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三种鳅科鱼对NaCl盐度和NaHCO3碱度的耐受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鳅科的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y)、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Na 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64 g/L和13.58 g/L、15.43 g/L和14.18 g/L、14.00 g/L和11.57 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2 g/L、4.03 g/L、3.74 g/L,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碳酸氢钠(NaHCO_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1 mmol/L和72.62 mmol/L、128.4 mmol/L和88.83 mmol/L、155.2 mmol/L和120.0 mmol/L,安全浓度分别为18.77 mmol/L、23.66 mmol/L、36.30 mmol/L,碱度耐受能力顺序为:达里湖高原鳅大鳞副泥鳅黑龙江泥鳅。盐碱交互作用对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系数0~48 h依次增高,以后逐渐减小;而对达里湖高原鳅在0~48 h内表现为协同作用,在48~96 h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拮抗系数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比分析可知,3种鳅科鱼的盐碱耐受能力比大多数淡水鱼高,可作为盐碱水域的增养殖鱼类;而达里湖高原鳅在耐碱方面表现更突出,可以作为高碳酸盐型盐碱水的增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2.
碱度、pH对中国林蛙蝌蚪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中碱度、pH对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pH为7 0~8 5、盐度为0 18g/L时,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的24,48,72,96h的半致死值(LC50)分别为14 36,11 8,10 35,7 68mmol/L,安全值(SC)为2 41mmol/L。在相同盐度下,碱度为1 41mmol/L时,pH对中国林蛙蝌蚪的24、48、72和96hLC50值分别为10 33(3 92),10 18(4 07),10 08(4 11),10 02(4 16)。蝌蚪长期生长与生存的pH为6 0~9 0,碱度上限为3 0mmol/L。  相似文献   

3.
滩头雅罗鱼幼鱼对NaCl浓度和碱度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滩头雅罗鱼[Tribolodon brandti(Dybowski)]对NaCl浓度、碱突变的适应能力,在水温为22~25℃,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对滩头雅罗鱼3月龄幼鱼进行NaCl、碱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H 7.3±0.2、碱度1.11mmol/L时,NaCl浓度对实验鱼12 h、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o)值分别为28.81 g/L、28.57 g/L、28.51g/L和28.40g/L,安全值(SC)为8.52 g/L.在pH 8.5±0.5时、NaCl浓度为3.1~7.4g/L时,碱度对实验鱼12 h、24 h、48 h、72 h和96 h的LC50分别为98.79 mmol/L、89.31 mmol/L、79.34 mmol/L、78.45 mmol/L和68.44 mmol/L,安全值为18.79 mmol/L.本研究旨在为滩头雅罗鱼盐碱池塘养殖推广和野生种群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均匀设计法检验盐度和碱度对泥鳅的联合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洪涛  周文宗  高红莉  张硌 《水产科学》2006,25(11):563-566
采用寇氏法研究盐度、碱度对泥鳅的急性毒性作用,观察泥鳅对不同药剂的毒性反应及症状。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泥鳅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1、14.8、14.4、13.9 g/L,其安全质量浓度是4.3 g/L;碱度对泥鳅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0.3、9.0、7.9、6.6 g/L,其安全质量浓度是2.1 g/L。利用均匀设计法对盐碱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试验设计,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全回归分析表明:碱度的毒性作用强于盐度,盐碱联合毒性在不同时期均表现为拮抗作用。利用盐碱地和咸水进行养殖泥鳅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盐度和碱度对克氏原螯虾的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寇氏法(Karber法)研究了盐、碱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急性毒性作用,并采用相加指数法(Mark-ing指数法)研究了盐碱联合作用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克氏原螯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74g/L、27.21g/L、26.45g/L、26.09g/L,其安全浓度是6.00g/L。碱度对克氏原螯虾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0g/L、10.64g/L、8.36g/L、7.58g/L,其安全浓度是2.51g/L。盐碱在1:1毒性单位混合后,对克氏原螯虾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间段均表现为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二代幼鱼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急性致死试验方法,评估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二代幼鱼的半致死盐度、半致死(碳酸盐)碱度与半致死盐碱度。结果表明,选育二代幼鱼96h半致死盐度为21.809g/L;96h半致死碱度为8.514g/L。10g/L盐度条件下,96h半致死碱度为5.925g/L;15g/L盐度条件下,96h半致死碱度为4.583g/L;20g/L盐度条件下,96h半致死碱度为1.897g/L。该结果为罗非鱼耐盐碱选育研究与养殖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6种不同盐度(34、32、30、28、26和22)激活液、3种不同K+浓度(25 mmol/L、30 mmol/L和35 mmol/L)稀释液和不同保存时间(0 h、24 h、48 h、72 h和96 h)条件下,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的活力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激活液盐度为30时精...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光唇裂腹鱼幼鱼对温度、p H及盐度等水质环境条件的耐受性,进行了温度、酸碱度、盐度对光唇裂腹鱼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唇裂腹鱼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1℃,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和3℃,适宜生长温度为7~26℃。光唇裂腹鱼是一种狭酸碱性鱼类,在p H 4.2~10.5的水体中可存活96 h以上,在p H 5.0~9.7的条件下,96 h内其存活率无影响,在24、48、72、96 h,其酸度半致死p H分别为4.20、4.40、4.50、4.60,碱度半致死p H分别为10.50、10.45、10.35、10.25。光唇裂腹鱼幼鱼又是一种狭盐性的鱼类,其半致死盐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该鱼对盐度的耐受性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弱,24、48、72、96 h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0.7、9.7、9.3、8.9 g/L,两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90、2.385 g/L。  相似文献   

9.
吡喹酮、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对花鳗鲡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吡喹酮、甲苯咪唑和溴氰菊酯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体重为0.87±0.19 g)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8±2℃时,吡喹酮对花鳗鲡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73.85 mg/L、66.71 mg/L、56.57 mg/L、52.72 mg/L,安全浓度为16.34 mg/L;甲苯咪唑对花鳗鲡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42.81mg/L、13.80 mg/L、5.19mg/L、1.74mg/L,安全浓度为0.023 mg/L;溴氰菊酯对花鳗鲡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9.56μg/L、9.34μg/L、7.69μg/L、7.67μg/L,安全浓度为2.68μg/L。吡喹酮、甲苯咪唑、溴氰菊酯对花鳗鲡分别属于低毒、中毒、剧毒药物。甲苯咪唑对花鳗鲡的安全浓度0.023 mg/L远低于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的常用浓度1~2 mg/L,因此在花鳗鲡养殖中使用甲苯咪唑制剂需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菲、芘、壬基酚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探讨了这三种难降解有机物对黑褐新糠虾的24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 ).结果表明菲对黑褐新糠虾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30 μg/L、310 μg/L、166 μg/L和126 μg/L;壬基酚对黑褐新糠虾24 ...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与免疫应答密切联系的血液生理学领域被广泛关注.抽取和固定血淋巴,成为进行血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那么如何更好地抽取和固定血淋巴呢,本文以虾蟹为例做了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鱼类配子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02,26(2):161-168
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生产、优良品种培育及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水生生物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无序利用及人工放流等 ,造成了某些鱼类资源的衰退和濒临灭绝 ,如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若干年后 ,在自然界中将难以找到上述鱼类原种、良种的遗传资源 ;由于忽视鱼类种质保护及品种选育的工作 ,养殖鱼类近亲交配越来越严重 ,造成种质退化 ,遗传多样性减少 ,生长速度减缓 ,品质下降 ,对病害…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卵生鱼类的浮性卵、粘性卵、沉性卵及特殊类型的产卵孵化方式及其适应意义,也描述了卵胎生和胎生鱼类的胚胎发育及产仔特征。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Catch composition, relativ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fish catches in open access and three old fisheries closures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previous ecological studies. There was less variation in catch community composition among the fishing grounds than the closures, suggesting that fishing has homogenised catch composition. The trap survey found that some parrotfish [ Leptoscarus vaigiensis (Quoy &Gaimard), Calotomus carolinus (Valenciennes) and Scarus ghobban Forsskål] were relatively more common and that some important predators of macro-invertebrates [ Balistapus undulatus (Mungo Park) and Cheilinus chlorourus (Bloch)] were less common in the fishing grounds than closures. Unexpectedly, and in contrast to visual census results, cumulative number of species in catch surveys was higher in open access than closures sites. This may result from fishers covering more area and habitat or a reduction in the catch of competitively subordinate and rare species by aggressive, early-caught fish that can dominate bait. Comparisons of ecological visual census surveys and fisheries-dependent methods indicated that small differences in catch composition can reflect larger ec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that baiting methods can underestimate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impacts of fishing and large-scale changes in marine ecosystems must be considerable given the many fisheries-dependent assessments report modest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及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以传播迅速和发病率高而被国际兽医局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之首。该病不但严重危害畜牧业和经济,还对国家声誉、国际关系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在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口蹄疫文献的基础上,对其流行情况、防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度与盐度对老年低额蚤和蚤状蚤生长及生殖的影响王丹丽,李明云,杨天勇,胡章(宁波大学,315010)关键词老年低额 ,蚤状 ,温度,盐度,生长,生殖EFFECTSOFTEMPERATUREANDSALINITYONGROWTHANDREPRODUCT...  相似文献   

17.
渔业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硕琳  唐议 《水产学报》2019,43(1):211-231
渔业管理一直是世界各渔业国家所面临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渔业的特点,指出中国的渔业管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描述了中国渔业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中国渔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指出在中国的渔业发展中渔业政策对渔业生产始终起着指导和推动的作用,认为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为基本框架,层次结构完备,措施有力,不断完善和强化的渔业管理制度。然后,介绍了渔业管理的主要理论,梳理了中国学者对渔业管理研究的主要文献,指出中国通过水产养殖支撑不断增长的水产品消费需求,成功解决了水产品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对减少捕捞野生渔业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文章归纳了中国渔业管理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述,认为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引进先进的渔业管理理念,促进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蓬勃发展,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但是由于中国渔业的特点和渔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渔业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的渔业发展规划,展望了中国的渔业管理将朝着渔业资源总量控制、强化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极微生物的分离及抗菌抗肿瘤活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培养基对北极地区(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及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并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和MTT法进行了抗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共分离极地微生物151株,筛选结果显示,12.4%的菌株有抗菌活性,6.2%菌株有抗肿瘤活性,其中3株同时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表明极地有良好的微生物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李佳  吴东波 《畜禽业》2007,(4):8-11
本试验利用饲养试验方法,研究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时不同磷水平和钙磷比对生长肥育猪血清指标和骨骼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62头2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进行2×3(磷水平×钙磷比)因子饲养试验,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前期为生长期体重在20-60kg,后期为肥育期体重为为60-100kg。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日粮磷水平对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钙磷比对血清钙和血清磷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添加植酸酶日粮磷水平和钙磷比对生长肥育猪骨骼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添加植酸酶条件下,降低日粮磷水平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霍忠明  王昭萍 《水产学报》2013,37(8):1155-1161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 (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P<0.05)。受精后,HA与AA回交组的孵化率最低,分别为20.33±2.08%(♀A×♂HA),55.67±2.52%(♀HA×♂A),其它各实验组孵化率均大于70%。幼虫期, 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P<0.05);HA幼虫生长快于AA, 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HA稚贝生长快于HH, 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P>0.05),优于其它回交组;♀H×♂HA回交组幼虫的存活率与HA差异不显著(P>0.05),其稚贝的存活率虽低于HA,但优于其它回交组。本研究为牡蛎种间杂交及回交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