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N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将PPV-N株通过敏感猪三代、猪肾传代细胞25代,测定该毒株对敏感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将PPV-N株连续分别通过PPV HI抗体阴性的4月龄小猪、后备母猪、怀孕母猪三代,均未从试验猪检出病毒血症和分离到病毒,且母猪产仔正常。在IBRS-2细胞中连续传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细胞病变未见异常,毒价稳定在103.5TCID50/mL。将第1、5、10、15、20、25代病毒培养物接种PPV HI抗体阴性怀孕母猪,未从母猪测出病毒血症和检出病毒,所产仔猪PPV HI抗体阴性,未从弱仔猪脏器分离到病毒,说明该毒株毒力不返强,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这为该弱毒株成为一株良好的自然弱毒疫苗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疑似PRRS流产胎儿分离PRRSV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采用猪肺巨噬细胞和Marc-145细胞培养对国内暴发流行PRRS的某地猪场进行了病毒分离,从流产胎儿分离出特征性致细胞病变因子。用PRRSV SDOW-17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明从4头流产胎儿分离出4株PRRSV(CH-la,CH-lb,CH-lc,CH-ld)。这4株毒均可在猪肺巨噬细胞和Marc-145细胞上生长,并产生特征性CPE变化。用PRRSV美国分离毒株VR-2332和NVSL抗血清分别对4株CH-1、VR-2332和NVSL毒株感染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4个CH-l毒株近似于美洲型PRRSV。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4个CH-l分离株与HCV、PrV、PPV、TGEV、PEDV和HEV无交叉抗原。本文首次报道在国内暴发生殖和呼吸道综合征猪群分离到PRRS病毒。  相似文献   

3.
猪细小病毒体外培养适应毒株的培育及动物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初产母猪流产胎儿的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到一株猪细小病毒(PPV),采用无污染的猪睾丸传代细胞系(ST)对该毒株传代,培育成一株细胞适应毒株,命名为PPV-HJ毒株。该毒株经ST细胞连续传50代,于第25代起毒价显著提升,第40代毒价维持稳定(107.2 TCID50/mL)。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试验(IPMA)检测表明,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染成棕红色,病毒抗原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免疫电镜观察到PPV粒子呈球状,直径约21nm。基因克隆测序证实,该毒株的NS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PPV-ZJ毒株同源性最高,达98.41%。用该毒株第50代培养物(1×107.2 TCID50/mL)接种35日龄仔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剖检未观察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PCR法在猪的肺脏、扁桃体、腹股沟淋巴结、下颌淋巴结、小肠中检测到病毒核酸,表明该毒株对易感动物具有一定的感染性。本研究成功地培育出一株PPV体外细胞培养适应毒株,其繁殖性能稳定,为今后开展PPV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混合感染的协同致病性研究,以及联合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临床发病猪采集病料,以PK15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血液凝集试验(HA)和电镜鉴定为1株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命名为BQ-C。对分离的毒株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该毒株与GenBank登录的PPV BQ株同源性为100%。为获得该毒株结构蛋白VP2基因的表达产物,将VP2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得到表达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1.5 ku,与预期大小相符。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获得的重组蛋白能与PP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了1株PPV BQ-C株,且表达的VP2重组蛋白可用于PPV血清学诊断和疫苗的研发。  相似文献   

5.
从东北地区采集的150份猪肺脏样品中,检测出3株猪细小病毒毒株。根据PPV7标准株NCBI登录号KU563733设计3对引物,对3个病毒株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依次进行拼接,获得3个病毒株的NS1和CP基因序列,然后进行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个毒株的NS1基因序列与经典PPV7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4.4%~95.2%、94.1%~95.1%和93.5%~94.3%;CP基因序列与经典PPV7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6%~91.8%、89.8%~92.0%和89.6%~91.7%。通过进化树比对分析,确认3株PPV毒株为PPV7亚型。通过对其他病毒进行检测,发现PPV7与PCV2、PPV2的混合感染率较高。该分析结果为我国东北地区猪病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间变异广泛,而且这种变异能够筛选出强毒株。在结构蛋白中GP5的变异率最高,其变异能够导致病毒毒力的变化。为了确定PRRSV在我国的进化趋势和毒力增强的原因,对从2003年以来分离到14株PRRSV GP5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006年以来从国内分离的毒株其糖基化位点发生了明显改变,并且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了新的分支,进化分析显示它们可能来源于1995年的中国分离株CH-1 a。  相似文献   

7.
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为引起母猪繁殖障碍(reproductivefailure)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特征是引起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导致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及新生仔猪的死亡。PPV呈世界性分布。我国80年代初在不同地区分离到了病毒,并查明其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PPV病原学特性1.1PPV理化特性猪细小病毒分类为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PPV为DNA病毒,PPV对热具有强大的抵抗力。Mary和Bachmann等的研究表明: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5min可杀死PPV,而2%戊二醛则需要20min…  相似文献   

8.
从新疆佃坝地区某猪场疑似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仔猪中采集肛拭子样品,将其接种到Vero细胞中,连续传代培养,并逐日观察细胞病变(CPE),分离得到一株PEDV病毒,命名为新疆佃坝2株(XJ-DB2)。将分离的XJ-DB2株进行ORF3基因序列分析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XJ-DB2株为PEDV强毒株。其ORF3基因和我国分离的强毒株CHS株、CHGS株,韩国分离的强毒株处在同一个分支上,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疫苗毒株CV777、韩国分离的弱毒株、我国分离的弱毒株CHJS07则处在相对独立的分支上。XJ-DB2与CHS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0%,与韩国分离的强毒株S-DR13同源性为98.8%,而与疫苗株CV777核苷酸同源性为97.3%。  相似文献   

9.
猪细小病毒(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6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已开展了该病的研究,我国上海潘雪珠(1983)吉林候世宽(1983)、黑龙江李宝启(1985)、四川邬捷(1987)等从不同地区分离到 PPV 毒株。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调查表明,该病在我国污染十分严重,阳性率为90%以上,几乎很难找到一个 PPV 阴性的猪场,说明 PPV 病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1992年9月从安徽省某地黄牛体表采集的原野库蠓雌虫经细胞培养连续传代代分离到一株病毒。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无囊膜,呈球形,大小约为24-25nm。分离株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7℃,对Vero细胞系,C6/36细胞系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药物制试验结果证明该分离毒株为RNA病毒。分离病毒能引起1-2日龄乳鼠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出现呼吸症状的病原。1991年荷兰科学家Wensvoort博士首次从感染猪体内分离到该病毒,并命名为Lelystadvirus(LV)。随后,德国、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也分离到了该病毒。1992年,美国分离到1株PRRSV,引起的症状与LV相似,命名为VR-2332毒株。欧洲亚型和美洲亚型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在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成及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该病毒为一种小的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与马动脉炎病毒、鼠乳酸脱氢酶升高病毒、猴出血热病毒同属于动脉炎病毒科。我国郭宝清等首次报道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到PRRSV,从而证实我国也存在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马鼻肺炎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于1933年首先发现马鼻肺炎病毒性流产,我国于1980年2月首次分得马鼻肺炎病毒。作为国内第一批分离到的毒株,有必要弄清其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并与国外毒株进行比较。本文就所分得的五株毒株进行了某些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以便为马鼻肺炎病毒的变异和诊断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猪细小病毒(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之一,是Mary和Mahnel于1966年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随后被鉴定为DNA型病毒。Cartwright等(1967年)首次证实了它的致病性。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从欧、美、亚、非及大洋洲等很多国家分离到该病毒或检测出其抗体。我国也先后在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四川、浙江、江苏、广西等地分离到了多株猪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4.
猪细小病毒的危害检测与防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Mayr和Mahnel(1966)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首先发现的,并认为是细胞内潜伏感染的病毒。Cartwright和Huck(1967)首次从猪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了PPV,证明了它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3株首次从种蛋中分离到的NDV进行交叉HI试验表明,这3株分离毒的交叉HI同源性为98.1%~100%。对这3株病毒及另1株从输卵管分离到的NDV的F与HN完整基因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序列结果登陆GenBank(FJ011441~FJ011448)。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这4个毒株的F与HN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5%~99.8%和99.6%~100%,远高于其与Lasota、F48E8株以及目前国内流行的其他基因Ⅶ型毒株的同源性。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特征,根据绘制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属于基因Ⅶ型。研究结果显示这4个不同来源毒株其2个基因的同步高度同源性可能与它们均是与生殖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猪圆环病毒2型湖南株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湖南省猪群中猪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流行变异情况,从2003年-2008年湖南省疑似PMWS病死猪组织中分离获得7株PCV-2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HuN-03、HuN-05、HuN-0601、HuN-0602、HuN-0701 HuN-0702、HuN-08。用PCR方法对这7株病毒进行全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7株PCV-2分离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 767 bp,有典型的PCV-2基因组结构;病毒毒株间同源性在94.9%~99.3%之间,与GenBank中的13株PCV-2基因组同源性在93.6%~99.7%之间,与2株PCV-1亲缘关系较远,同源性只有75.7%~76.5%;在遗传演化关系上,7株分离株分属4个进化方向,HuN-0601可能是外来毒株,HuN-03在一个独立的进化方向内,可能是其他5株病毒的母源性毒株,其他5株病毒可能代表了两个遗传种群,一个是国际流行稳定毒株,一个是国内地域性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2003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收集的疑似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鸡源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2株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产生病变的新城疫病毒,并对其进行了蚀斑纯化。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含病毒融合蛋白基因47nt~420nt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2株NDV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112R-R-Q-K-R-F^117。重要中和位点、糖基化位点及半胱氨酸残基高度保守。与GenBank中30株NDV参考毒株F基因序列比较和分析后,发现12株NDV分离株均为基因VIId亚型毒株,为我国目前优势流行毒株;与不同地区及宿主来源的参考毒株比较的结果表明本次分离于东北地区的毒株没有明显宿主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株内源性猪细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从不明病毒污染的PK15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到了一株猪细小病毒,从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鉴定,同时克隆了该毒株VP2基因,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将该毒株命名为SY-99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疆尉犁县库蠓体内携带病毒情况,从该县采集18 000只库蠓,50只为一组研磨后分别接种于BHK-21、C6/36、Vero细胞,盲传5代,一组样品使BHK-21出现CPE,先用5-氟尿核苷药敏试验鉴定为RNA病毒,之后用虫媒RNA病毒引物扩增,鉴定为甲病毒,疑似盖塔病毒,最后用中和试验、免疫电镜观察和盖塔病毒C基因特异性引物PCR等方法鉴定分离毒株为盖塔病毒。本研究首次从新疆库蠓体内分离到盖塔病毒,该毒株与2005年日本分离株相似性高达98%,推测可能是由于引进日本带病种公畜或精液有关,提示在进出口畜牧贸易活动中,应加强盖塔病毒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禽流感流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别从广东、四川、新疆等地禽流感(AI)血检阳性、发病率高、产蛋率下降的鸡群中采集186份病料,先后分离到6株A型流感病毒。这些分离株可在鸡胚中传代,可凝集鸡红细胞,血凝价达160~1280倍。不被新城疫、减蛋综合症、败血支原体阳性血清所抑制。用这些分离毒株制成琼脂扩散(AGP)抗原与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可出现白色沉淀线。分别将分离毒株与AI标准分型血清H1~H14、N1~N9进行HI、NI试验,结果川和川农株均为H4N6,西昌1和2株及Sh株均为H9N2,新疆石河子(石)株为H14N5。分离株分别做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结果所有分离株ICPI介于024~148之间,IVPI介于015~056之间.通过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nm球状或杆状典型的禽流感病毒.经联机检索,从新疆石河子AI阳性鸡场产蛋下降的鸡群中分离出的H14N5株为国内外首次从鸡中分离出的H14亚型禽流感病毒。将某单位送检的禽流感鹅体分离株(G1株和G2株)做了血清型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认定,G1和G2株均为A型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G1、G2株对鸡均达到高致病力毒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