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为探明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本研究于2022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福建近岸海域开展了四个季度的底拖网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受干扰程度等,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本研究共采集鱼类200种,隶属于22目、80科、149属。适温类型以暖水性为主(占比75%),区系类型以底层鱼类为主(占比47.50%)。鱼类平均质量密度为687.16 kg/km2,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平均丰度为42909.10 ind./km2,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度优势种共计14种,其中带鱼(Trichiurus japonica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最高,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却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年变化幅度不大,峰值出现在冬季。聚类分析显示,福建近岸海域鱼类群落可明显分为北部近岸和南部近岸2种类型鱼类群落,且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区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数量生物量曲线显示,鱼类群落在春季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均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标等参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后续开展北部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长时间序列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北部湾中北部沿岸海域采用底拖网方式进行4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季节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依据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并通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均匀度指数(J' )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各调查站位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北部湾中北部近岸海域4个季节共渔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均为暖水性或暖温性种类。北部湾中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不均匀,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的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秋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鱼类的H'在1.952~2.590,其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J'在0.481~0.699,各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以夏季最高(3.114)、冬季最低(2.303),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的鱼类资源优势种(IRI≥1000.0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有3种、夏季有5种、秋季有4种、冬季有2种;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为4个季节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春季和冬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是夏季和秋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结论】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变化明显,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偏低,鱼类资源处于过渡开发状态,且鱼类资源优势种更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k选择种类被r选择种类所替代。鱼类资源季节变动与鱼类洄游习性、海水温度变化及伏季休渔制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三门湾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特征现状及变化情况, 于2018年春季 ( 4月)、夏季 ( 7月)、秋季 (10月) 和冬季 (12月) 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并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 ABC曲线、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生态位宽度和营养级结构等方法, 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渔业生物种类数最多 (84种), 冬季最少 (42种); 春、夏、秋、冬4个季节渔业生物优势种种数依次为3、 6、 6、 2种; 夏季渔业生物的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为最大, 而冬季均为最小; 秋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大, 冬季最小; 秋季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最大, 冬季最小; 夏季丰富度指数平均值最大, 冬季最小; ABC曲线分析显示, 2018年4个季节渔业生物群落均受到中度干扰; 群落结构分析显示, 渔业生物群落季节间差异较大, 渔业生物的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季节中存在较大差异; 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总体呈现第三营养级种类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均占较大优势, 第二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种类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少, 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弱化.研究表明, 三门湾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虽有一定恢复, 但渔业资源衰退情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今后需加强对该海域渔业资源与海洋生态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12年在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进行的8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资料,从鱼类分类学和生态类群等方面,结合多样性、资源密度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2纲12目32科44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7.3%;趋礁性鱼类41种,占74.5%;暖温性、暖水性和冷温性鱼类分别为30、24和1种,其中暖水种约占所有偶见种的70%;定居种、近海洄游种和季节性种分别为27、24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分别占40.0%、36.4%和23.6%,其中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鳀科鱼类分别成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所有调查站点鱼类平均生物量指数夏季最高(1043.7 kg/km2),春季最低;尾数密度指数春季最高(122×103 尾/km2),冬季最低;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指数最高与最低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多样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D)冬季最高,秋季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H'')与Pielou均匀度(J'')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聚类和NMDS方法分析显示不同季节鱼类群落组成格局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资源结构受近海季节性洄游种类影响较大,鱼类分布季节动态多呈现洄游性更替节律,保护区内虽已出现鱼类多样性下降趋势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现象,传统经济种类的优越性在逐渐下降或边缘化,但独特的岛礁生境仍能很好地发挥着维持固有种类和提供良好栖息场所的优势,随着海洋牧场建设与一系列资源保护与修复措施,石首鱼科幼体已形成优势群体,而且保护区内出现大量小型饵料鱼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虾类群落组成特征,于2013年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3月)、春季(5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桁杆虾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资源密度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虾类总密度的影响。结果全年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虾类20种,隶属于2目9科16属。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6种),春季次之(14种),冬季(13种),夏季最少(12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是影响马鞍列岛海域虾类资源密度变化的主要种类。虾类的群落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206.7 kg/km~2和117.4×103ind/km~2),而秋季降至最低(46.9 kg/km~2和28.7×103ind/km~2)。马鞍列岛海域虾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1.12~1.55,多样性指数(H')为0.84~1.55,均匀度指数(J')为0.41~0.76,均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各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舟山本岛南部附近海域春季渔业资源进行调查。[方法]依据2014年4月舟山本岛南部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舟山本岛南部附近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调查水域共鉴定游泳动物23种,隶属6目16科。其中,鱼类8种,占总种类数的34.78%,占渔获物总重量的80.08%。渔获物尾数组成以虾类为主,占渔获物总尾数的61.26%。拖网调查海域优势种为凤鲚、安氏白虾、日本鼓虾、鮸鱼、红狼牙虾虎鱼。渔业资源平均重量密度为93.365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65万尾/km2。虾类是调查海域的渔业资源重量和尾数密度最大种类。蟹类头足类在重量和尾数方面比例小。调查海域的12个站位多样性指数均小于2,个别站位小于1,总体而言调查海域游泳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指数偏低,均匀度分布水平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舟山本岛南部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评价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713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ks/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261.39ks/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kg/km2和936.93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鳐(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694.71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523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巴达尔胡农场及周边地区收集的133堆艾鼬粪便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艾鼬食物由鼠类、鸟类、爬行类、昆虫、植物果实类等动植物组成,其主要食物为鼠类,占食物组成80.45%。不同季节的食物组成成分不尽相同:春秋季节的食物多鸟类,夏秋季节的食物多为昆虫。艾鼬食物中的各种鼠类四季出现的频次亦不相同:春季主要食黑线仓鼠,夏季主要食草原黄鼠,秋、冬季仍以黑线仓鼠为主。艾鼬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各种鼠类在食物中出现的频次同该地区相应的鼠类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1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与秋季(11月)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定置刺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浙江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15种,它们隶属于1纲2目9科15属;所有种类中除2种不确定外,其余分别为广温广盐种10种、广温低盐种2种、高温广盐种1种;夏季的重量密度、尾数密度与其余三个季节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口虾蛄为各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丰富度指数(D)与平均表温呈二次曲线相关(P〈0.05),重量密度与平均表温呈幂函数曲线相关(P〈0.05)。总体而言,春季、夏季与秋季衢山岛南部近岸水域甲壳动物均以广温广盐种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海陵湾鱼类网箱养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19年1月、4月和11月对海陵湾上、中、下游三个网箱养殖区进行了冬、春、秋3个季度的浮游植物及主要水质因子的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96种(含变种),其中硅藻门29属76种、甲藻门8属16种、蓝藻门2属4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00022~3.05×105cell/L,秋季>春季>冬季,湾口处丰度在秋冬两季远大于湾内。冬季优势种主要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和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春季优势种为细弱海链藻(T. subtili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和佛氏海毛藻(T. frauenfeldii)。冬、春、秋季各采样站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1.44~4.11、0.66~2.39和1.62~3.10。冗余分析表明,冬季盐度、pH,春季氨氮、pH,秋季硝酸盐、溶解氧对浮游植物优势种影响显著。受河流径流和养殖活动的影响,海陵湾相邻采样站间的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在秋季最高、冬季次之、春季最低。浮游植物群落的相似性差异与调查站位间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东山湾浮游动物数量特征与养殖活动及水团的关系,于2012年11月(秋季)、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东山湾浮游动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浮游动物在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漳江河口、八尺门附近海域、湾口站位和湾外的几个固定站位,这种分布特点与东山湾的水团水系以及养殖环境有较大关系,春季漳江径流最大,导致河口海域呈现浮游动物高值区,夏季外海水团对外海水域影响势力最强,导致夏季湾外站位浮游动物丰富,秋季和冬季水团势力减弱,浮游动物往往在养殖活动盛行的区域较为丰富;水团和养殖活动对东山湾浮游动物的影响也导致了优势种的季节变化,2012年11月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2013年2月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2013年5月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2013年8月优势种为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优势种在各个季节的平面分布也有所不同,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是调查海域秋季、冬季和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湾内海域,8月份肥胖箭虫和亚强次真哲水蚤主要分布在湾外海域,而异体住囊虫适温性较高,在夏季代替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成为湾内最重要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东山湾养殖活动和水团的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仔鱼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春、夏、秋、冬4个航次共50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季节采集到的仔稚幼鱼样品共82种,隶属16目48科,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有21科34种,其次是鲱形目和鲉形目,分别有3科10种和5科8种。仔鱼种类数及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仔鱼种类数呈现:夏季(39种)春季(38种)秋季(25种)冬季(16种);仔鱼丰度大小按季节依次为夏季(185尾/100m3)春季(37尾/100m3)秋季(6尾/100m3)冬季(1尾/100m3)。仔鱼优势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三季优势种分别为鳀鱼、凤鲚、长鳍底灯鱼,冬季优势种不明显。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仔鱼群落中的绝大部分物种均受到水深和表层盐度两个环境因子的控制;夏季大部分物种则更偏好于高叶绿素和表层水温相对较低的河口近岸水域。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光伏模块的等效电路模型,结合simulink中的S函数,建立了光伏电池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模拟实际光伏模块产品在不同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下的I-V和P-V特性。分析了常见的最大功率跟踪(MPPT)方法爬坡法,并建立了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17.
于2011年对浙江省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共65种,其中红藻门42种,褐藻门11种,绿藻门11种,蓝藻门1种。海藻种类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然后是秋季,夏季最少。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海藻群落优势种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孔石莼(Ulva pertu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调查结果表明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