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下一代测序和分离培养技术,结合宏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手段证实了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活性对宿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受限于传统培养方法,猪肠道中大多数细菌仍无法培养,因此,为了突破研究人员研究宿主-菌株相互关系及益生菌株开发应用的限制,本研究对仔猪断奶前后回肠和结肠内容物微生物进行高通量...  相似文献   

2.
宋伸  杨敏  蒋琳  马月辉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10):2965-2972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及生物信息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家畜基因组学的发展,实现了分子育种标记全基因组水平的快速、精准定位,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数千年来的驯化和选择,形成了用途多样的山羊品种,如乳用、皮用、绒用及肉用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国内外学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羊的遗传多样性及生产性能的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与山羊种质特性相关的基因,从而为山羊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标记。作者对近五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山羊的遗传多样性和产绒、产奶、繁殖等生产性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评估山羊优良种质特性和与生产性状相关的优异基因定位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全基因组深度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检测技术的更新步伐。文章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在微生物检测领域应用进行综述,并对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因此了解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研究的技术也一直在进步。高通量测序可以一次获得多条基因序列,使得其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研究中倍受青睐。探讨了454高通量测序早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当今基因组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基因测序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第1代Sanger测序技术发展到第3代单分子测序技术。新兴的第3代测序技术虽有亮点,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仍是基因组测序中最为常用的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笔者对这3代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一次同时测定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序列,在兽医临床上已被应用到畜禽疾病诊断、疾病监测、致病机理研究、耐药性分析等相关工作中。本综述结合应用实例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医临床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总结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医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解决措施,并展望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医临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瘤胃微生物被称为反刍动物的“隐藏器官”,与宿主营养物质的获取和生理健康的维持密切相关;目前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瘤胃中超过5 800个基因组,然而超过90%的微生物尚未被培养,处于“生物信息黑箱”[1]中。培养组学是一种采用多种培养条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菌种的培养方法。高通量、并行化的培养组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中的应用,为在菌株水平上研究重点菌株功能及其与宿主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目前培养组学运用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仍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特点、培养组学技术及其在瘤胃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断优化、规范化培养组学研究方案、拓展瘤胃可培养菌株资源、加快瘤胃生物信息黑箱的破解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因芯片在抗微生物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快速、平行、自动化的DNA测序及基因表达研究工具。病原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抗微生物药物提供了大量潜在靶位。因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抗微生物药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之一。本文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靶位研究、病原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病原菌的鉴定及其耐药性的监测以及新药筛选、用药个体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鱼粉原料构成,保证鱼粉质量,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例进口鱼粉样品进行测序,并基于COI基因及其丰度对鱼粉鱼源性成分构成进行分析。提取鱼粉样品DNA后应用鱼类通用COI基因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鱼类混合COI基因序列产物,将扩增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将COI基因测序数据与鱼类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比对结果进行鱼粉的物种源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5例鱼粉样品中原料鱼成分,其中白鱼粉原料鱼主要成分为鳕鱼;而红鱼粉原料鱼成分较为多样,涉及鲱鱼、竹刀鱼等。通过Python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PCR扩增后鱼类COI基因丰度图,进一步直观提示鱼粉样品中原料的成分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应用于鱼粉质量评估,有助于快速了解鱼粉构成,对其质量及用途进行指导,同时,提示该技术可进一步应用于鱼粉掺杂掺假及致病微生物的监测工作中,对保障鱼粉产品质量、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文诚 《中国蜂业》2006,57(11):27-28
蜂胶具有抗微生物、抗氧化、调节免疫、抗癌等多种功能,近15年来国内外对蜂胶在食品、畜禽饲养及畜禽疾病防治上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综述蜂胶在食品及畜禽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微生物在宿主营养与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微生物研究越来越依赖高通量测序结果的解读。然而受测序读长的限制,将较短的DNA片段(Read)组装(Assemble)成较长的叠连群(Contig)或序列骨架(Scaffold)已成为解读宏基因组数据的必经操作。但每条contig承载的信息量仍然太少,不足以支撑微生物功能的深入研究。分箱(Binning)技术能从混合样本中区分出来自同一微生物的序列,获得较完整的微生物基因组,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微生物研究中。反刍动物依赖瘤胃微生物消化分解饲粮供能,且瘤胃微生物的组成更为复杂多样,因此,本文综述了分箱技术的优势与功能及其在反刍动物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应用分箱技术研究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鱼粉原料构成,保证鱼粉质量,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例进口鱼粉样品进行测序,并基于COI基因及其丰度对鱼粉鱼源性成分构成进行分析。提取鱼粉样品DNA后应用鱼类通用COI基因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鱼类混合COI基因序列产物,将扩增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将COI基因测序数据与鱼类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比对结果进行鱼粉的物种源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5例鱼粉样品中原料鱼成分,其中白鱼粉原料鱼主要成分为鳕鱼;而红鱼粉原料鱼成分较为多样,涉及鲱鱼、竹刀鱼等。通过Python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PCR扩增后鱼类COI基因丰度图,进一步直观提示鱼粉样品中原料的成分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应用于鱼粉质量评估,有助于快速了解鱼粉构成,对其质量及用途进行指导,同时,提示该技术可进一步应用于鱼粉掺杂掺假及致病微生物的监测工作中,对保障鱼粉产品质量、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反刍动物瘤胃内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它们在瘤胃内物质消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NA-Seq技术的出现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主要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出发,阐述RNA-Seq技术在瘤胃微生物代谢酶特性、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瘤胃微生物新功能基因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3株(9个样品)无特定病原体(SPF)鸭子中收集的粪便样品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通过16S rRNA测序的不同区域来分析鸭肠道细菌区系。结果表明,70周龄SPF鸭的肠道微生物丰度最高的三个门是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最高的三个目为梭菌目、乳杆菌目和气单胞菌目,丰度最高的三个属为拟杆菌属、丛孢菌属和肠球菌属。此外,3株鸭菌株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组成,但这些差异不显著。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鸭肠道菌群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SPF鸭肠道菌群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最终有利于SPF鸭的纯化。  相似文献   

15.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牧草基因资源发掘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赵斌  魏琳  俞靓  程积民 《草业科学》2011,28(7):1364-1369
本研究概述了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目前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抗旱牧草转录组测序研究思路,展望了转录组测序可能对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发掘及其在牧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育种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是牦牛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瘤胃和肠道中的微生物对牦牛的健康生长和繁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多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牦牛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多样性和功能预测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牦牛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性论文,阐述了不同饲粮、年龄、海拔等对牦牛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牦牛的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是实现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基石。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单细胞分辨率完成组织细胞分型、分析基因表达模式、揭示基因调控关系。文章介绍了3种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10×Gnomics、Smart-seq2、Drop-Seq)的原理,阐明了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的组成和功能。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揭示动物肠道免疫的细胞异质性研究,以期为肠道健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快速、高通量、并行检测,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中遇到的难题,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突变检测、核酸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和药物筛选等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一种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简要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流程,综述其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晋汾白猪和马身猪生长早期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及其可能的成因。本研究以马身猪和晋汾白猪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仔猪初生(1日龄)、断奶(28日龄)和保育后期(70日龄)三个关键的生长发育阶段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测序所得的操作分类单元分属25个门、43个纲、91个目、163个科和470个属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生长在相同环境之下的晋汾白猪和马身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粪便微生物的组成具有相似之处,初生(1日龄)时容易受到母体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假单胞菌和志贺菌属等有害菌属的细菌含量较高,乳酸杆菌的数量随着仔猪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断奶(28日龄)和保育末期(70日龄)时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更为相似;在保育末期,两个猪种的仔猪肠道中普雷沃氏菌和毛螺菌科NK4A136等有助于动物消化代谢的细菌更为丰富。本研究的结果可为仔猪肠道微生物定植以及演替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通量测序技术因其能够一次同时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是对传统Sanger测序革命性的改变,因此称为下一代或二代测序技术。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解决临床兽医学中的各类问题。文章从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现状简介、动物遗传育种与优良品种改进、基因筛选与基因调节机制、动物疾病预防与诊断、兽药筛选等方面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兽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