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鹅细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雏鹅,雏番鸭。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浙江省余姚、金华等地,随着番鸭饲养的不断发展,发生了一种以腹泻、喘气为特征、死亡率很高的雏番鸭急性传染病。据现场调查与免疫防治初探,认为我省的雏番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免疫原性的细小病毒病,即小鹅瘟细小病毒病(GPV)与雏番鸭专一性细小病毒病(MDPV)。  相似文献   

4.
鹅细小病毒 (GPV)和鸭细小病毒 (MD-PV)是两种感染禽类的自主性细小病毒 ,由它们引起的鹅细小病毒病和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养鹅业和养鸭业的主要疫病。 GPV和 MDPV在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免疫学特性甚至基因组结构等方面十分接近 ,但是二者在致病性上却有较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 ,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主要从这两类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非结构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基因、非结构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分子生物学上的同源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综述 ,同时 ,对于禽细小病毒有待研究的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番鸭细小病毒病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以1~3周龄雏番鸭为易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病毒病。番鸭细小病毒病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及其流行病学等情况作出初步诊断。然而在染病番鸭表现出非典型症状时很容易与番鸭的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混淆,容易误诊。因此,对该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等实验室诊断方法。文章从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两个方面综合阐述了番鸭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从福建省番鸭主要饲养区共收集临床疑似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病病料65份,进行病原学检测、病原分离、动物回归试验、免疫攻毒试验、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旨在研究福建省番鸭细小病毒病流行情况及病毒遗传变异状况。结果显示:仅有10份为MDPV感染,占比为15.2%;其余均为其他病原或两种病原混合感染。MDPV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主要以冬春季节多发(占80%)。从分离的10株MDPV来看,分离株均能致死番鸭胚,番鸭感染MDPV分离株后发病率为80%~100%,死亡率为40%~60%,与1985年分离的MDPV-P株特性相似。1日龄番鸭免疫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后,7日龄进行分离株的攻毒,未见发病和死亡现象。基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株与MDPV-P株属于同一分支。基于2018年流行的MDPV毒株与1985年MDPV-P株致病性、抗原性和基因序列特性相似,无明显变化,可使用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防控该病。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登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非结构蛋白(NS)基因特征,本研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GPV和MDPV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均为810 bp,并对PCR产物进行切胶回收。用EcoRⅠ酶对GPV和MDPV特异性胶回收产物进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MDPV经EcoRⅠ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为2段,大小为530和280 bp;而GPV经EcoRⅠ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大小不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区别GPV和MDPV感染的检测方法,可对番鸭感染水禽细小病毒的情况进行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全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MDPVF/R和GPVF/R,对细小病毒属成员GPV、MDPV、犬细小病毒(CPV)及鸭常见病毒病病原如鸭瘟病毒(DP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鸭呼肠病毒(DRV)、流感病毒(AIV)的核酸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引物MDPVF/R只能特异性扩增出MDPV的714 bp基因片段,引物GPVF/R只能特异性扩增出GPV的570 bp基因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MDPV DNA最低检出量为17.5 pg,GPV DNA最低检出量为13.7 pg.该方法的建立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番鸭细小病毒(MPV)和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DGPV)二联活疫苗(以下简称"二联苗")对1日龄胶乳凝集抑制(LPAI)抗体阴性的雏番鸭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进行了血清学效力检验与靶动物免疫攻毒保护相关性的研究及免疫持续期试验。不同抗体水平的雏番鸭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当免疫鸭血清MPV-LPAI和GPV-LPAI抗体效价分别达1.0 Log2和2.0 Log2以上时,即可有效抵抗MPV和GPV强毒的攻击。免疫期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以0.2 m L的剂量免疫雏番鸭,接种后各实验组雏番鸭均产生较高的LPAI抗体,其免疫期能持续360 d。上述结果表明该二联苗能够诱导雏番鸭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可以有效预防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小鹅瘟病。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5,(3):147-148
<正>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PV)引起,以雏鸭为易感的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鹅细小病毒病俗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临床上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雏番鸭细小病毒(MDPV)高免血清与来自江苏、广东两系小鹅瘟细小病毒(GPV)高免血清和小鸭病毒性肝炎(DHV)高免血清的比较检测证明,微量碘凝集试验(MIAT)对MDPV高免血清具有特异性。用于检测实验室人工感染和野外自然感染痊愈病例血清,均呈阳性反应;而GPV高免血清和DHV高免血清及健康番鸭正常血清均无此反应。因此,MIAT可作为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的一种简便、特异、快速和敏感的诊断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36-1841
从1例未免疫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与鹅细小病毒活疫苗的临床病死雏番鸭脏器中成功分离到1株番鸭细小病毒(FJM3株)。为明确其基因组特征,运用PCR方法,扩增出番鸭细小病毒FJM3株全基因组。结果表明,FJM3株基因组全长为5017nt,其基因组结构和经典番鸭细小病毒参考毒株一致。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JM3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经典MDPV参考株(FM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0%,与番鸭源GPV参考株(Y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6%。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M3株处于MDPV遗传进化分支;VP1基因遗传分析表明,FJM3株处于经典MDPV遗传进化分支;VP3遗传进化表明,FJM3株处于GPV遗传进化分支。对FJM3株和参考株(FM株、Y株和SYG61v)进行遗传重组分析表明,该毒株于存在2处MDPV与GPV的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 GPV),主要引起雏鹅和雏番鸭感染发病,被感染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70%~100%,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亦称小鹅瘟.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7,(2):112-114
水禽细小病毒包括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GPV可感染鹅和番鸭而MDPV仅能感染番鸭,给世界各地的水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曾被认为进化率较低,其适应性进化主要是通过点突变累积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重组在水禽细小病毒的进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由此产生了新的水禽细小病毒。本文综述了在水禽细小病毒基因重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对水禽细小病毒的认识及防控带来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 parvovirus disease,MDPD)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幼龄番鸭的一种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该  相似文献   

17.
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针对GPV非结构蛋白(NS)和MDPV NS2-VP1基因片段的2对引物GPV U/L和MDPV U/L,将GPV和MDPV提取核酸混合后作为模板,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这2种病毒的双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引物GPV U/L仅特异性扩增出GPV-GZ1和GPV-GZ2株730bp核酸片段,引物MDPVU/L仅特异性扩增出MDPV的624bp核酸片段,双重PCR扩增出长度分别为730bp和624bp的2条特异性片段,而扩增鸭瘟病毒(DPV)和鹅副黏病毒(GPMV)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双重PCR能同时检测到14.4pg的GPV核酸和28.8pg的MDPV核酸。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PCR可用于GPV和MDPV的鉴别诊断和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鹅细小病毒(C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可致鹅鸭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Bames,1997)。60年代,在欧洲许多国家报道了一种能致小鹅雏、番鸭高度死亡性的疾病,此病称为Derzsy病(Derzsy等,1970)。该病原体被确定为一种细小病毒(Schettler,1971),1978年建议将此病称作鹅细小病毒(GPV)病。  相似文献   

20.
王永坤 《中国家禽》2004,26(2):35-38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雏番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数日龄至3周龄左右的雏番鸭,具有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985年以来,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广西、江西、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均有本病的流行发生。法国学者(1991)报道了1989年在法国两个地区爆发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并从患病雏番鸭群中分离到两株病毒。番鸭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DucklingParvovirus,简称MPV)。番鸭细小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单股D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角对角直径为25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