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pxR是细菌中Cpx双组分系统(two component system,TCS)的反应调控蛋白,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转录表达,在细菌细胞膜稳定及毒力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TCS CpxR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基本生物学特性、抗血清杀菌能力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及互补质粒构建cpxR基因缺失株、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基因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物敏感性、抗血清杀菌能力、动物致病性的差异。结果显示:cpxR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互补株的生长速度和运动性能无明显差异,且缺失cpxR基因不影响APEC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然而,缺失CpxR导致APEC对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耐药性降低。血清杀菌试验结果显示,CpxR有助于APEC的抗血清杀菌能力。动物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野生株、cpxR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对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7.50×105、7.50×106、1.33×106 CFU,表明CpxR缺失显著降低APEC的毒力。综上表明,TCS CpxR在APEC耐药性、抗血清杀菌能力及毒力方面发挥作用,为阐明APEC的环境适应性、生存能力及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六型分泌系统2(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2,T6SS2)clpV2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TW-XM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构建clpV2基因缺失株,将clpV2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BR322中,成功构建回补株。对突变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突变株均能稳定遗传,且clpV2基因的缺失不影响TW-XM菌株的生长速度以及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但会导致其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综上表明,clpV2基因的缺失会影响TW-XM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clpV2基因的功能和APEC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T6SS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是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一种分泌系统,其效应蛋白Hcp2b作用机制迄今仍未明晰。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Hcp2b蛋白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Hcp2b蛋白在APEC感染鸡气管黏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采用Red重组方法以质粒pKD3为模板构建hcp2b缺失株,pSTV-28质粒连接hcp2b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载体,导入感受态Δhcp2b菌株构建回复株,并对Δhcp2b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7日龄雏鸡气管感染hcp2b缺失株及野生株,感染后12、24 h收集鸡气管黏膜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cp2b缺失株及回复株构建成功,hcp2b基因缺失对菌株的生长性能无影响。hcp2b基因缺失株感染气管黏膜后,m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感染后12 h,有14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87个,下调57个);感染后24 h,有135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79个,下调5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信号通路。hcp2b基因缺失未影响APEC的生长特性,hcp2b基因缺失后影响雏鸡气管黏膜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IL-1β、IL-12b的表达均上调。该结果为APEC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的运动性主要由鞭毛提供动力,鞭毛是致病性大肠杆菌重要毒力因子之一,本文通过探究Fur及其负调控的非编码RNA——RyhB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运动性的影响,为探索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潜在靶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E17△Fur和AE17△Fur/RyhB,比较缺失株与原始株运动性特征,结合转录组学数据探究Fur和RyhB对APEC鞭毛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AE17△Fur和AE17△Fur/RyhB,转录组学结果显示Fur的缺失基本上使所有鞭毛相关的基因下调。Fur的缺失使APEC的运动性显著减弱,RyhB对APEC的运动性没有显著影响,△Fur/RyhB较△Fur运动能力有所增加。△Fur和△Fur/Ryh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RyhB生物被膜形成减弱,与运动性趋势基本一致。Fur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鞭毛组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负调控的RyhB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这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了生物被膜的形成,为寻找相关药物靶点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5.
生物被膜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探究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为探究ETT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yqeI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检测野生株与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合转录组学测序及荧光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基因表达量等,探究转录调节因子Yqe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yqeI基因缺失株,且yqeI的缺失并不影响生长曲线,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且相关生物被膜基因转录量显著下调。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I显著影响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从ETT2及yqeI的角度发掘潜在的调控网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郭骞  张钰  方小伟  安妮  袁梅  方春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6):2298-2306
【目的】 构建糖基翻转酶gtcA基因缺失株,并阐明其对单增李斯特致病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gtcA基因缺失株;进一步分析亲本株EGDe-prfA*、缺失株ΔgtcA和回补株CΔgtcA的生长能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gtcA基因缺失对InlA和InlB在细菌表面锚定的影响;通过DF1细胞黏附侵袭试验、RAW264.7细胞吞噬增殖试验和鸡胚毒力试验评估gtcA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侵染能力及对鸡胚致病性的影响。【结果】 生长曲线显示,gtcA基因缺失并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内化素InlB在ΔgtcA表面的锚定量极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P<0.01),但其表面InlA的锚定量与EGDe-prfA*并无显著差异(P>0.05)。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ΔgtcA对成纤维细胞DF1的平均黏附率和侵袭率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P<0.05)。吞噬试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RAW264.7对ΔgtcA的平均吞噬率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P<0.05),但ΔgtcA与EGDe-prfA*、CΔgtcA在RAW264.7中的3 h内增殖倍数并无显著差异(P>0.05)。鸡胚毒力试验结果显示,ΔgtcA感染鸡胚肝脏和脾脏中的平均细菌载量分别为6.86×103和3.69×102 CFU,极显著低于EGDe-prfA*和CΔgtcA感染鸡胚(P<0.01);同时,ΔgtcA感染鸡胚存活率及存活时间均高于EGDe-prfA*和CΔgtcA感染鸡胚。【结论】 糖基转移酶gtcA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EGDe-prfA*的生长能力,但能显著降低该菌表面InlB的锚定丰度,减弱该菌的细胞侵染能力及对鸡胚的致病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糖基翻转酶基因gtcA介导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兴树  强慧勤  杨锴 《中国畜牧兽医》2020,47(12):4103-4118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导致不同日龄禽类局部和全身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也是人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毒力基因的重要储存宿主或来源。为深入理解APEC的感染过程、致病机理、宿主免疫应答及遗传抵抗机制、评估药物和疫苗防治效果,研究者通过不同途径建立了多种评估APEC毒力的实验感染模型。根据所涉及的系统不同可分为呼吸系统、脉管系统、肌肉系统、皮肤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及鸡胚系统等。此外,尚有小鼠与大鼠感染试验及组织培养细胞和外植块感染试验等。作者重点介绍了不同APEC实验感染模型的建立、致病机制、宿主应答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明确江苏及周边地区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APEC的防控提供依据。从江苏省及周边养鸭场分离了191株APEC,并对其中21株(每个养殖场选取1株)的O抗原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进行检测。对21株APEC的血清型检测结果表明,O65血清型12株,占全部菌株的57.14%,O5、O28、O42、O87、O93、O138、O147血清型均为1株,其他血清型2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5个毒力基因有较高的分布率,其中fimA基因的阳性率为100%,ECs3737、ECs3703、tshirp2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0.5%、85.7%、57.1%和42.9%,含有5个毒力基因的菌株共有6株(28.5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1株APEC均存在多重耐药性,100%的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强力霉素、万古霉素和红霉素耐药,85.71%的分离株对10种以上抗生素耐药,14.29%的菌株对21种药物都耐药;对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含有4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有13株,其中9株是O65血清型。在13株含有4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中,耐15种药物以上的有9株(69.23%),耐20种以上药物的有3株(23.08%),表明含有4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研究表明,江苏及周边地区鸭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m6A甲基化酶WTAP表达水平与大肠杆菌(E. coli)感染抗性的关系。选取35日龄苏太断奶仔猪(Sus scrofa)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各4头,采集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利用RT-qPCR检测WTAPE. coli抗性型和敏感型个体十二指肠、空肠的表达差异,并分别利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18ab、F18ac)刺激和内毒素(LPS)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检测WTAP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构建WTAP基因干扰载体并转染IPEC-J2细胞,通过菌毛定量、菌落计数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基因沉默对大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中,WTAP基因在E. coli抗性型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型个体(P<0.01);并且在F18ab和F18ac刺激后表达量显著下降,与LPS诱导6 h后结果相一致(P<0.01)。沉默WTAP基因后,大肠杆菌黏附能力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验证发现,m6A甲基转移酶WTAP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为进一步揭示仔猪抗大肠杆菌感染的RNA甲基化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沙门菌血清D群3个血清型FliC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肠炎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完全相同,二者与鸡白痢沙门菌存在第91位氨基酸位点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肠炎沙门菌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突变对鞭毛形态、细菌运动性和小鼠体内定植能力的影响。运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删除肠炎沙门菌CICC10467 fliC基因,构建系列反式回补突变株,通过体外生长特性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各菌株生长和FliC蛋白表达情况,运动性试验分析各菌株在半固体琼脂中的泳动能力,电子显微镜观察各菌株鞭毛形态,细胞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细胞黏附和入侵能力,动物感染试验分析各菌株的组织侵染能力。结果表明,fliC基因缺失株及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的体外生长能力无显著差异(P ≥ 0.05)。fli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菌不表达鞭毛蛋白,各点突变回补株与野生株鞭毛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FliC蛋白R91S突变导致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由超螺旋形态转变为钝直、柔韧度减弱,运动性显著降低(P<0.000 1),对RAW264.7和HCT116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显著下降(P<0.001),对BALB/c小鼠的器官侵染能力显著减弱(P<0.001)。综上表明,FliC蛋白第91位精氨酸对维持细菌运动性至关重要,第91位精氨酸突变能够显著改变肠炎沙门菌鞭毛形态,减弱肠炎沙门菌在小鼠体内定植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高渗对多重耐药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应用生长曲线和相对适应性测定,对比考察不同盐胁迫条件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和敏感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生长差异,采用RT-PCR方法考察2种盐胁迫条件下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大肠杆菌QL15为高水平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大观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最为严重,可达耐药标准MIC的32倍;独立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对NaCl胁迫的敏感性大于大肠杆菌ATCC 25922,并且在6.0% NaCl胁迫下,大肠杆菌QL15在10 h内生长缓慢,但是在24 h细菌峰值浓度更高;混合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在6.0% NaCl胁迫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在体外培养中更具竞争优势。大肠杆菌QL15共携带5大类、15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含8种外排泵基因和3种外膜孔道蛋白基因;大肠杆菌ATCC 25922在6.0% NaCl浓度下的5种基因表达量较3.5% NaCl均出现约50%的显著下调(P<0.05),大肠杆菌QL15在6.0% NaCl浓度下除acrB、ompF基因下调外,其余3种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上调(P<0.05)。推测大肠杆菌QL15对盐胁迫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的原因可能与细胞膜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鸡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的影响。通过ELISA方法检测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DF1细胞后鸡TGF-β1表达量的变化,参考GenBank中鸡TGF-β1序列构建鸡TGF-β1的过表达和干扰表达载体,将构建成功的TGF-β1重组表达载体转染DF1细胞后48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转染效率,荧光定量PCR检测鸡TGF-β1 mRNA水平表达量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鸡TGF-β1胞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通过黏附试验检测鸡TGF-β1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NDV感染DF1细胞后,鸡TGF-β1胞外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感染细胞的表达量(P<0.05),经酶切测序鉴定TGF-β1干扰表达和过表达重组载体构建成功。转染鸡TGF-β1重组过表达载体细胞的TGF-β1 mRNA和胞外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P<0.01),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对细胞的黏附率均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P<0.01),转染鸡TGF-β1重组干扰表达载体细胞的mRNA和胞外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细胞(P<0.01),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对细胞的黏附率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细胞(P<0.01)。综上,NDV感染DF1细胞后,鸡TGF-β1的表达量增加,鸡TGF-β1可促进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菌黏附DF1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鸡TGF-β1在家禽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广州市某规模化鸽场腹泻病例的病原菌及探讨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集广州市某规模化鸽场腹泻病鸽的粪便,通过分离纯化、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药敏纸片法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采用PCR技术检测病原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同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测定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125、250、500和1 000 μg/mL)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生长、运动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综合评定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从病料中分离出1株致病菌株,其生物学特性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命名为GG20210604;经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树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大肠杆菌;经检测,GG20210604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耐药,并携带4种毒力基因:fliCfimHiroNhlyF;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对GG20210604的MIC和MBC均为4 000 μ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茶多酚浓度为250、500和1 000 μg/mL时,GG20210604的生长和运动均被显著抑制(P<0.05);250和500 μg/mL茶多酚均显著降低GG20210604的fliCiroNhlyF基因的表达(P<0.05),250 mg/mL茶多酚显著降低fimH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1株鸽源性大肠杆菌,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耐药并携带fliCfimHiroNhlyF 4种毒力基因。茶多酚对该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可以显著抑制其生长、运动和毒力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预防和缓解鸽因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为茶多酚作为植物性抑菌剂在养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 that causes localized and systemic infection in avian species of all ages.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servoir or source of virulence genes of human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xPEC).In order to understand deeply the infection progresses,pathogenesis,host immune responses and gene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APEC,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drugs and vaccines,several experimental infec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the virulence of APEC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ystems involved,it can be divided into respiratory system,vascular system,musculoskeletal system,dermatological system,reproductive system,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nd chicken embryo system.In addition,there are infection experiments in mice and rats,tissue culture cells and explants infection experiments in vitro.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establishment,pathogenesis,host respons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APEC experimental infection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