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产中兽药的滥用可能导致牛奶中的兽药残留并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由于兽药种类较多,单一检测效率较低,而高通量检测技术可以一次性检测多种兽药残留,省时省力,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如QuEChERS方法)由于其简单、快速、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样品净化过程;另一方面,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由于其分离快、灵敏度与准确度高等特点,展示出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更好的分析能力和应用前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仪器的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在前处理效率、仪器灵敏度和高通量检测方面发展迅速。作者结合近些年发表的文献,综述了奶及奶制品中兽药残留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QuEChERS和盐析支持液液萃取)和高通量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为今后相关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3年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总结了2013年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概况和进展,分析了国内外文献的数据库分布和研究领域分布情况。以实际的研究内容展现了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农兽药的多残留检测、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多种金属元素的同时分析以及利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分析蜂产品中的内源性活性组分。这些研究对于拓展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提供了思路,为提升蜂产品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性和时效性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5,(6):19-24
本文总结了2014年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今年所有文献的数据库分布和研究领域分布情况。以实例的形式阐述了蜂产品溯源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包括利用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原子荧光法和原子吸收法分析了酚酸类化合物和手性挥发性化合物等活性组分。这些研究对于蜂产品尤其是蜂蜜、蜂花粉和蜂胶的质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本文还对今年出版的有关农、兽药残留检测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提高分析速度和灵敏度,实现高通量。这些研究对以后蜂产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蜂胶中氯霉素药物残留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蜂胶中的氯霉素残留进行测定,采用10%高氯酸提取,用1MNaOH调节pH=10.5,并用乙酸乙酯进行反萃取,从而净化样品。本文方法采用了经典的液液萃取方法对蜂胶中的氯霉素残留进行提取,不再经过固相萃取,大大节约了检测成本,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快捷,加快了检测速度。本方法检测限为0.1ug/kg。  相似文献   

5.
李鹏  张养东 《中国畜牧兽医》2018,45(7):2025-2033
三嗪类除草剂会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人类健康,很多国家已将部分此类化合物列入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名单。作者从样品提取和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综述了环境和食品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在样品提取方面,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简便且具有较高回收率,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另外,由于分子印迹、凝胶渗透色谱和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可以提高方法选择性和降低样品基质干扰,因而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工作;在检测技术方面,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应用最为广泛。此外,由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方法检测限并能提高阳性样品的定性准确度,符合高通量和痕量检测的发展趋势,因此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6.
三嗪类除草剂会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人类健康,很多国家已将部分此类化合物列入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名单。作者从样品提取和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综述了环境和食品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在样品提取方面,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简便且具有较高回收率,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另外,由于分子印迹、凝胶渗透色谱和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可以提高方法选择性和降低样品基质干扰,因而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工作;在检测技术方面,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应用最为广泛。此外,由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方法检测限并能提高阳性样品的定性准确度,符合高通量和痕量检测的发展趋势,因此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7.
2012年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总结了2012年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概况和进展,分析了国内外文献的数据库分布和研究领域分布情况。以典型的实例描述了蜂产品尤其是蜂蜜真实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EA-IRMS)、液相色谱-同位素质谱联用技术(LC-IRMS)、液相色谱技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掺假蜂蜜中的糖浆,γ-淀粉酶,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以及植物源和地源分析。此外还对蜂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微量元素和活性组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这些研究对于提升蜂产品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质量控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兽药残留分析中样品前处理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兽药残留分析的保障,文章介绍了八种目前国内常用的前处理方法:超声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基质固相分散、加速溶剂萃取、免疫亲和色谱。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健康已经是现代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一大问题就是兽药残留。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显,急需开发快速、有效且简便容易实施的农药兽药检测技术。现有的检测技术如超声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以及更新产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液质联用等,都能有效测定兽药残留情况。运用这些方式实现自动化检测,可减少测定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处理简便快速。本文对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进行简单阐述,对未来的兽药残留分析技术发展方向做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四环素类药物(tetracyclines, TCs)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奶牛疾病,但使用不当易导致药物残留,影响牛奶品质与食用安全。目前,快捷、高效、一次可检测多种药物是兽药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笔者综述了牛奶TCs残留分析技术中常见的样品前处理、纯化和药物测定方法,包括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和液-液微萃取(liquid-liquid micro extraction, LLME)等前处理方法,液-液分配(liquid-liquid partition, LLP)、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QuEChERS等纯化方法,以及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法、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CL)法、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法、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  相似文献   

11.
拉沙洛西钠是重要的畜禽专用聚醚类离子载体型抗生素,具有优良的抗球虫作用并能促进动物生长,但其普遍使用极易导致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因此美国以及欧洲等都对饲料中拉沙洛里菌素的添加允许限量和相关动物组织中残留限量进行了规定。有关生物样品中该药物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应用最广最普遍的便是以色谱分析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方法,如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和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等。本文将这些文献报道的方法分为两类,分别从聚醚类药物多残留分析检测和单个拉沙洛西钠的分析检测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以期能为该类药物的残留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蜂业》2017,(3):49-51
本文通过查阅2016年国内外涉及蜂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论文和专利,分析了其在多个数据库的产品分类和研究热点分布情况,进而总结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针对在蜂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分析、重金属分析、溯源分析、掺假鉴别等方面的能够提高分析效率、稳定性、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在原有技术上有较大改进的研究,展开简单的诠释和分析。通过探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同领域内的其他专家关注的焦点,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恒 《中国兽药杂志》2010,44(12):50-54
综述了当前兽药残留样品净化方法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免疫亲和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印迹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兽用磺胺类药物常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用来治疗疾病和促进生长,但不合理的用药会导致磺胺类药物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影响食品安全,从而损害人类健康。此外,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及动物体内并不能完全被吸收,大部分以原型及代谢物形式随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引起细菌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食品和环境中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环境及食品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物以色谱和质谱等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由于食品和环境中样品基质复杂,药物浓度偏低,所以,在仪器分析前需采取适当的样品前处理对目标物进行富集和纯化。近年来,微型化、无溶剂化、自动化成为样品前处理的发展趋势,作者介绍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基质固相分散、分子印迹、免疫亲和色谱、场辅助萃取、QuEChERS法、浊点萃取等前处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并对未来样品前处理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为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兽用磺胺类药物常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用来治疗疾病和促进生长,但不合理的用药会导致磺胺类药物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影响食品安全,从而损害人类健康。此外,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及动物体内并不能完全被吸收,大部分以原型及代谢物形式随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引起细菌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食品和环境中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环境及食品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物以色谱和质谱等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由于食品和环境中样品基质复杂,药物浓度偏低,所以,在仪器分析前需采取适当的样品前处理对目标物进行富集和纯化。近年来,微型化、无溶剂化、自动化成为样品前处理的发展趋势,作者介绍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基质固相分散、分子印迹、免疫亲和色谱、场辅助萃取、QuEChERS法、浊点萃取等前处理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并对未来样品前处理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为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鸡组织(肌肉、肝脏、肾脏)中尼卡巴嗪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鸡组织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己烷液-液萃取,碱性氧化铝小柱固相萃取净化,三氯甲烷淋洗后以甲醇-乙腈(90/10,v/v)洗脱,洗脱液浓缩后以流动相溶解,过滤。选用ODS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色谱分析,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v/v),紫外检测波长340 nm。DNC标准品工作液在0.04~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组织中药物添加浓度分别为0.1 mg/kg、0.2 mg/kg、0.4 mg/kg时,肌肉样品中药物平均回收率为(80.21±0.95)%;肝脏样品中药物平均回收率为(75.37±5.04)%;肾脏样品中药物平均回收率为(78.84±2.78)%。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低于7%和10%。在该检测条件下,检测限可以达到0.02 mg/kg。  相似文献   

17.
HPLC检测鸡组织中脱氢乙酸残留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鸡组织(肌肉、肝脏、肾脏)中脱氢乙酸(DHA)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将鸡组织样品经乙腈提取,正己烷液-液萃取,PAX小柱固相萃取净化后,用乙腈溶解残渣,过滤,HPLC分析。色谱条件为:甲醇-0.02%乙酸铵缓冲溶液(20/80,v/v)为流动相,290nm紫外检测。DHA标准工作液在0.2~5.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方法检测限为0.1mg/kg,定量限为0.2mg/kg。各组织中DHA添加浓度为0.5、1.0、5.0mg/kg时,各组织样品中DHA回收率为68.28%~93.49%,日内变异系数在3.38%~7.94%,日间变异系数在4.31%~7.80%。所建立的HPLC方法能够满足动物性组织中DHA的残留检测,可为DHA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消除、最高残留限量及休药期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建立同时检测牛乳基质样品中19 种β-受体激动剂类兽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溶液提取,利用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小柱通过式净化处理除去磷脂,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前处理方法与仪器条件优化后,19 种β-受体激动剂质量浓度在0~10 ng/mL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5);牛乳中19 种β-受体激动剂添加量为0.2~1.0 μg/kg时,加标回收率均为70%~110%,相对标准偏差<15%。本检测方法前处理简单快捷,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满足牛乳中β-受体激动剂类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9.
从三聚氰胺的前处理方法以及仪器检测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目前三聚氰胺的提取、净化方法主要有固相萃取法、分散固相萃取法以及液-液萃取法3种,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分散固相萃取法与液-液萃取法较固相萃取法操作更加简便、快捷,且平均回收率均在90%以上.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主要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测定周期短;而液相色谱-质谱法具有更强的定性功能,且检出限更低;气相色谱-质谱法灵敏度更高,但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酶联免疫吸附法一般只用于大批量测定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时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20.
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因为其疗效好且价格相对低廉,在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但这类药物在使用后易以原型排出,且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时会造成其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对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是保证产品食用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磺胺类药物由于种类多、使用广泛、在不同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情况也不相同,在对其残留进行检测时,应选择合适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和检测。本文介绍了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方法,如液液萃取等传统方法和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以及基质固相分散法等的原理、优缺点等。对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的检测,应用较多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放射免疫法、免疫传感器发和酶联免疫法等,可使实现对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但是也存在需要专门仪器、检测时间相对较长的问题;快速检测方法最常用的就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可以实现对中多种磺胺类药物的快速和定性的检测,是食品种抗菌药物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对动物性食品中抗微生物残留进行初步筛查,确定为阳性的样品在进行实验室的定量检测,是保证产品安全、可操作的基本程序。研究高通量、敏感、快速、操作简便的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