ 32 g/kg的CAL拌饲剂量投喂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时,CAL的累积投喂时间应控制在8 d以内,标记后的幼鱼应当至少暂养32 d。研究结果对CAL在鱼类荧光标记中的安全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5±1)℃条件下,设置静水对照组(C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组(E1组)、力竭追赶训练2次/d组(E2组),研究了每日不同训练次数的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46.84 g±2.50 g,13.73cm±0.22 cm)生长和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训练周期为21 d。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指数均比对照组有极显著降低;中华倒刺鲃肝脏和白肌抗氧化酶对力竭训练产生了一定适应性,但超氧化歧化物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对力竭训练的敏感性不同;力竭训练对肝脏和白肌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影响;在肝脏和白肌丙二醛(MDA)方面,E2组>C组>E1组;E2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1组,而3组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力竭追赶训练对生长具有明显抑制性,并且对中华倒刺鲃脂质过氧化反应有类似"毒物兴奋效应",肝脏和白肌对其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幼鱼的胁迫效应,于DBP暴露后0、6、12、24、48和96 h时检测红鳍笛鲷鳃、肝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表明,DBP对红鳍笛鲷的24 h、48 h和96 h LC50分别为7.10 mg/L、6.98 mg/L和6.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04 mg/L。随着浓度增加,鳃组织中的SOD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肝组织中的SOD酶活性在0.5 mg/L和2.0 mg/L浓度组交替表现为升高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0.125 mg/L浓度组肝SOD没有明显变化。鳃组织中MDA含量在DBP暴露6 h后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DBP暴露6 h和12 h后,0.5 mg/L和2.0 mg/L浓度组肝组织中的MDA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MDA含量下降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比较,DBP暴露48 h后,红鳍笛鲷脑组织中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96 ...  相似文献   

11.
LAS与Cu2+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泥鳅肝脏SOD、C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Cu^2+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泥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一LAS处理96h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CAT在LAS为20.0mg/L时被显著诱导(P〈0.05);单一的Cu^2+处理96h后,泥鳅肝脏SOD、CAT活性受到显著影响(P〈0.05),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LAS、Cu^2+复合处理条件下,LAS为10.0mg/L时,CAT、SOD活性分别在Cu^2+质量浓度为0.05、0.10mg/L时达到最低值,LAS为20.0mg/L时,CAT、SOD活性有所回升,但其活性仍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通过比较,发现泥鳅肝脏CAT活性变化更能反映出污染物对泥鳅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暴露于 30 mmol/L NH4Cl 溶液和空气中, 以评价氨和空气暴露对其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氨暴露并未引起大鳞副泥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的显著变化, 仅空气暴露 12 h 后, 大鳞副泥鳅肝脏 SOD 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和空气暴露均显著降低了大鳞副泥鳅肝脏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活性 , 且在暴露 72 h 后升高 (P<0.05)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及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 LPO)含量在氨和空气暴露组中均呈现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氨和空气暴露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无显著影响(P>0.05), 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均明显降低,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 AChE)活性均显著上升。综上所述, 在氨和空气暴露的初期, 大鳞副泥鳅体内出现了明显的氧化反应; 而在暴露一段时间后, 体内的氧化反应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大鳞副泥鳅肝脏中 SOD、CAT、GST 及 GSH-Px 等抗氧化酶系统并未被成功激活。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质量浓度铅对草鱼鱼种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草鱼暴露于不同水平(0、72、144、288 mg/L)的硝酸铅水溶液中,分别于12、24、48、96 h测定草鱼肝、鳃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当鱼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24 h后,其肝脏的GSH-Px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而鳃在低质量浓度(72 mg/L)Pb2+处理也表现诱导效应,但高质量浓度Pb2+(144、288 mg/L)处理24 h后,其GSH-Px活性表现为抑制效应.与肝GSH-Px相比,草鱼肝SOD经Pb2+处理后其活性抑制更加明显,表明肝SOD对Pb2+的毒性反应比肝GSH-Px敏感.同时,草鱼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12 h后,肝与鳃的MDA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体铅可能通过诱导草鱼肝脏与鳃发生氧化损伤而发挥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损伤机体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不同pH水平和昼夜变化幅度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实验Ⅰ设4个pH水平:6.6(P1)、7.6(P2)、8.6(P3)和9.6(P4),以温室养殖池塘内的平均pH水平(8.2)为对照(P0);实验Ⅱ设3个pH昼夜变化幅度:7.5~8.2(PV1)、7.5~9.5(PV2)和7.5~10.0(PV3),以养殖池塘的平均pH昼夜变化幅度(7.5~8.7)为对照(PV0)。结果显示,环境pH水平可显著影响对虾成活率、血淋巴颗粒细胞数以及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P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P4水槽内对虾成活率显著低于P0、P1、P2和P3水槽,同时其血淋巴SOD、GSH-Px、GR、CAT、PO和iNOS的活性较后者不同程度地下降。pH昼夜变化幅度可显著影响对虾成活率、血淋巴SOD、GSH-Px、GR和CAT活性,但对血淋巴谷胱甘肽含量无显著影响。PV2和PV3水槽内对虾成活率显著低于PV0和PV1水槽,同时其血淋巴SOD、GSH-Px、GR和CAT活性较后者不同程度地降低。研究表明,环境pH水平及昼夜变化幅度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鉴于对虾死亡率变化伴随血淋巴SOD、GSH-Px、CAT和PO活性的变化,初步认为对虾死亡与pH胁迫产生的应激有关。因此,调控pH应是对虾池塘养殖水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力竭运动常出现于虾类养殖过程和野生环境中,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中国沿海重要养殖和增殖放流品种,但尚无关于斑节对虾力竭运动后生理恢复过程报道。该研究以斑节对虾幼虾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槽使用抄网追逐斑节对虾幼虾,模拟迫使其进行力竭运动实验,探究其力竭运动后抗氧化能力恢复过程。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后0 h,幼虾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12 h,SOD、CAT、POD活性、MDA含量和T-AOC持续下降,GSH-Px活性无显著变化;24 h,SOD、CAT和POD活性显著降低,GSH-Px活性、MDA含量和T-AOC显著升高;72 h,SOD和CAT活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POD活性和MDA含量恢复至对照组,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幼虾的酶促抗氧化系统未被激活;幼虾的抗氧化能力在力竭运动后的24 h内较低,不宜再次受刺激;幼虾的抗氧化能力在力竭后24 h后显著上升,并保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免疫的影响,对体质量(35.0±5.0) g的尼罗罗非鱼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的盐度胁迫实验,对免疫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在急性盐度胁迫中,设置0、5和15盐度组,分别在胁迫后6、12、24、48和96 h进行取样,检测血清SOD、CAT、GSH-Px和AKP的活性。在慢性实验中,设置0、10、20和30盐度组,胁迫8周后检测血清SOD、CAT、GSH-Px和AKP活性,并进行了无乳链球菌易感性实验。结果显示:①血清中SOD活性在急性盐度胁迫6、12和24 h时都有随盐度上升而上升的趋势,但在96 h时盐度15组酶活性显著低于盐度5组;在慢性盐度胁迫下,各组的酶活性呈现出随着盐度升高而显著性下降的趋势。②血清CAT活性在急性盐度胁迫下12和24 h时呈现出随着盐度升高而显著下降的趋势;在慢性胁迫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③血清中GSH-Px活性在急性和慢性胁迫后,均呈现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④血清AKP活性在胁迫后6 h随盐度升高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在慢性盐度胁迫下,盐度20组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⑤尼罗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易感性实验中,盐度10组的易感性和盐度0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盐度20和30组的易感性高于盐度0组。研究表明,两种盐度胁迫均会引起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急性盐度胁迫实验表明,盐度5和15可导致尼罗罗非鱼机体氧化损伤,但尼罗罗非鱼可以逐渐适应这一变化;慢性盐度胁迫实验表明,盐度高于20会抑制尼罗罗非鱼多种免疫指标活性,造成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易感性升高。  相似文献   

18.
杨帆  邹容  孙翰昌  郭玉阳 《水利渔业》2011,32(6):115-120
利用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进行10d暴露试验,测定了辛硫磷对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性毒性条件下,鱼体内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碱酯酶(TChE)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酶(NOS)、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辛硫磷...  相似文献   

19.
Ability of ascorbic acid (vitamin C) to attenuate oxidative damage was evaluated in liver and brain tissues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O. niloticus) experimentally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chlorpyrifos (CPF). O. niloticus was exposed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CPF at 12?μg/L (CPF1) and 24?μg/L (CPF2) for 96?h. The fish of vitamin C (Vit C) and CPF2?+?Vit C groups were fed with Vit C supplemented diet (200?mg Vit C/100?g fe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level (P?相似文献   

20.
实验选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Ф)为细胞模型,观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毒素在体外对免疫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毒素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检测注射毒素局部组织过氧化物的含量,应用维生素C(Vc)探讨其对毒鱼蛰伤有无治疗或阻断作用。结果表明,日本鬼鲉毒素可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MTT活性明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明显降低;通过电镜观察到毒素损伤巨噬细胞结构,Vc治疗组有部分改善;毒素注射局部皮肤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GSH—Px、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降低,Vc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提高。结果提示,被日本鬼鲉蛰伤后局部组织容易感染和难愈合的原因可能与免疫细胞活力下降密切相关。抗氧化剂Vc可以减轻毒素的作用,毒鱼由科棘毒鱼蜇伤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