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西水产科技》1979,(4):30-30
人工诱变育种有幅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两个方法。它是通过电离幅射或化学的作用去影响鱼类组织内化学遗传物质(如核苷酸染色体),引起染色体的局部丧失或造成染色体易位、倒拉等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这些影响能使鱼类的性状产生变异,通常称为突变。这样,从突变的个体选出符合人们需要的鱼类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的品种。这种方法就叫人工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2.
鱼类杂交是培育优良品种经常采用的方法。培育鱼类良种必须使鱼类发生遗传性的变异,不仅要利用自然界已育的变异类型,而且还要利用人工方法创造自然界里没有的变异类型;杂交就是产生新的变异类型的方法之一。杂交育种即应用遗传学上的基因分离和重组规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鱼类杂种是将两种遗传性不同的鱼类相互交配的结果,然而并非.所有的杂交都能获,得优势。据报导:我国已进行70多个鱼类杂交组合,而成功的不多,因此,人们为了培育一个优良杂种,或获得杂交优势,非得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能否进行鱼类杂种优势早期预测呢?这巳成为鱼类育种者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鱼类育种通俗地讲就是应用各种遗传学的方法,改造鱼类的遗传现状,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它的基础理论是遗传学。简单地讲,育种就是培育新品种。鱼类育种的方法很多,从最早利用的人工选择,到现在的基因工程育种,形成了多种方法,主要有: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相似文献   

5.
闽香鳢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曦 《福建水产》2006,(1):48-49
闽香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的杂交子一代,通过亲本培育、人工催产而产生。目前国内未见鳢科鱼类品种间的杂交及养成试验与生产的报道。闽香鳢是属于肉食性鱼类,以动物饵料为主要食物。闽香鳢在苗种培育阶  相似文献   

6.
鲤鱼(建鲤)营养与配合饲料(一)鲤鱼是我国主要养殖鱼类,迄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饲养历史。建鲤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张建森、孙小异教授等人以特定的荷包红鲤和元江鲤为亲本,采用家系选育、系间杂交及雌核发育等技术综合育种新方法而培育成的,经杂交定向选育成遗传性...  相似文献   

7.
《河南水产》1992,(2):26-27
鱼类种质资源是国家宝贵的生物资源,因自然环境改变而使资源枯竭或是因杂交而丧失了原有基因库中优良的基因配套,就会使国家生物资源遭受巨大损失。“为了保护和发掘祖国的鱼类种质资源,广泛宣传和普及遗传知识,大力进行保种育种,是保护和丰富我国鱼类基因库,保证水产事业永盛不衰的重要工作。”因此保存鱼类原始的优良种族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8.
鲤鱼是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国内外有关鲤鱼的杂交和育种已有不少报道,通过种内杂交,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寒力或改良其他经济性状,均显见成效。但对于生产上颇感困难的鲤鱼的起捕问题,从育种方面来看,至今尚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9.
一、鱼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现代鱼类育种技术,包括常规育种技术(即杂交和选育),鱼类性反转技术,染色体组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五个技术领域。鱼类的常规育种,在1871年以前是自发的,无计划的。1871年,俄国科学家进行鲟×闪光鲟杂交,并指出了鱼类杂交育种的前景。此后,鱼类的杂交育种才进入有计划的轨道。本世纪三十年代,Kirpitchinckov发现鲤鱼品种间杂交存在杂交优势,并在生产上实际应用。五十年代以来,鱼类常规育种发展迅速,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鲤鱼、虹鳟、沟鲶和罗非鱼。选育出一些品种,品系和杂优组合,同时,在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世界范围而言,目前,鱼类的常规育种仍然是最富有成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杂交育种是培育鱼类优良品种快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杂交鲂是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e)作为母本、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作为父本杂交而得到的品种。2005年,由潮安县东凤韩东水产苗种繁育场成功培育,命名脆肉杂交鲂(中华雪龙鱼)。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养殖,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将2013年度通过亲鱼营养强化、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等措施,取得规模化繁育杂交鲂苗种的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郭红会  胡振  张金刚  邹桂伟  梁宏伟 《水产学报》2023,47(1):019606-019606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溶解氧、水温和氨氮等水环境因子胁迫已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抗逆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鱼类对温度、低氧、氨氮、亚硝态氮、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环境耐受性鱼类新品种的育种现状,提出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结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高通量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深入解析鱼类响应环境因子胁迫的机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高效精准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为鱼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产科技情报》1977,(1):50-51
日本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对海产鱼类进行人工杂交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培育出适合人工养殖的多种杂交良种。  相似文献   

13.
鱼类杂交及基在生产上的应用,在国内外都有报导。我国鱼类杂交工作主要是在鲤科鱼类进行,这与我国传统的养殖对象大多属于鲤科鱼类有关。通过鱼类远缘或种内杂交可以获得“杂种优势”,或培育新的优良品种。鱼类杂交育种需要的周期长,由于鱼是生活在水体里,不便观察,且容易逃散,若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养殖方法,往往是半途而废的。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鱼类种群中的自然变异,还是通过杂交、诱变和各种新的手段引起的鱼类的变异,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择和定向培育,才能培育出经济性状优良的、稳定的新品种。加之,经济鱼类较长的性成熟周期,决定了鱼类育种工作的长期性,选育方法的失误,在时间上造成极大浪费。只有正确运用鱼类育种的理论和技术,而持之以恒,才能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鲤的问答之三1.我们还不太了解建鲤,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建鲤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育种室设计的一种由家系选育、系间杂交和雌核发育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人工育成的鱼在我国还是第一个,其技术方法为国内外首...  相似文献   

16.
鱼类杂交新品种──甘旨鱼登场蔡庆明(香港景星贸易公司,香港)甘旨鱼是由台湾水产育种专家引进国外鱼种,经过8年时间反复试验,杂交成功的一种优良养殖鱼类。1993年,甘旨鱼在台湾上市后被美食家称之为“淡水老鼠斑”、“黑珍珠石斑鱼”,很快登上了台北市著名的...  相似文献   

17.
额尔齐斯河异育银鲫培育与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额尔齐斯河银鲫(Carassiusaruatusgibelio)系新疆特产鱼类,我国仅在额尔齐斯河水系有所分布。该鱼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普通鲫鱼,且抗逆性高,抗病力强,是个很有开发前途的优良品种。1994年,我们将其与五家渠103团渔场人工饲的鲤鱼进行人工“杂交”,并获得“杂交”异育银鲫。后经多批试验,在亲鱼培育、人工催青,“杂交”选育、人工孵化和鱼苗饲养管理等方面均获得成功,育成鱼苗多批。现将近年试验情况报道如下。1试验地点选自五家渠103团渔场作为试验地,共有12个池塘,面积11公顷,池塘均为长方形东西走向,底质肥沃,水深1.5—2.…  相似文献   

18.
解焱 《国外水产》1994,(1):13-14
专家们从60年代开始广泛研究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病品种,以降低各种鱼病对鱼类生产的威胁。鱼类抗病性育种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上方面:(1)鱼类抗病能力遗传方差研究;(2)抗病育种的方法研究。目前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抗体水平、血清和粘液的中和活性、应激反应、质量性状、蛋白质多态性及组织相容能力等方面都已有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9.
《海鲜世界》1993,(1):35-36
当今鱼类繁育已改变了简单繁殖随机性鱼群的做法。通过移殖生长和品系杂交,品种杂交及控制配己子,遗传的潜在力可得到利用。其中有些活动需要冷冻保存精液。冷冻保存鱼类精子的首次成功是由Blaxter(1953)公布的,他用解冻了的精液使鲱鱼卵受精。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淡水养殖的鱼类约有110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自然种通过引种驯化逐步发展起来的,人工培育的新品种为数尚不多。引种最广泛的鱼类有硬头鳟、鲤鱼、草鱼、花鲢,白鲢和罗非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