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南方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发酵床猪舍采用水帘降温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在发酵床猪舍和传统猪舍同时进行,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启用水帘降温系统,试验期63d,监测两栋猪舍内3个区域(A区靠近水帘端、B区猪舍中央、C区靠近风机端)的温湿度分布特点、舍内空气微生物数量和氨气浓度。结果表明,采取水帘降温系统后,发酵床舍温度降低1.79℃~4.23℃,两栋猪舍3个区域温度分布特点相同,即靠近水帘端最低,发酵床猪舍中央比水帘端高0.58℃~1.04℃,风机端比水帘端高1.51℃。2.49℃。发酵床舍内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P〈0.05)。发酵床舍与传统舍的舍内氨气浓度分别为(6.56±0.32)mg/m3,(8.55±0.82)mg/m3,差异显著(P〈0.05)。南方夏季发酵床猪舍采取水帘降温后,可以有效降低舍内温度和氨气浓度,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显著高于传统舍,尤其是靠近风机端。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及促进土壤对垫料中磷的利用,研究分析同等时间干法发酵床和湿法发酵床表层垫料、中层垫料和底层垫料中磷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湿法发酵床垫料水分含量、温度极显著高于干法发酵床(35.54%&31.49%、34.87℃&31.91℃),垫料深度对水分含量、pH、温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垫料中层温度最高;(2)湿法发酵床和干法发酵床总磷含量无差异(3.00%&3.43%);植酸磷极显著低于干法发酵床(21.04mg/kg&27.59mg/kg),有效磷极显著高于干法发酵床(94.22mg/kg&91.16mg/kg),垫料深度对总磷、植酸磷、有效磷有极显著影响(P〈0.01);(3)湿法发酵床植酸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高于干法发酵床(2.98U/L&2.56U/L、25.83mg/g&21.77mg/g、1.93U/L&1.88U/L),垫料深度对该三种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垫料中层总磷、植酸磷、有效磷含量及该三种酶活性最高。发酵床种类和垫料深度对垫料pH、植酸磷、植酸酶活性的互作极显著(P〈0.01)。研究表明,发酵床中磷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垫料中层,湿法发酵床更有利于垫料中磷的降解,干法发酵床在养殖过程中需增加垫料的湿度。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消毒对发酵床微生物的影响,选择发酵床式育肥猪舍,用百毒杀进行喷雾带猪消毒,消毒后24 h翻耙垫料,补充菌液。结果表明:发酵床猪舍可以进行带猪消毒,消毒液对垫料上层(0~-15 cm)微生物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消毒后时间的延长以及补菌措施的采用,消毒48 h后芽孢杆菌的数量基本恢复到消毒前,发酵床运行良好;发酵床猪舍内带猪消毒可使垫料上层(0~-15 cm)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菌数量减少,从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奶牛养殖发酵床不同深度的菌群结构特征,并对奶牛养殖发酵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比较应用和未应用发酵床养殖模式下垫料中3种常见致病菌的菌落数。比较2年监测期内,应用和未应用发酵床养殖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产奶量、乳体细胞数,以及使用3种发酵床垫料补充料(稻壳和干牛粪渣、锯末屑、稻壳粉)的奶牛所产生鲜乳的细菌总数。采集发酵床表层(5 cm)、中层(25 cm)、深层(45~50 cm)样本,测定使用2年后发酵床的基本理化指标;分别利用基于16S rDNA和ITS1的高通量测序法,分析发酵床不同深度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征;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酵床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结果] 发酵床养殖管理模式下,垫料中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克雷伯菌的菌落数均低于未使用发酵床的垫料。在2年监测期内,应用发酵床养殖的奶牛肢蹄病发生率低于未应用发酵床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显著(P<0.05)高于未应用发酵床的奶牛,而生鲜乳体细胞数平均值低于未应用发酵床的奶牛;使用稻壳和干牛粪渣为垫料补充料,奶牛生鲜乳中的细菌总数最少。以稻壳和干牛粪为垫料的发酵床基础参数(温度、含水量、pH值、氨气、硫化氢)在持续稳定运行2年后仍能满足生产需要;发酵床微生态群落以细菌菌群为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多集中在发酵床中层和深层,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多集中在发酵床表层;发酵床不同深度样品具有相似的真菌群落组成,发酵后真菌多分布在深层;KEGG 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细菌群落对整个发酵床的微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垫料中细菌代谢最为活跃,仍有大量真菌菌属有待注释说明。[结论] 应用该发酵床养殖技术,奶牛健康状况和生鲜乳品质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消毒对发酵床微生物的影响,选择发酵床式育肥猪舍,用百毒杀进行喷雾带猪消毒,消毒后24 h翻耙垫料,补充菌液。结果表明:发酵床猪舍可以进行带猪消毒,消毒液对垫料上层(0~-15 cm)微生物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消毒后时间的延长以及补菌措施的采用,消毒48 h后芽孢杆菌的数量基本恢复到消毒前,发酵床运行良好;发酵床猪舍内带猪消毒可使垫料上层(0~-15 cm)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菌数量减少,从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时核心发酵层的判断以及对该发酵床土著微生物的分布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深度垫料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分别从发酵床的表层和深30、40、50、70cm处取垫料样品后测其温度、pH值、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并从中分离纯化出22株菌,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表层垫料温度显著小于其他4层(P〈0.05),并且随着深度加深垫料温度依次降低;表层垫料pH值显著高于其他4层(P〈0.05),其中30、40cm处垫料pH值相等,50、70cm处垫料pH值相等,40、50cm处垫料差异显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层垫料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含量与30cm处垫料含量差异不显著,从整体上看,30、40、50、70cm深垫料的自由水和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表层活菌数显著(P〈0.05)小于30cm深处垫料活菌数,30、40、50、70cm深垫料的活菌数依次降低。结果表明,30cm深处为该发酵床的核心发酵层,地衣芽孢杆菌为该发酵床的主要土著菌种。表层垫料的各项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其所存在的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40cm深处所分离的菌种主要为乙酰微小杆菌。50、70cm深处除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外还分离出其他多种微生物。稳定期土著微生物发酵床各层的菌种分布主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发酵床养猪垫料基础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酵床养猪模式是基于减少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试验测定了发酵床5cm、20cm垫料层温度、含水率、pH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分析发酵床理化参数,为养猪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垫料表层5cm处温度在20℃~35℃之间,垫料20cm处的温度在35℃以上;垫料水分在40%~55%之间,pH在6.5~8.0范围内变化,能够满足微生物正常发酵的需要;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含量、C/N比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于猪粪尿的不断排放,垫料中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有效菌含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微生物发酵床不同发酵等级垫料中大肠杆菌的分布及其特性,试验采集了微生物发酵床猪舍不同发酵程度的垫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了发酵床中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和抗生素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10-5稀释倍数下,仅在垫料发酵级别为一级的垫料中,即垫料使用时间较短、发酵程度较低(0<△E≤7.63)的条件下,分离到41株大肠杆菌;而在发酵程度较高的垫料中,即垫料发酵程度二级以上(△E>7.63)的环境中未分离到大肠杆菌。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床中大肠杆菌数量逐渐减少。41株大肠杆菌中含有致泻性大肠杆菌15株,其中具有热稳定肠毒素(astA)基因的大肠杆菌9株,占总数的22%,含耐药性因子(sepA)基因的大肠杆菌2株,占总数的4.8%;耐强力霉素的大肠杆菌11株,占总数的27%。含有sepA基因的大肠杆菌具有强耐药性。从以上结果来看,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为发酵床的推广应用及垫料再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锯末和稻壳以5∶1体积混合为发酵床垫料,自动翻耙,研究两种翻耙频率和三种发酵菌剂添加量对猪舍外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菌剂添加量一致时,增加垫料日翻耙次数能显著提高垫料总菌、芽孢杆菌的数量和脲酶活性(P0.05);翻耙频率一致时,增加发酵菌剂添加量能显著增加垫料总菌、芽孢杆菌数量,提高细菌结构多样性和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P0.05),但翻耙频率与发酵菌剂对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无显著互作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0g/m3的发酵菌剂、翻耙频率4次/天,能够促进垫料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加快粪污的分解。  相似文献   

10.
不同降温措施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夏季高温期不同降温措施对妊娠后期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按预产期、身体状况、体重相近的原则选择60头妊娠后期的长白母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15头;处理组1为对照:处理组2采用风机降温措施;处理组3采用水帘降温措施;处理组4采用水帘+风机降温措施。试验期30天。结果表明:1)水帘+风机降温措施与风机降温措施相比,对妊娠后期长白母猪产健仔数影响差异显著(P〈0.05)。2)水帘+风机降温措施与水帘降温措施相比,对妊娠后期长白母猪产健仔数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3)水帘+风机降温措施与风机降温措施、水帘降温措施相比,对妊娠后期长白母猪产死胎数影响差异显著(P〈0.051。4)水帘+风机降温措施与风机降温措施、水帘降温措施相比,对妊娠后期长白母猪仔猪初生重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表明:水帘+风机降温措施优于风机降温措施、水帘降温措施。夏季采用水帘+风机降温措施有利于提高母猪产健仔数,降低死胎数、提高仔猪初生重.从而提高妊娠后期母猪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洋姜治疗仔猪贫血,通过检测血清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转铁蛋白、网织红细胞数等指标的变化,验证该药对仔猪贫血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饲喂洋姜7d后,试验组中血清铁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饲喂15d后,试验组仔猪血清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转铁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试验期内2组间网织红细胞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洋姜能显著提高血液中铁离子、血红蛋白水平,有效增加转铁蛋白饱和度,对治疗仔猪贫血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态养猪场发酵床垫料中砷残留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原子吸收方法测定不同年限、不同位置发酵床垫料中砷残留。结果表明:1年、2年、3年发酵床垫料中砷残留最大值分别是2.148、5.014、8.3353mg/kg;随着年限的增加,发酵床粪便区砷残留出现明显富集。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发酵床养猪方式冬夏季环境状况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冬、夏两季选取北京某猪场有窗密闭式和塑料大棚式2种样式、漏缝地板和发酵床2种地面形式的育肥猪舍进行环境监测,综合评价不同季节、不同建筑样式下发酵床在减少猪舍有害气体、调节温湿度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冬季用简易热风炉供暖的有窗密闭漏缝地板猪舍日平均温度、氨气和硫化氢的浓度与不供暖的有窗密闭发酵床舍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酵床舍二氧化碳含量较高(P<0.05),夏季时,发酵床能显著降低舍内氨气和硫化氢浓度(P<0.05),但床面日平均温度、猪舍空气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均极显著地高于有窗密闭漏缝地板舍(P<0.01),猪的增重明显低于漏缝地板舍,大棚式发酵床舍空气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又显著高于有窗密闭发酵床舍(P<0.05),有窗密闭发酵床舍又显著高于有窗实体地面舍(P<0.05)。因此,做好冬,夏季发酵床的管理以及选择与发酵床相配套的猪舍类型和环境调控措施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松辽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70日龄时采集血液测定白细胞总数、血清IgG、IL-12、IFN-γ含量及中性粒细胞NBT还原力等免疫指标,并测定了猪初生重、断奶重、下网重及180日龄重、180日龄背膘厚、眼肌面积等生产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NBT还原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IL-12含量和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IFN-γ含量在松辽黑猪和大白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松辽黑猪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IL-12和IFN-γ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松辽黑猪和大白猪初生重、断奶重、下网重、180日龄背膘厚差异不显著(P>0.05),大白猪180日龄体重极显著高于松辽黑猪(P<0.01)。本试验结果为揭示中外猪种抗病力差异的免疫学机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以五指山猪和长白猪妊娠65 d胎儿腿部骨骼肌、背部骨骼肌、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胃、脑10种组织为材料,采用qPCR技术,检测和研究MRFs基因家族成员(包括MyoD1、Myf4、Myf5和Mfy6基因)在以上10种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及差异。结果表明:(1)MRFs家族成员除肝、肾、肠组织以外,在五指山猪65 d猪胎儿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长白猪相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2)MRFs家族成员表达水平在腿肌和背肌中的表达普遍偏高,其他组织中表达较低(P<0.05);(3)2个猪种在以上10种组织中MRFs家族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分布基本一致,其相对表达量顺序为:腿部骨骼肌>背部骨骼肌>肝>肺>胃>脾>脑>肾>肠>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建立两次PCR扩增分型法,分析猪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第3内含子上的875bp插入片段在13个中外不同繁殖性能的猪种中的遗传变异,以及EGF基因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180头F2母猪中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中国地方猪种与西方商业猪种在EGF基因位点上存在偏态分布。在资源家系中该位点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活仔数无显著影响(P0.05);尽管BB基因型的产活仔数和断奶活仔数分别比AA型多1.74和0.46头,但BB型的个体太少,各基因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产活仔数的a值和d值分别达到0.87和1.24头,但该基因位点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利用更多的SNP位点和更多样本进一步了解EGF基因与繁殖性状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繁殖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基因的3种基因型AA、AB、BB在苏太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089、0.570、0.341;其中在初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产活仔数(NBA)和初生窝重(BLW)显著高于AB、BB 基因型的个体(P<0.05);在经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及断奶成活数(NW)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个体(P<0.05),AA和AB 基因型与BB 基因型之间的断奶窝重(WWL)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苏太猪ESR基因PvuⅡ 3种基因型个体的繁殖性状存在AA>AB>BB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大白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基因作为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来检测EPOR基因第4内含子C\T突变多态性,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猪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存在AA、AB和BB共3种基因型,在2个群体中处于中度多态。利用SAS 8.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不同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和初生重(WB)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长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B、AA基因型个体(P<0.05);经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均表现为正效应。大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NBA和WB都高于AA型和AB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A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都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日粮对乌金猪不同生长阶段脂类分解代谢的差异。选用乌金猪为研究对象,以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确定的乌金猪适宜能量与蛋白水平的日粮和美国NRC(1998)推荐的猪营养需要量为依据,设计和配制乌金猪WJ和NRC日粮。选取体重约23kg的乌金猪36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分别于30kg、60kg和100kg体重时屠宰,通过real-time PCR比较了4个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在脂肪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各个屠宰体重,WJ日粮组HS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RC日粮组(P>0.05);在各个屠宰体重,WJ日粮组LP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RC日粮组(P<0.05);在30kg和60kg屠宰体重,WJ日粮组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RC日粮组(P<0.05),但在100kg屠宰体重水平时,WJ日粮组C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于NRC日粮组(P>0.05);在各个屠宰体重,WJ日粮组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RC日粮组,在30kg屠宰体重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提示:WJ日粮通过上调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了脂肪组织脂肪的分解,减少了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