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肠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构成仔猪肠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肠道免疫细胞、肠道微生物及病原识别受体、肠黏膜免疫对肠道健康的影响、仔猪肠黏膜免疫的营养调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为未来仔猪肠道健康和营养调控的研究以及益生菌等抗生素替代物在仔猪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仔猪早期断奶对肠道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不仅是体内最大的消化吸收器官,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和内分泌器官。作为外界接触微生物最多的部位,肠道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病原体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又是阻止肠道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屏障。现代养猪生产中,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促进了养猪水平的提高.但是早期断奶使仔猪肠道屏障损伤产生的仔猪腹泻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文就猪肠道屏障及早期断奶屏障损伤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仔猪早期断奶对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静华  汪以真 《养猪》2003,(3):13-15
肠道不仅是动物体内最大的消化吸收器官,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早期断奶造成断奶后仔猪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增重缓慢、腹泻等表现的早期断奶综合征。引发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断奶应激对仔猪肠道屏障的破坏,进而造成仔猪肠道免疫功能受损。通过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造的生理特性及肠道的免疫机制的综述,进而阐述了早期断奶对仔猪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断奶仔猪黏膜免疫的营养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免疫在断奶仔猪肠道黏膜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断奶仔猪无法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同时其自身的主动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因而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腹泻等疾病的发生,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都是通过黏附在断  相似文献   

5.
仔猪阶段对于整个生猪养殖过程十分关键,然而仔猪肠道免疫系统发育还未完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尚不稳定,易发生疾病。猪饲粮脂肪酸可以调节肠道脂质代谢、增强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以及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本文对仔猪肠道微生物与脂质代谢-免疫应答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饲粮添加脂肪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免疫反应、微生物区系组成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旨在为应用脂肪酸改善仔猪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断奶仔猪由于肠道结构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肠道微生物区系生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和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尚不健全,致使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成为养猪生产中最难管理的阶段,也是决定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阶段。在断奶仔猪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天然  相似文献   

7.
猪肠道屏障及早期断奶屏障损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不仅是体内最大的消化、吸收器官 ,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和内分泌器官。作为接触外界微生物最多的部位 ,肠道扮演着一种双重角色 :既是病原体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 ,又是阻止肠道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屏障。现代养猪生产中 ,为了提高母猪的繁殖利用率而推行的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促进了养猪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给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良影响 ,造成仔猪断奶后食欲差 ,消化不良 ,腹泻等所谓“仔猪早期断奶综合症” ,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产生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断奶应激而使仔猪肠道屏障遭到严重损伤 ,这对仔猪发育不成熟的肠…  相似文献   

8.
断奶应激一直是困扰现代养猪业的难题,由于幼龄仔猪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尚未发育成熟,早期断奶容易造成仔猪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发仔猪断奶综合征。肠道是断奶仔猪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因此,通过研究仔猪肠道健康,阐明仔猪肠道生理结构及功能的发育规律,分析仔猪断奶前后肠道免疫调控特点,为不同日龄断奶仔猪确定合理的营养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仔猪肠道生理及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液体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发酵饲料中含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它们可以改善饲料的消化特性,给断奶仔猪胃肠道提供酸性环境,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提高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健康,进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0.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仔猪体内最大的黏膜免疫器官,在识别和清除有害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对营养物质和肠道益生菌形成免疫耐受,与仔猪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随着养殖业进入全面减抗、限抗的时代,养猪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仔猪肠道健康决定了猪场的生产效益,正确认识仔猪肠道免疫系统,科学调节肠道免疫,提高仔猪抗病能力,是决定养猪生产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0~10周龄扬州鹅肠道的发育规律。选取189只1日龄扬州鹅仔鹅,随机分为7个重复,每个重复27只,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研究扬州鹅肠道长度和肠道重量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扬州鹅肠道发育与体重发育趋势基本一致,扬州鹅1~4周生长迅速,4周龄左右达到增重高峰,4~7周日增重稳定在73 g/d左右,而肠道在6周龄时基本发育完善;随周龄的增加,肠道各段长度与肠道总长度的比值均无明显变化。该研究结果为扬州鹅的生产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凹土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道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10头21日龄体重(6.30±0.51) kg的健康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各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组,基础饲粮+抗生素)、氧化锌组(ZO组,基础饲粮+3 000 mg/kg氧化锌)、纳米氧化锌组(NZO组,基础饲粮+800 mg/kg纳米氧化锌)、低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组(LANZ组,基础饲粮+700 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中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组(MANZ组,基础饲粮+1 000 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和高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组(HANZ组,基础饲粮+1 300 mg/kg凹土纳米氧化锌)。预试期3 d,正试期9 d。结果表明:1) ZO和LANZ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ANT、ZO、LANZ、MANZ和HANZ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ON组(P <0. 05),且ANT组的血清T-AOC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 LANZ组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ZO、NZO、LANZ、MANZ和HANZ组的空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ANT组(P<0.05)。ZO、LANZ组的空肠黏膜CAT活性显著高于CON和ANT组(P<0.05)。ANT、ZO、NZO、LANZ和HANZ组的空肠黏膜T-AOC显著高于CON和MANZ组(P <0.05)。4) HANZ组的回肠黏膜CAT活性显著低于CON组(P<0.05),ZO、NZO组的回肠黏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CON、ANT和LANZ组(P<0.05)。由此可见,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适量凹土纳米氧化锌能够提高血清、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仔猪的抗氧化性能。本试验中,饲粮中凹土纳米氧化锌适宜添加量为700 mg/kg。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集约化饲养条件下育成鹅对粗饲料(黑麦草)的最适添加量,以180只扬州鹅为研究对象,1~28日龄饲喂精料,29日龄随机分为3组:组Ⅰ(29~56日龄,黑麦草∶精料=1.5∶1;57~70日龄,黑麦草∶精料=0.5∶1)、组Ⅱ(29~56日龄,黑麦草∶精料=2∶1;57~70日龄,黑麦草∶精料=0.5∶1)、组Ⅲ(29~56日龄,黑麦草∶精料=3∶1;57~70日龄,黑麦草∶精料=0.5∶1),每组60只,于70日龄进行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育成期随着黑麦草添加比例的增加,可取得理想的育肥效果,但对鹅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影响不大;添加一定比例的黑麦草对鹅肠道发育有一定的改善,可以显著增加盲肠长度;高比例的黑麦草对鹅血清中的蛋白、能量以及脂质代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组Ⅲ中总蛋白、白蛋白和尿素氮显著高于组Ⅰ、组Ⅱ(P<0.05),葡萄糖与甘油三酯显著低于组Ⅰ、组Ⅱ(P<0.05)。研究表明,添加黑麦草对扬州鹅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有重要影响,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扬州鹅育成期黑麦草添加量占日粮的3/4为佳。  相似文献   

14.
家禽肠道既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又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先天性屏障,正常肠道内的黏膜屏障对于维持家禽的健康至关重要。在热应激过程中,家禽的肠黏膜是热应激机体损伤的敏感部位,容易造成肠黏膜损伤,破坏其屏障功能,阻碍肠道正常代谢功能,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文章主要就热应激对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及营养性修复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缓解家禽肠道黏膜损伤的营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自噬现象的发现以来,有关自噬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鼠伤寒沙门菌与自噬之间的研究报道较少。文章主要阐述了自噬发生的整个机理过程,标志性蛋白LC3及其上下游蛋白Atg和p62之间的作用机制,自噬信号通路的激活位点和条件,基于鼠伤寒沙门菌刺激TLR系统激活TAK1,导致免疫细胞中的AMPK和ULK1的活化,抑制mTOR的活性,进一步阐述了沙门菌与自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猪圆环病毒3型(PCV3)Cap蛋白单克隆抗体(MAb),并初步应用于感染细胞或组织样品中PCV3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或免疫组化(IHC)检测,本研究将PCV3 Cap蛋白的去核定位信号肽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经IPTG诱导表达了具有免疫原性的融合蛋白。以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共获得8株能够稳定分泌针对PCV3 Cap蛋白的MAb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lot与IFA试验结果显示,8株MAbs均能够与真核表达的重组Cap蛋白反应。选取3株杂交瘤细胞制备3株MAbs,小鼠腹水效价分别为1∶409 600、1∶204 800和1∶409 600。利用3株MAbs对自然感染PCV3临床病猪的腹股沟淋巴结进行IHC检测,结果显示3株MAbs的腹水均能够与感染PCV3的临床样品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制备的MAbs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为深入研究Cap蛋白的结构和PCV3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防控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研制能够预防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的疫苗非常必要。研究基于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EVS),构建并拯救了一株表达高致病性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血凝素蛋白(HA)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GD15H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免疫印迹试验鉴定结果表明rBac-GD15HA的HA蛋白在Sf9细胞中成功表达;重组病毒细胞传代试验结果表明rBac-GD15HA在传代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病毒滴度,且遗传稳定;鸡的免疫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疫苗在一次免疫后即能诱导较高水平的针对H7N9 AIV的抗体应答,并能提供针对高致病性H7N9 AIV 100%的临床保护。因此,研究结果可作为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研发策略的参考,为其防控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也为今后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屠宰前不同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混合气体致晕(控制气体击晕)对肉鹅肝脏颜色、脂质氧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56只85日龄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成7个组(1个对照组,6个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不致晕直接屠宰,试验组屠宰前由不同CO_2浓度的混合气体致晕。6个试验组致晕混合气体组成如下:G40组,40%CO_2+21%氧气(O_2)+39%氮气(N_2); G50组,50%CO_2+21%O_2+29%N_2; G60组,60%CO_2+21%O_2+19%N_2; G70组,70%CO_2+21%O_2+9%N_2; G79组,79%CO_2+21%O_2。上述5组致晕时间均为7 min。G40+G79组,40%CO_2+30%O_2+30%N_2致晕2 min,然后79%CO_2+21%O_2致晕5 min。结果显示:G79组肉鹅的放血率最低,与对照、G40、G50、G70和G40+G79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G40组肝脏在屠宰后1和4 d的亮度值及在屠宰后1 d的黄度值均显著高于G79和G40+G79组(P<0.05)。屠宰后1 d,G40组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G70和G79组(P<0.05);屠宰后4和7 d,G79组肝脏中MDA含量显著低于G40组(P<0.05)。屠宰后0 d,G79组肝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G40组最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后1、4和7 d,G40组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低于G79组(P<0.05)。屠宰后4 d,G40组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G79组(P<0.05)。综上所述,肉鹅屠宰前采用40%CO_2混合气体(40%CO_2+21%O_2+39%N_2)致晕可以改善肝脏颜色,且在短期(0~1 d)内肝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脂质氧化程度较低,而高浓度(79%) CO_2混合气体(79%CO_2+21%O_2)致晕可以缓解中长期(4~7 d)储存时肝脏的脂质氧化。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紫茎泽兰对动物肠道损伤及致毒机制,本试验选取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经7 d适应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不含紫茎泽兰饲料,10 g·100 g-1 BW)与试验组(饲喂含30%紫茎泽兰饲料,10 g·100 g-1 BW),试验周期为14 d,试验结束后取各肠段(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样品,观察结构损伤,计数免疫细胞,测定sIg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紫茎泽兰可使十二指肠绒毛出血及顶端轻度坏死脱落,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空肠充血并伴有绒毛顶端糜烂性坏死脱落,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回肠大量肠绒毛顶端凝固性坏死,并伴有出血与炎性浸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极显著增加(P<0.01);盲肠水肿及充血;结肠淋巴细胞增多、直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增生,其中以回肠和直肠机械损伤最为严重,回肠评分增加722.36%,直肠评分增加976.00%;试验组各肠段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s)、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 LPLs)和杯状细胞(goblet cells, GCs)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同时还可极显著增加sIgA的分泌量(P<0.01),极显著增加促炎因子IL-1β、IL-2、TNF-α和IFN-γ的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抑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P<0.01),激活肠道炎症反应,从而破坏肠道黏膜免疫屏障,造成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20.
外膜蛋白酶T(Outer membrane protease T,OmpT)是大肠杆菌外膜的一种蛋白水解酶,是Omptin家族中第一个被解析结构的外膜蛋白,由10条反向平行的β折叠构成中空的桶状结构。OmpT能够识别两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并水解鱼精蛋白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等。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OmpT蛋白酶功能的激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OmpT对细菌的定植和黏附至关重要。文章围绕OmpT的结构、功能、毒力等方面综述该蛋白当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