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特异性血氧传递系统为实现其同环境之间的氧交互提供了保障.血氧系统的复杂性体现了生物在生理调节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物种对不同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理水平调节来适应环境氧浓度的变化,但基于自然选择压力下的遗传水平改变才是适应长期低氧的有效途径.高原环境是天然的低氧实验室,对高原陆生生物的研究表明血氧系统的特异性为其适应低氧环境提供了保障.然而,作为对环境氧浓度更敏感的水生生物而言,相关研究相对局限.  相似文献   

2.
低氧适应是指在高原生活的人或动物,为了适应高原环境而产生了生理形态方面的改变。而为了研究臧羊在低氧条件下的血液生理学特性,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此次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三种藏羊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其血液生理学特性。而研究结果也表明,藏羊的携氧能力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来提升,以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高寒、缺氧和牧草营养短缺是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限制因子,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牦牛对青藏高原低氧的适应,主要通过特定的生理、代谢及解剖学特征表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低氧环境下从器官到细胞器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牦牛高寒低氧适应在基因水平上的成果较多,但受分析方法和样本数量的限制,低氧适应的候选基因不尽相同,其明确的生理生化表型仍不是很确定。本文从牦牛对氧的运转和利用、高寒胁迫的适应以及应对牧草营养短缺等组织解剖学形态方面的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高原动物和人群的疾病防治及揭示高原人群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原环境中的低氧因素对于栖居在高原上的人类和动物是最极端的生存挑战之一.犬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性变化,同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在机体低氧适应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参与低氧适应调控通路的基因被发现.本文就犬在低氧适应性方面的生理变化和相关基因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前犬表现出与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大多涉及低氧诱导信号通路以及血红蛋白血氧结合的通路上.开展低氧适应性研究可以为低氧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生理和遗传基础资料,寻找低氧分子标进行高原耐低氧环境的定向品种培育,同时对高原家养动物特色基因的保存和利用及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原环境主要的生态因子为低氧分压,高原民族和动物定居高原的时间和海拔不同,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的低氧选择。血液生理特征是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一个重要表现,血液生理指标能直接反应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在机体低氧适应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原民族和动物低氧适应研究的热点集中于血液生理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领域,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参与低氧适应调控通路的基因被发现,作者就低氧适应血液生理特征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形最为复杂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端的环境气候特征——高寒、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等。历经数百万年,高原土著动物在长期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高原土著动物不仅在生理、生化、形态学及行为上获得稳定的高原低氧适应能力,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调节机制。近一个世纪以来,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形态方面,近期随着基因组数据的不断更新,利用分子技术探索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全面解析高原动物为何能够良好的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已报道的相关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全面、系统地解析高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原理,为培育耐低温、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的动物新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高原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为此,本文以青藏高原特有的低氧、低温和强紫外辐射为线索,并结合相关微生物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几十年关于高原土著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低氧是高原环境最主要的生态因子之一,世居高原的犬在低氧环境下能够很好的生存,而从平原地区转移到高原地区的警犬,由于对低氧环境不适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从而影响工作。近年来,有关高原犬低氧适应方面的研究相继出现,本文从高原犬的血液学特征、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低氧适应基因等方面对高原犬的低氧适应性进行综述,为揭示高原犬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和培育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警犬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转铁蛋白(TF)是运输铁离子的重要蛋白,其与低氧有密切联系。研究比较了藏鸡在常氧(O_2,21%)和低氧(O_2,13%)孵化环境中胚胎尿囊绒毛膜(CAM)组织TF基因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茶花鸡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氧气浓度培养条件下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中TF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阐述TF基因表达与低氧适应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鸡胚孵化期第11~16天,藏鸡CAM组织中TF基因在低氧环境下的表达高于常氧环境及茶花鸡(P0.05),且低氧明显刺激DF-1细胞中TF基因的表达(P0.05)。研究表明在低氧环境中藏鸡CAM组织TF基因表现出明显的增加,促进了血液中Fe3+的运输以及增加血氧结合能力从而使其胚胎能更好的适应低氧环境。  相似文献   

9.
动物机体在无氧条件下无法进行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藏鸡长期生活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文章从藏鸡种质特性、血液生理指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线粒体基因突变等五个方面综述了藏鸡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现状,提出藏鸡高原低氧适应性的可能分子机制,为低海拔鸡种的高原引种及选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藏猪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与低氧适应的关系,对高海拔藏猪(ZZ)和大约克夏猪(YZ),低海拔藏猪(ZB)和大约克夏猪(YH)的肾脏组织EPO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大约克夏猪处在高海拔应急状态下时,EPO的表达量高于藏猪;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大约克夏猪EPO的表达量较藏猪低,但高于低海拔大约克夏猪。说明藏猪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主要因素为EPO的稳定表达,高原大约克夏猪肾脏组织内EPO的高表达,是其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生理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1.
动物低氧适应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氧的利用和调节是高等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低氧是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而高原低氧存在于中国约220万平方千米的高原地区,涉及到高原低氧习服和低氧适应的重要进化机制。国内外在对高原民族和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研究中已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红蛋白(Hb)及能量代谢相关酶等相关基因,而随着基因芯片和深度测序等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低氧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也得到进一步的明晰。  相似文献   

12.
作为调控氧稳态的主要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维持机体氧平衡和适应低氧环境具有关键作用。常氧环境条件下,HIF-1α蛋白持续合成并被不断降解;低氧环境条件下,HIF-1α蛋白降解受阻并与HIF-1β转录因子二聚化形成HIF-1作用于其靶基因发挥低氧调节作用,维持机体在低氧条件下的生存。世代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藏鸡,形成了完整的适应低氧环境遗传机制。作者将系统介绍HIF-1α基因结构、编码产物特征及其低氧适应作用机理,并探讨藏鸡HIF-1α基因参与其低氧适应的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内陆,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总面积达到250×104 km2,地形复杂;其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紫外线辐射强,气温低,日照时间长,氧气稀薄.在如此条件下,青藏高原上生存的生物为了适应低氧的恶劣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机制.本文对青藏高原上独有的动植物对于低氧的特殊适应机制进行论述,为研究青藏高原生物低...  相似文献   

14.
牦牛生活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5500m地区,具有高海拔低氧良好适应性。牦牛的高海拔低氧适应特性一直是研究热点,对牦牛育种及高原医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从气管、肺、心脏等呼吸器官组织结构、血液氧运生理、细胞代谢、分子水平等方面分析其结构功能特征与适应性机制。本文就牦牛低氧适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发育期牦牛血清中Fe~(3+)含量和CK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被认为是高原最佳适应动物之一,其高原适应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国内见崔燕对不同年龄牦若干生理指标测定。李莉等对不同发育期牦牛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进行了测定。但从发育学和海拔高度两方面来分析牦牛低氧适应机制的文章未见有报道。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期牦牛与黄牛血清中Fe^3+含量及CK活性来探讨牦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动物因特殊的生存环境,在部分生理代谢机制上会发生适应性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环境,肠道菌群是动物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在调节宿主健康、生理、环境适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高海拔适应的角度阐述高原生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种类以及作用机制,为高海拔地区肠道微生物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具有低氧、低温和高紫外线的特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其环境适应机制与其生理机能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高原鼠兔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发现了许多与氧感受器相关的基因,如血红素蛋白、NADPH氧化还原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成分、天冬酰胺羟化酶及HIF1等。虽然低氧研究在哺乳动物的器官水平及分子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低氧信号传导机制并不是很清楚。作者综述了高原地区哺乳动物低氧感受器方面的进展,通过对高原地区哺乳动物机体对低氧适应的机制进行总结,帮助人们了解哺乳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肺组织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及部分血氧值为指标,以雄性昆明系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了低压氧舱模拟不同海拔环境对小鼠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小鼠肺泡隔厚度,肺气—血屏障算术平均厚度,动、静脉氧分压差和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这是低氧环境对小鼠肺组织造成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保证其适应低氧环境。  相似文献   

20.
氧气对于生物体不可或缺,当细胞面临低氧胁迫时通过诱导低氧基因做出应答。长期以来线粒体都被认为是氧浓度感受器,其呼吸链为低氧信号产生所必需,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可能通过呼吸链产生ROS调控PHD活性或ROS、NO共同作用蛋白酪氨酸硝化反应产生低氧信号;线粒体基因突变和细胞代谢通路改变、呼吸链效率调控也在机体低氧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线粒体如何参与生物低氧适应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生物低氧适应的关注和对线粒体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