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选用外来长白公猪、大约克公猪和皮特兰公猪与嘉兴黑猪新品系母猪进行二元杂交并进行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1)嘉兴黑猪新品系母猪与外来公猪杂交 ,可显著提高杂种猪的瘦肉率 ,平均为 5 5 .4 5 % ,与当前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杜长嘉三元杂种猪瘦肉率 (5 5 % )相当。 (2 )在所有杂交组合中 ,以长白公猪×嘉兴黑猪新品系母猪的杂交组合效果最佳 ,表现为生长快 (日增重 6 34.15 9g) ,每 kg增重耗料最低 (3.0 73kg) ,瘦肉率较高 (5 5 .4 3% )。  相似文献   

2.
民猪与巴克夏杂交后代生长肥育与胴体性状测试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试了巴民杂种1代黑猪和丹系大白猪生长肥育性能和胴体性状,结果表明,巴民杂种1代黑猪生长期平均日增重562 g,育成期平均日增重804 g,生长肥育全期平均日增重685 g;丹系大白猪生长期平均日增重710 g,育成期平均日增重968 g,生长肥育全期平均日增重841 g。巴民杂种1代黑猪90 kg体重屠宰,屠宰率70.1%,平均背膘厚3.03 cm,肌肉pH 6.2,眼肌面积31.26 cm2,腿臀比例32.07%,胴体瘦肉率50.65%;丹系大白猪100 kg体重屠宰,屠宰率72.8%,平均背膘厚1.71 cm,肌肉pH 6.7,眼肌面积46.27 cm2、腿臀比例38.07%、胴体瘦肉率63.73%。  相似文献   

3.
梅山猪、通城猪与湖北白猪的杂交猪生产性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先文  华升  梅书棋  张健 《养猪》2006,(6):49-50
此试验以梅山猪、通城猪为父本,测定其与湖北白猪的杂交猪肥育性能、胴体与肉质性状及繁殖性能。结果表明,梅湖杂交猪肥育期日增重514.39g、料重比3.56、瘦肉率56.53%、肌内脂肪含量3.91%,初产母猪产仔数12.36头、产活仔数11.73头,二胎母猪窝产仔数15.67头、产活仔数15.17头;通湖杂交猪肥育期日增重511.47g、料重比3.72、瘦肉率53.72%、肌内脂肪含量3.51%,初产母猪产仔数10.32头、产活仔数10.24头,二胎母猪产仔数12.20头、产活仔数11.80头。两组合料重比、初产产活仔数差异显著;瘦肉率、肌内脂肪含量、初产及二胎产仔数差异极显著。说明杂交猪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和胴体与肉质性状,且梅湖杂交组合效果优于通湖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4.
新荣昌猪I系采用“导入杂交”育种方法,经过十年选育获得成功,母猪初产仔数10.91头,经产仔数12.74头;肥育猪日增重598.8g,料肉比为3.39:1,瘦肉率55%;与杜洛克父系公猪杂交的商品猪日增重可达740g,料肉比3.19:1,胴体瘦肉率58.78%。母猪发情明显,以本文为主,情期受胎率达97.7%。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雏鹰黑猪新品系培育所取得的进展,分别对雏鹰黑猪新品系进行了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等测定,其中,选择300窝测定繁殖性能,50头生长育肥猪(30~100 kg)测定生长性能,16头育肥猪[(101.9±7.4)kg]测定屠宰性能、肌肉品质。结果表明,在繁殖性能方面,雏鹰黑猪新品系母猪窝平均产仔数11.53±2.41头、平均活仔数(11.18±2.45)头、初生重(1.36±0.42)kg;在生长性能方面,雏鹰黑猪新品系平均日增重达(610±6.4)g、料重比约3.4:1;在屠宰性能方面,雏鹰黑猪新品系屠宰率为74.09%、瘦肉率为57.33%、平均背膘厚34.49 mm;肉色鲜红,pH和大理石纹适中。由此可以得出,雏鹰黑猪新品系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在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等方面的性状,均已达到理想水平。雏鹰黑猪新品系的培育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南昌白猪选育至第7-8世代时,于2000年引进加系双肌臀大约克公猪与南昌白猪杂交,以改善南昌白猪后躯的丰满度。南昌白猪导入双肌臀血缘后8世代母猪头胎产仔数9.18头,产活仔数8.30头,初生窝重9.6kg,20日龄窝重31.14kg,60日龄窝重115.15kg;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87.37kg,日增重633.27g,三点均膘2.23cm;肥育测定日增重606g,屠宰测定瘦肉率61.63%,肉质优良。通过导入双肌臀大约克种猪血后,在生长发育、胴体性状等重要经济性能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7.
优质高效瘦肉型猪杂交组合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筛选优质高效瘦肉型猪杂交组合,1997~2003年在丹东市种畜场,以辽宁黑猪为母本,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为父本进行二、三、四元杂交,以引进品种间二、三元杂交为对照,历时6年对9种组合系统比较了繁殖、肥育及胴体性状表现,并做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性能含黑猪血液母猪组合优于洋洋杂种,杜×大长黑母猪表现较好,产仔数一产为12头,经产为13.67头;35天断奶窝重,一产为106.3kg,经产是108.7kg;断奶成活一产11.6头,经产12头;平均利用年限6.5产以上,每产创效益866元,每头累计可创效益5629元。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杜大长黑组合符合猪肉市场竞争的需要,日增重837g,料重比2.9,瘦肉率62%,肌内脂肪4.4%,肉质佳,一头育肥猪可创效益136.78元。杜大长黑为优质高效最佳商品猪组合。  相似文献   

8.
《湖南畜牧兽医》2004,(2):35-36
本标准适用于猪的培育品种和配套系的审定。一、品种审定条件①有共同来源,血缘清楚。地方品种分布于相对隔离的区域,未与其它品种杂交。经杂交选育的品种,自群繁育应在4个世代以上。②纯种基础母猪达到1000头以上,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个体应在70%,(u-)/S<-0 5244(u是育种指标,是群体平均数,S是群体标准差)。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10个以上。③提供公、母猪初配体重,母猪初产、经产平均产仔数及育成数,21日龄窝重,肥育猪达到屠宰体重的日龄,活体背膘厚,日增重,料重比,屠宰率,胴体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肉品质、瘦肉率等性能指标。④…  相似文献   

9.
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改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浙江省4个瘦肉型猪种(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和浙白DⅢ系)五个品系(大约克包括2个品系)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纯系选育改良,结果显示,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达到100kg体重的日龄为156-164天,平均日增重761.0g-875.0g,饲料利用率2.21-2.93。高繁殖力的浙白猪DⅢ系达到90kg体重179.8天,生长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达到707g,饲料转换率为2.88。与1995年相比,各品系平均改良幅度为:日增重17.24%,饲料利用率10.13%,瘦肉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浙白猪DⅢ系的经产母猪产仔数达到14头,大约克猪繁殖性能有显著改良,初产母猪产仔数从9.l61头提高到10.50头,经产母猪产仔数从10.77头提高到12.0头,初产和经产分别提高0.89和1.23头,选育新品系11个杂交组合13批912头商品猪的生长与胴体性能试验表明,平均日增重最高组合为924g,所有组合平均为768.23g;饲料利用率最优组合为2.36,所有组合平均为2.68;胴体平均背膘厚最优为1.28cm,平均为2.20cm;瘦肉率最高65.54%,平均为62.02%,所有组合商品猪的肉质均在优良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巴克夏与广东小耳花猪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广东小耳花猪肉品质优良的种质特性,本研究选用广东小耳花猪和巴克夏猪进行杂交,测定其杂交后代巴花猪(巴克夏猪♂×广东小耳花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巴×花杂交组合的总产仔数达到11.47头;巴花猪的初生均重达到850 g,育肥阶段日增重达到667 g,育肥阶段耗料增重比为3.35;120 kg体重屠宰,肌内脂肪含量为4.27%,瘦肉率为43.12%,肉色评分为5.58分,背膘厚度为47.42 mm,剪切力为37.35 N。综合来看,巴花猪在生长、胴体等多项性能方面均优于广东小耳花猪,体现出了父本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的特性,同时其肌内脂肪含量高,胴体瘦肉率偏低,也表现出母本肌肉细嫩、大理石纹丰富、胴体瘦肉率低的特性,是一种可推广的生产优质猪肉的杂交模式。  相似文献   

11.
湘沙猪配套系以地方良种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巴克夏、大白猪为育种素材,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分别育成XS1系(终端父本)、XS2系(母系父本)、XS3系(母系母本)3个专门化品系。各专门化品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遗传稳定。XS1系初产总仔数10.7头,产活仔数10.3头;经产总产仔数11.8头,产活仔数11.4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5.4 d,背膘厚9.9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6.5 d,背膘厚10.8 mm。XS2系初产总仔数10.0头,产活仔数9.5头;经产总产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8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8.8 d,背膘厚12.5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9.7 d,背膘厚13.5 mm。XS3系初产总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4头;经产总产仔数11.1头,产活仔数10.3头;公猪达50 kg日龄193.9 d,背膘厚15.6 mm;母猪达50 kg日龄185.7 d,背膘厚17.9 mm。配套系父母代总产仔数12.4头,产活仔数11.9头。配套系商品猪30~100 kg期间平均日增重832.44 g,料重比3.16;100.6 kg屠宰,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2%,系水力93.26%,肌内脂肪含量2.9%,肉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13.
鲁烟白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烟白猪是采用不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利用综合选择指数进行继代猪选择的新品种.通过7个世代选育,初产母猪产仔数10.49头,产活仔数10.24.头;20日龄窝重57.68 kg,比1~6世代的43.27 kg增加14.41 kg,提高了33.30%.7世代同胞肥育性能为平均日增重782 g,料重比2.57,胴体瘦肉率62.76%.与0世代相比,日增重提高71 g,料重比降低0.37,瘦肉率提高3.8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课题以新丹系和老丹系为题材,运用GPS育种软件选育,经过1999-2003年共5年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育种目标.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1.5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2头.公猪达90千克,日龄为164.2天,体重25~90千克的日增重722.9克,料重比2.80,背膘厚2.1厘米;母猪达90千克,日龄为164.9天,体重25~90千克日增重702.7克,料重比2.86,背膘厚2.16厘米.运用GPS分析,5年选育累计日龄缩短15.1天,背膘降低6.4毫米,眼肌面积49.62平方厘米、胴体瘦肉率64.12%、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15.
四川白猪Ⅰ系选育及杂交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原川白猪Ⅰ系核心群的基础上,保持梅山猪基因比例不变,导入优良基因个全,组建选育群、通过两年的系统选育,取得重大技术进展。G6世代母猪初产仔数10.8头,经产仔数13.2头,繁殖性能保持稳定;后备猪6月龄体重公猪91.6千克、母猪90.9千克,生长肥育猪165日龄达90千克,日增收重758.9克,胴体瘦肉率57.9%,较G5世代有显著提高;研究提出杜×大川杂交组合,168.78天达100千克体重,日增重845.25克,耗料指数2.97,瘦肉率62.14% ,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远著  王振骅 《养猪》1994,(1):28-32
杜洛克猪新品系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选育。于1987年秋组建基础群,一年一个世代,迄今已完成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产仔数:初产母猪为919头,经产母猪为10.6头;同胞肥育测定猪试期(30-90千克)平均日增重为730.1克,达90千克体重日龄为164.27天,每千克增重耗料2.96千克,90千克体重屠宰胴体平均膘厚为2.22厘米,眼肌面积32.65厘米2,腿臀比例31.65%,瘦肉率64.15%。主选性状日增重和瘦肉率比选育前分别提高61.31克和2.02%,作为父本品系通过初步杂交配套利用,表现了良好的配合力。目前已推广种猪3300多头。  相似文献   

17.
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宁乡猪早熟、易肥、蓄脂力强的种质特性和耐粗饲传统观念,按15~35kg、35~55kg、55~75kg和15~35kg、35~60kg、60~70kg体重阶段分别设计阉公猪和母猪“玉米-豆粕-鱼粉”型饲粮,探讨宁乡猪的肥育及胴体性能。结果表明,阉公猪生长肥育全期日增重达719.46g,阉公猪、母猪分别表现为前高、中低、后回升和前低、中高、后回落的日增重曲线。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阉公猪比母猪分别高48.74%、1.76个百分点、5.34%和0.44个百分点,料重比、6~7肋背膘厚、皮厚、三点均膘厚和肥膘率比母猪低22.89%、13.64%、9.43%、7.11%和2.55个百分点,表明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同时,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强,优化饲粮是提高宁乡猪肥育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老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初始重为20kg左右的新、老美系杜洛克猪各12头进行肥育试验,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之后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70g,老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28g,差异极显著;不同性别日增重为公猪813.4g、母猪698.1g、阉公猪813.7g,母猪与公猪、阉公猪日增重差异极显著,而公猪与阉公猪日增重仅差0.3g,差异不显著;瘦肉率新美系杜洛克猪64.21%,老美系杜洛克猪61.1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滇陆N1系猪选择D1系(长白、太湖各半血)公猪和约乌二元杂母猪组成基础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历时7年,完成了0~5世代6个世代的选育,5世代核心群参配母猪99头,24d内受胎97头,情期受胎率97.97%.初产仔(11.00±2.11)头,产活仔(10.18±2.25)头,经产(12.54±2.83)头.同胞育肥猪达90kg体重日龄184d,料重比3.251,胴体瘦肉率51.25%.与英系大约克杂交,杂种优势显著,杂优猪151日龄体重90kg,料重比3.211,日增重842g,杂种优势率36.25%,胴体瘦肉率57.45%.产仔数和瘦肉率主选性状遗传性基本稳定,体型外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永新加系种猪选育与配套组合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6世代选育,大约克体重达100kg背膘厚为12.7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59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1.4头,窝均产活仔数10.8头;长白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为12.5mm,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为82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1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3头,窝均产活仔数9.9头;杜洛克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12.5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4g,料重比2.3,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2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2头,窝均产活仔数8.5头。3个品种胴体瘦肉率在65%以上。加系种猪适应强,在广西高温高湿条件下具有较强优势,其体形好,四肢粗壮,后躯丰满,繁殖力强,生长快,耗料低,健康程度高,肉质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