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锦鲤暴发性出血症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患暴发性出症的锦鲤体内分离出2株细菌-052202和052203,应用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和法国Biomerieux FRC公司的AP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052202株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052203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生物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可使健康锦鲤死亡,引起体表出血,肝,肾,脾,胆囊发生病变,有致病性;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不引起健康锦鲤死亡,无致病性,28例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吩,头孢曲松的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强或较强。  相似文献   

2.
对豫北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进行毒力验证和药敏试验。采集4个养殖场病鱼标本及水样,每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筛选出52株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中32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20株为非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且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分布在7—9月份,毒力验证试验表明,32株致病性菌株的毒力大小差异明显,筛选出强毒株XDMG(4),为后期试验的疫苗株做准备;药敏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种药物的药敏结果不同,但大部分药物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70%以上的致病性菌株对头孢哌酮、氟本尼考、菌必治、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氨基糖苷类(不包括阿米卡星)、磺胺类、四环素等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具有多重耐药性。本试验旨在丰富本地区的鱼类细菌性败血病的病原资料,并为该菌引起的人类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新疆许多养殖场发生白斑狗鱼暴发性疾病而死亡。为鉴定病因,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的自然患病白斑狗鱼(Esox lucius)的肝脏、肾脏等组织进行分离,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白斑狗鱼和鲫,来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出的9株优势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命名为PK001-PK009。经PCR特异性检测发现,所得的9个菌株分别含有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 A)、溶血素基因(hly A)和气溶素基因(aer A)中的0-3个,从而导致了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实验发现,白斑狗鱼患病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并重新分离得到原感染菌,经细菌学鉴定,其性状与原菌株一致,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水产》2012,34(3)
从福建诏安患病的人工养殖欧洲鳗鲡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显示分离的菌株能使欧洲鳗鲡致病死亡,且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分离菌具有β-溶血性;可在含盐量4%的培养基上生长;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状,具有运动性;其生化反应特性与其他水生动物源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相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A.hydrophila属同一分支,相似性达99.8%。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JN391411)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奥复星、头孢吡肟、头孢孟多、左氟沙星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异育银鲫气单胞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中分离到2株致病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证实这2株细菌对异育银鲫均具有致病性。API系统(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表明,这2菌株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W1-L)和温和气单胞菌(S2-S)。药敏实验表明,菌株W1-L对新霉素、头孢拉啶高度敏感,菌株S2-S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呋肟、先锋必等高度敏感。新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对菌株W1-L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256,32,32μg/mL,对菌株S2-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16,32,32μg/mL。  相似文献   

7.
团头鲂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飞  梁利国  谢骏 《水产科学》2012,31(10):606-610
从患病的团头鲂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WJ-8。将菌株WJ-8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其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团头鲂有致病性。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16S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表明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氟苯尼考、甲哌利福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2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苯唑西林等12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革胡子鲶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暴发性死亡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中分离出可疑病原菌株2010111403(简称1403),分别采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系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细菌16 S r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40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健康革胡子鲶致病性测试表明其对革胡子鲶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32×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实验感染革胡子鲶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表明菌株1403是引起革胡子鲶发生暴发性死亡的主要致病病原。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9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等4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异育银鲫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盐城某养殖场患出血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从病死及濒死异育银鲫的肝脏、脾、肾中分离病原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分离的2株细菌(编号为WJ11-3和WJ11-4)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均能导致异育银鲫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基本一致的症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WJ11-3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万古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恩诺沙星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WJ11-4对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显示耐药性,对氟苯尼考等28种药物高度敏感.本次异育银鲫的出血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恩诺沙星、阿洛西林、氧氟沙星、苯唑西林、林克霉素、新生霉素等多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从发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肾脏组织中分离到了1株优势菌HZS-01,将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和16S rRNA基因鉴定分析。结果显示,HZS-01株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属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9%以上。综合菌株HZS-01的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新生霉素、阿奇霉素敏感度高,对生产用药预防和治疗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克氏原螯虾源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湖北省某养殖场濒死的克氏原螯虾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X1。经生理生化试验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eromonas allosaccharophila)。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显示,该菌的16S r DNA与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的16S r DNA一致性达90%,证明其为异常嗜糖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X1对强力霉素、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敏感。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可分离到与自然发病的克氏原螯虾中相同的细菌,且患病症状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斌 《内陆水产》2005,30(9):22-23
从贵阳市乌当区渔洞峡冷水鱼养殖基地发病的三倍体虹鳟分离到2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实验接种到鲤鱼于48h内全部死亡,并从实验鲤鱼中分离到同样细菌。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对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体,经过药敏试验进行抑菌,甲醛效果最好.养殖基地鱼经过治疗,死亡被控制。  相似文献   

13.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病鱼或濒死鱼中分离到2 株优势菌,经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毒力因子、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及药敏试验,研究分离菌的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根据2 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且再次感染后又分离到该菌株.2 株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等15 种药物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菌株差异.对其敏感的15 种药物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耐喹诺酮类药物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吉林省内12个水域采集和送检的66尾病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检出46株嗜水气单胞菌疑似株,通过生化试验和PCR扩增气溶素基因aer鉴定法,确定其中22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双倍稀释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其中部分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2株嗜水气单胞菌中有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并且为交叉耐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抑菌圈均小于19mm。嗜水气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检出率为18 2%。将病料中分离的8株嗜水气单胞菌在电镜下观察发现,2株耐药菌表面发现均匀分布的球形结构,而6株敏感菌表面未见此结构。  相似文献   

15.
对一起养殖鲤(Cyprinus carpio)发生的病害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以3尾病(死)鲤进行病变组织中的细菌检查及细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Kluyver and Van Niel 1936)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Chester 1901)stanier 1943],代表菌株(HC060718-1株)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 454 bp(GenBank登录号:EF669478).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鲤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分离鉴定的嗜水气单胞菌在被检鲤病例的相应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噻肟等2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6.
斑点叉尾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贵州乌江库区某渔场发病的斑点又尾鲴中分离出4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分离到3株嗜水气单胞菌。实验接种到鲤和小白鼠分别于48h和72h全部死亡,并从实验鲤鱼和小白鼠中回收到分离菌。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对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18.
引起混养塘中异育银鲫和鲢发病死亡的病原及组织病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养的异育银鲫和鲢鱼种大批死亡,为明确发病死亡的病原和组织损伤并提供相关的疾病防控措施,进行了病鱼肉眼和显微镜检查、细菌学检测、病毒学检测、组织病理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除在患病鱼体表偶然发现有少量不会引起充血等症状的杯体虫和车轮虫外,未在体内外发现其他寄生虫和真菌类病原;通过细菌分离、人工回感试验、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从患病异育银鲫和鲢分离到的致病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根据异育银鲫和鲢病毒性疾病的现状,使用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 HV-2)DNA聚合酶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自然发病的异育银鲫和鲢进行PCR检测,只有异育银鲫检测到Cy HV-2,分别用它们的除菌组织上清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只有异育银鲫出现充血症状和死亡现象;由此得出嗜水气单胞菌是异育银鲫和鲢发病死亡的主要病原,Cy HV-2是异育银鲫混合感染的次要病原。患病鲢与患病异育银鲫呈现出类似的组织病理现象,又有一些各自特有的组织病理表现,单纯细菌感染的鲢轻度病变以细胞颗粒变性为主,坏死细胞以核溶解为主,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异育银鲫肝脏轻度病变以细胞滴状玻璃样变的变性为主,坏死组织细胞以核固缩和核碎裂为主,在肾脏和脾脏出现染色质边集于核膜的肿大细胞核,主要组织器官出现从变性到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失去应有的功能而死亡。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内服诺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防治本病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混合感染Cy HV-2的异育银鲫可以通过注射Cy HV-2疫苗和生态养殖的方法控制和减少该病毒病感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发病齐尔白鲑(Coregonus nasus Pallas)的肾脏组织中分离到了1株优势菌QEBG-001,将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和16S rRNA基因鉴定分析。结果显示,QEBG-001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结果符合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同一分支,相似性达98%以上。综合菌株QEBG-001的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利福平、美福仙(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敏感性高。研究结果对养殖生产中用药预防和治疗被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齐尔白鲑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鲤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症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起养殖鲤(Cypr inus carp io )发生的病害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以3尾病(死)鲤进行病变组织中的细菌检查及细菌分离, 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 同时选择代表菌株进行了16S rRNA 基因的分子鉴定, 测定了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 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K luyv er and Van N iel 1936) 的嗜水气单[A.hydrophila (Chester 1901) Stan ier 1943] , 代表菌株( HC060718- 1株) 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 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 454 bp( GenBank登录号: EF669478)。择代表菌株做对健康鲤的人工感染试验, 表明了分离鉴定的嗜水气单胞菌在被检鲤病例的相应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噻肟等23种药物高度敏感, 对氨苄青霉素等5种药物敏感, 对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