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验选用9日龄樱桃谷雏鸭30羽,经腹腔、皮下、脚蹼、颅内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观察不同接种途径对雏鸭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后,各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颈部皮下接种66.7%,腹腔33.3%,脚蹼50.0%,颅内33.3%。HE染色病理切片镜检结果:肝脏和脾脏细胞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法氏囊皮质区与髓质区淋巴细胞减少,髓质区淋巴细胞坏死,胸腺皮质区呈星空状,巨噬细胞浸润,脑膜炎,脑水肿。试验表明:该株链球菌对雏鸭致病性较强,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9日龄樱桃谷雏鸭不同途径接种鸡源链球菌,观察雏鸭感染链球菌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研究不同途径接种鸡源链球菌对雏鸭的致病性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禽类链球菌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Ⅰ群禽腺病毒鸭源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接种鸡胚和鸭胚,攻毒SPF鸡和雏鸭,并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培养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SPF鸡胚和鸭胚均出现死亡以及心包积液等典型症状,SPF鸡和雏鸭也引起不同程度死亡,且出现与临床送检病例类似的症状,PCR检测与序列分析证实分离的2株鸭源Ⅰ群禽腺病毒均为FadV-4血清型,病毒接种CEF细胞后没有细胞病变,而接种CEL细胞后则出现很强的聚集性、细胞变圆等典型病变。表明分离的鸭源FadV-4对SPF鸡和雏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CEL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用已鉴定的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AL101002感染7日龄雏鸭,分别采用颈部皮下、腹腔、脚蹼和脑内不同途径感染,分析比较不同途径感染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雏鸭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途径感染均可引起雏鸭与自然感染鸭相似的病理变化。各组病理变化比较:皮下组和脚蹼组的临床症状最典型,眼观病变数量统计,分别占到3/6以上,脑膜炎组织病变严重于脑内组(P≤0.01),且皮下组肝细胞和脾细胞坏死较严重(P≤0.01);腹腔组和脑内组病理变化较其次。由此可见不同途径感染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雏鸭的病变最严重的是皮下感染,与自然感染病例症状相似,从而确认病理感染模型复制的最佳途径为皮下感染。  相似文献   

5.
通过9日龄海兰雏鸡不同途径接种鸡源链球菌,观察雏鸡感染链球菌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研究不同途径接种鸡源链球菌对雏鸭的致病性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禽类链球菌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某发病的鹅场分离到 1株血清 1型的鸭疫里氏杆菌 ,与同地区分离到的 1株血清 1型鸭源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 ,分别经腿肌注射的途径攻雏鸭和雏鹅。结果表明鸭源分离株对雏鸭和雏鹅的致病性比鹅源分离株强 ,而且这 2株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鹅的致病性比雏鸭强  相似文献   

7.
以1型鸭疫里氏杆菌(RA)全基因组保守区域ompA基因的重组表达产物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RA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原核表达的重组ompA蛋白经纯化后作为包被物,以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5μg/mL,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与普通的微量凝集试验相比较,该方法灵敏度高于凝集试验约16倍~128倍。与鸭源大肠埃希菌、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鸭链球菌、鸭源呼肠病毒、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感染鸭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利用该方法检测了雏鸭免疫RA灭活油乳剂疫苗之后血清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选择隔离饲养至20日龄的健康雏鸭12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0.5mL/只灭菌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分别皮下注射0.5mL/只1∶5稀释的鸡源、鹅源和鸭源新城疫病毒SPF胚液,并分别置于25℃隔离环境下饲养与观察。分别于感染后4、8、12、16d每组随机抽取雏鸭7只颈静脉放血致死,采集心、肝、脾、肺及肾组织,制成10%的组织匀浆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或含量,探讨异源新城疫病毒感染对雏鸭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异源新城疫病毒的雏鸭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变化不同,感染鸭源和鹅源新城疫病毒的雏鸭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明显,而感染鸡源新城疫病毒的则变化不明显。这说明不同来源的新城疫病毒对雏鸭的感染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鸭肝炎病毒(DHV)弱毒株接种鸭(成年鸭和雏鸭)后,用Dot-ELISA检测不同时间病毒在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由粪便排出的情况,以及同群饲养但不接种DHV的雏鸭和成年鸭感染DHV弱毒后在体内分布及排泄情况,结果表明DHV弱毒接种1日龄争论鸭后20小时,接各成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用Dot-ELISA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雏鸭隐孢子虫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30只10日龄无隐孢子虫感染的雏鸭口腔和气管内接种隐孢子虫卵囊,于接种后不同时期观察临床症状和扑杀,进行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隐孢子虫仅寄生于雏鸭呼吸系统、法氏囊皱褶粘膜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法氏囊固有层内淋巴滤泡的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未分化上皮细胞表面,引起上皮细胞大量增殖、坏死、剥脱及真性细胞浸润,导致雏鸭细胞增生性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法氏囊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鸡源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对HBK无特定病原体(SPF)鸭的致病性,利用鸡源REV现地分离株REV-HN,分别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鸭胚(尿囊腔和卵黄囊腔接种)和雏鸭(口腔接种),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雏鸭还设有同居感染组.接种REV后不同时间收获DEF和胚体,及雏鸭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和免疫器官,提取基因组DNA,通过RT-PCR和PCR方法检测REV前病毒env基因.结果在DEF中未检测到特异性的env基因片段,而在卵黄囊接种后72 h鸭胚胚体和试验感染的雏鸭PBL中检测到.接种后30 d,在1羽感染REV的雏鸭肾、胸腺和法氏囊中检测到REV前病毒.本研究为利用SPF鸭研究RE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的治疗效果,试验对3、5和7日龄健康易感雏鸭注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强毒RPVA1301-Z株,攻毒24 h后采用不同批次、不同剂量卵黄抗体进行治疗,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也不攻毒),通过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统计攻毒保护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显示,以0.5、1.0 mL卵黄抗体治疗3日龄感病雏鸭,治愈率为100%;以1.0、1.5 mL卵黄抗体治疗5、7日龄感病雏鸭,治愈率为100%,卵黄抗体使用剂量与感病雏鸭日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对于感染初期的雏鸭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不同批次卵黄抗体治疗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雏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DTMUV)后血清中相关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不同日龄雏鸭中的差异性,本实验分别对5日龄、10日龄、2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对雏鸭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及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日龄雏鸭接种DTMUV后,血清中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体液免疫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IFN-γ含量均较低;10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但IFN-γ含量仍低于对照组;2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在接种后一周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含量则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综上所述,雏鸭接种DTMUV后细胞免疫受到了一定抑制,随着日龄的增长,DTMUV对雏鸭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免疫也逐渐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11-217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DTMUV)对雏鸭免疫系统的影响,本试验对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雏鸭脾脏、胸腺、法氏囊进行组织病理学、抗原和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TMUV感染雏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均严重受损。接种DTMUV后4d,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胸腺可见严重细胞崩解和大面积坏死区域,法氏囊滤泡轻度萎缩;接种后6d免疫器官病变最为严重,其中胸腺静脉严重栓塞,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空泡化也更加严重;接种后8d免疫器官病变均有所减轻,至16d,免疫器官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感染雏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中均检测到DTMUV抗原;细胞凋亡试验显示DTMUV能够显著引起脾淋巴细胞凋亡。综上所述,DTMUV可严重损伤雏鸭免疫器官,且这种损伤常发生于感染早期,并于感染后8d出现好转。  相似文献   

15.
不同禽源和不同毒力新城疫病毒对鸭的感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不同禽源和不同毒力的新城疫病毒(NDV)株对鸭的感染性、致病性以及鸭在家禽新城疫(ND)流行中的意义,本研究选用7个NDV株进行了雏野鸭的人工感染试验,对感染鸭的临床症状、增重、抗体反应、排毒以及组织器官中病毒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鸭源强毒株JSD0812和标准强毒株F48E8对鸭具有强的致病性,感染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病毒广泛分布于感染鸭的多种组织器官中。鸽源强毒株JSP0204、鸡源强毒株JSC0804、鹅源强毒株JSG0210以及疫苗毒株Mukteswa和LaSota对鸭不具有致病性,感染鸭未出现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也未受到影响。它们在鸭体内存在时间也较短。所有感染鸭均有排毒现象,排毒时间和排毒途径因病毒株毒力不同而异。结果表明NDV在进化过程中对鸭的致病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388只含有母源抗体雏麻鸭和118只无母源抗体雏北京鸭分别进行了早期免疫接种。前者进行了不同日龄(1、5、10、15)、不同免疫途径(肌肉,皮下、点滴、饮水)鸭瘟弱毒疫苗的一次性免疫,后者进行了1日龄、不同途径(肌肉、皮下、滴鼻、喷雾)鸭瘟弱毒疫苗的首免和二免。无母源抗体雏鸭可采用肌肉和皮下途径免疫,最佳时间从1日龄开始首次免疫,免疫30天后进行二次免疫。对含母源抗体雏鸭也可采用肌肉、皮下途径,最佳时间从10日龄开始免疫,经过对含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免疫雏鸭2个月的观察,前者经得住鸭瘟强毒10~(-8)的攻击,后者经得住10~(-3)的攻击;免疫效果高,免疫期达2个月仍保持着令人满意的免疫力,保护率达100%。含有母源抗体雏鸭,采用饮水和点滴途径免疫,前者最佳时间从1日龄开始免疫,后者从10日龄开始免疫,其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免疫期达2个月,保护率达100%。用肌肉和饮水途径接种鸭瘟弱毒苗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预防接种,更为简便易行。 在试验中,还对早期免疫程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mL和10^-6.4/0.2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将鸭肝炎病毒(DHV)弱毒株接种鸭(成年鸭和雏鸭)后,用Dot-ELISA检测不同时间病毒在鸭体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由粪便排出的情况,以及同群饲养但不接种DHV的雏鸭和成年鸭感染DHV弱毒后在体内分布及排泄情况。结果表明,DHV弱毒接种1日龄雏鸭后20小时、接种成年鸭后48小时即可在直肠中检出DHV;雏鸭接种弱毒后用Dot-ELISA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心、肝、肾、脾、肺、肾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同居感染雏鸭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肺、肾、心、肝、脾和粪便,同样在胸肌和脑中未检出DHV;成年鸭接种弱毒后检出DHV的时间顺序为:心、肝、脾、肺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同居感染成年鸭检出DHV的时间顺序是:肺、肾、心、肝、脾和粪便,胸肌和脑未检出DHV。本试验为临床上更好地应用DVH弱毒疫苗预防DVH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江苏、江西、安徽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分布以及致病性情况。【方法】 本研究对江苏、江西、安徽地区的病死鸭进行了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运用PCR结合玻片凝集法测定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并进行了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随后进行雏鸭致病性试验,并对毒力较强和毒力较弱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鉴定获得鸭源大肠杆菌74株,鉴定为O1、O2、O18、O78血清型的分别有1、2、2和4株,其余均未定型;18种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ibeB、yijp、OmpAmat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7.3%、97.3%、95.95%和90.54%。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经107 CFU/只攻毒后,74株分离株均引起雏鸭不同程度发病,但仅有2株对雏鸭致死率≥50%。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2株强毒株与2株弱毒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2株强毒株的LD50分别为104.75和107.375 CFU。【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74株鸭源大肠杆菌O1、O2、O18和O78型仅占12.16%,毒力基因谱分布广泛,但仅有2株毒力较强,该研究为鸭源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控制以及研究血清型、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鸭传染性浆膜炎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其对后代雏鸭是否具有保护力,本研究采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于产蛋前免疫种鸭,并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收集的鸭蛋中卵黄抗体和对应批次孵育出的雏鸭血清抗体变化规律,以及后代雏鸭从出壳开始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疫苗后卵黄抗体和传递到雏鸭体内血清抗体变化规律一致,接种后第6 d检测到抗体出现,27 d抗体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后代雏鸭母源抗体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1日龄最高,21日龄后母源抗体消失。攻毒试验表明母源抗体对雏鸭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本研究为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制定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