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吉林优质稻米品质改良目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吉林省“八五”期间以来育成的水稻和优质变品种(系)品质分析的结果表明:吉林省优质稻米品质中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等项主要指标均达到不同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同时,明确提出了优质米育种中的重点发言奶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系)外观品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区试中多品种(系)、多年、非平衡、无重复分析值的早籼稻外观品质性状数据,用作者提出的模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参试的早籼稻品种(系)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较“七五”参试品种有所改善,但多数品种这3项外观品质及籽粒形状仍达不到优质米标准。各外观品质性状的改良,首先应注意品种的主效,参试品种中有87.5%其垩白率〉90%。选育长宽比值大的品种(细粒)有利于降低垩白率,不同熟期品种间外观品  相似文献   

3.
对区试中多品种(系)、多年、非平衡、无重复分析值的早籼稻外观品质性状数据,用作者提出的模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参试的早籼稻品种(系)垩白率、垩白面积、透明度较“七五”参试品种有所改善。但多数品种这3项外观品质及籽粒形状仍达不到优质米标准。各外观品质性状的改良,首先应注意品种的主效。参试品种中有87.5%其垩白率>90%,选育长宽比值大的品种(细粒)有利于降低垩白率,不同熟期品种间外观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粳稻的品质现状与改良策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和参加1995~1996年度中粳区域试验品系的品质分析表明,综合指标能达二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只有一个。除外观品质外,95%以上的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理化品质都已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主要问题是外观品质欠佳,垩白度、垩白率指标偏高。其改良措施应在广泛征集国内外优质稻种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杂交育种和现代育种方法,对杂交后代外观品质进行早代选择,协调好高产与优质的矛盾。杂交粳稻的品质改良应特别注重优质不育系的转育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扬辐粳7号(扬辐粳492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优质中粳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苏审稻200413)。品质达一级优质米标准品质优异,达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糙米率82.7%,精米率73.6%,整精米率67.7%,垩白率7%,垩白度1.0%,碱消值7级,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92毫米,蛋白质含量8.0%。产量高于武育粳3号 2002年南通市粳稻区试,平均亩产量661.33公斤,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主要优质稻米质性状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2-1994年在广东省种植的37个优质稻品种的11项米质性状的分析表明,我省优质稻的主要米质性状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的品种数:加工品质占总数的24.3-56.85%,垩白率占43.2%,粒型占70.3%,直链淀粉占35.1%,胶稠度占45.9%,碱消值占1005。  相似文献   

7.
利用5个水稻优质品种,以高产品种九稻22为对照,在白山市八道江区进行了产量与品质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通88-7和通系103较适合于该地区作为优质米品种种植,稻米品质明显优于中晚熟品种。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通88-7产量较高,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应列为首选品种,但是垩白率与垩白度高于通系103。通系103产量稳定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强,可在较大区域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2009年区试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的62个常规粳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粳稻稻米品质主要性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以早熟晚粳品种类型米质相对较好.相关分析表明:整精米率越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会降低;要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稻米品质整体水平则应加强对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联合因子、籽粒性状因子以及直链淀粉贡献率之和占到61.98%,为主要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选用8个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30个恢复系作父本,共配制两系杂交组合147个,分析了所有杂种一代植株上的F2种子10个品质性状的表现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水稻优质率低,10项指标同时达到三等优质稻米标准的组合有16个,占10.2%,同时达到二等优质稻米标准的组合有1个,占0.68%,没有1个组合10项指标同时达到一等优质稻米标准.各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两项指标达到优质标准比例最低,达到三等优质稻米标准的组合分别占21.09%和18.37%,达二等优质稻米标准组合比例仅为12.24%和12.24%,达一等优质稻米标准的组合仅为4.08%和4.76%.两系杂交水稻品质性状之问存在相关性,出糙率与精米率、垩白粒率、垩自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7,0.3414,0.3060;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48;垩白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5和0.3267;垩白度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81;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千粒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17和0.3216.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黑龙江省51个生产应用品种和中试品种(系)稻米的碾米品质,外现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9项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达国家优质米一般标准最高的是糊化温度(达标率100%)、达省优质米一级标准最高的是精米率,达标率97.05%),无论国标还是省标,达标率最低的垩白米率(达标率9.62%),通过相关分析得知,糙米率与精米率、精半率与整精米率达极显著正相关而且二者均与外观品质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是极显著负相关。同时探讨了我省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及途径。  相似文献   

11.
灌浆结实期水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迟熟中粳品种“通育粳1号”为试材,通过大区对比和盆栽处理,研究了灌浆结实期水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灌浆结实期,湿润管理的产量最高,大区对比中,湿润管理分别比水层管理和断水管理增产7.47%、19.76%;盆栽试验中,湿润管理分别比水层管理和断水管理增产3.47%、57.26%,断水时间越早,减产越大。抽穗后建立水层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具体表现为糙米率增加,垩白率、垩白度降低。其中对垩白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大区对比和盆栽处理中,水层管理的垩白度分别为4.62%和3.40%,比湿润管理降低52.47%、47.69%,比断水管理降低58.75%、62.22%,垩白度随断水时间的推延而减少。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以湿润管理最高,水层管理最低。  相似文献   

12.
"通育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育粳1号”是通州市农科所从“通粳109”变异株中系统选育而成。2001~2002年两年进行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9.0kg,比对照增产6.76%,居第二位;2002年生产试验,亩产640.27kg,比对照增产8.56%。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年(2001~2002)测试,均达国标二级优质稻米,指标平均糙米率85.4%、精米率76.4%、整精米率71.4%、垩白率17%、垩白度2.2%、透明度二级、碱消值七级、胶稠度91mm、直链淀粉16.7%、蛋白质7.7%。该品种适口性好,冷饭不硬,外观米质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龙江省近5年审定推广的43个水稻品种在10个主要品质性状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43个水稻品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和精米率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水稻品质育种上要注意这些性状的选择,只有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提高精米率才能对水稻品质有较大改善:稻米品质还没有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有81.4%品种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100%品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标准.通过对水稻品质数据分析得出在主要10个产量性状主成分回归方程:y=80.80 0.19x1-0.06x2 0.07x3 3.85x4 0.03x5-0.17x6-0.73x7 0.11x8-2.17x9模糊聚类分析表明,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不很大,绝大部分品种遗传背景较近.  相似文献   

14.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 (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②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③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 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④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⑤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 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东北寒地早粳稻品质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63份寒地早粳稻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吉林和黑龙江早粳稻品种(系)163个中:有67.5%的品种的整精米率和58.3%品种的直连淀粉含量能够达到国标一级标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分别仅有6.1%和1.2%的品种达到了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迭标率低.在选出的4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粒形因子、碾磨因子和外观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65.7%,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和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寒地水稻品质育种应首先注意粒形和碾米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粳稻品质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近年来32个水稻品种(品系,以后简称品种)品质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半直立穗型品种品质指标优于直立穗型品种。依品质性状参试材料可聚类为6类,第1类辽盐40组品质特点是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第2类是辽粳294组,品质指标普遍很好;第3类辽粳5号组,垩白率、垩白度偏高;第4类沈农654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率、垩白度较高,胶稠度较小。黎明、辽粳326各成一类.垩白率、垩白度很高。直立穗型品种成粒率、谷粒长对品质影响很大;半直立穗型品种一次枝梗、成粒率、谷粒长宽比对品质影响很大:弯穗型品种穗长、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成粒率、一次枝梗对品质影响很大。以提高成粒率为重点,可使穗部性状各指标实现优化组合,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18.
东北主要粳稻品种品质的若干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北地区55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做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整精米率偏低、垩白率偏高是制约东北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龙稻3的优质米达标率最高,6项重要指标达到了国家部颁优质米1级指标;长白9的碾磨品质最好;莎莎妮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最小;龙稻3的蛋白质含量最低,成分分析仪显示的食味值高;沈稻1的品尝食味值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率、胶稠度及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的水稻品种的品尝综合食味值较高,但垩白率偏高,整精米率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豫南引进的5种粳稻稻米的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为豫南优质粳稻的引进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豫南引进主栽的5种粳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粘度计和微波消解仪等仪器,结合生化和理化分析的技术与方法,分别对引进主栽的5种粳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研磨加工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等主要的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豫南引进主栽的5个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是垩白率,其次为垩白面积,9优418品种在豫南稻区垩白性状表现欠佳;9优418、扬粳805和龙粳31为中糊化温度类型,其余均为低糊化温度类型的粳稻品种;这5种粳稻稻米的胶稠度介于61~100 mm,均属于软质粳稻;除了南粳9108外,引进的这5种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国标优质一级标准;整个模拟煮饭过程中,不同的粳稻米粉的粘度均呈递增的趋势,但其递增的速率并不一致;豫南引进主栽的5个粳稻品种稻米中总氨基酸含量差异相对较大,扬粳805稻米中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23.80 mg·g~(-1)),其次为南粳9108;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中,南粳9108稻米中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最高,天隆粳6号稻米中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最低。【结论】豫南稻区有利于粳稻种子中垩白性状的产生,在豫南引进主栽的5个粳稻的蒸煮食味品质均达到国标优质三级标准以上,加工品质达到优质稻谷二级标准以上,其稻米营养品质存在一定的变异,南粳9108稻米中的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最高,且蒸煮食味品质较好,适口性佳,适合在豫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