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乳清蛋白是牛乳中的一类重要蛋白质,主要由α-乳白蛋白、乳铁蛋白、血清白蛋白、β-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乳过氧化物酶等构成,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牛乳乳清蛋白的主要组成及其营养特点,分析了影响牛乳乳清蛋白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牛乳乳清蛋白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营养变化特征以及牛乳乳清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低乳糖营养乳是利用乳糖酶水解牛乳中的乳糖,并强化维生素A、维生素D、钙及牛磺酸和低聚异麦芽糖等营养元素的牛乳。该牛乳解决了部分人有乳糖不耐症或乳糖酶缺乏的问题。该产品具有营养丰富全面,口味香甜纯正,稳定性能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乳脂肪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脂肪是牛乳的主要营养成分,也是衡量牛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牛乳营养品质低下已经成为中国奶业健康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就乳脂肪的概况及影响乳脂率的因素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牛乳中的营养物质对人类健康有着相当大的益处,乳蛋白和乳脂肪作为牛乳营养品质的物质基础,还与奶牛生产性能息息相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牛乳中基本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功能出发,重点介绍了饲粮组成的改变及添加植物提取物、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等对乳蛋白及乳脂肪合成与调控机理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调整饲粮营养组成,提高牛乳中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牛乳被广泛应用于人体营养及食品工业加工,因此从人体健康角度来说其营养品质尤为受到关注。意大利研究人员最近对高牧草/精料比饲料饲喂乳牛所产牛乳进行分析研究。考虑到该饲料中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较低及共轭亚油酸含量较高,他们研究了牛乳对大鼠模型脂质代谢、炎症、线粒体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分别将  相似文献   

6.
牛乳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物美价廉,是最接近完善的天然食品.牛乳虽然营养丰富,但和母乳相比,在蛋白质组成上存在很大差异,容易导致婴儿产生消化不良,部分婴儿会产生过敏反应.本文主要介绍了牛乳蛋白水解的方法,水解物的功能特性以及牛乳蛋白国内外水解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赖氨酸含量是衡量牛乳营养品质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牛乳经过热处理,乳蛋白中的赖氨酸与乳糖会发生美拉德反应,此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牛乳的受热历程,因此,通过检测牛乳中赖氨酸的含量可以判断牛乳经受的热处理强度.国家标准推荐的染料结合赖氨酸(DBL)法只适用于谷物中赖氨酸的测定,通过改良DBL法将之应用于牛乳,得到了一种测定牛乳中赖氨酸的新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好、操作快速简便、适用于牛乳中赖氨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水牛乳口感醇香,营养丰富,其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含量均高于奶牛乳,还含有普通牛乳不可比拟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且具有降胆固醇、抗菌消炎、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等诸多特殊功能特性,是人类不可多得的高级天然食品.本文综述了水牛乳的营养成分及功能特性等研究进展,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生鲜牛乳属高危险性食品原料,乳中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会使牛乳变味,还可能造成巴氏灭菌失败,导致成品如中细菌超标,保质期缩短,危害人体健康。一些企业或个人往往在牛乳中添加防腐剂或非法防腐添加物。有些防腐添加物是合法的添加剂,而有些则是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是国家法规严格禁止添加的(如甲醛、过氧化氢)。本文介绍在牛乳中掺的常见防腐剂(苯甲酸或苯甲酸钠、水杨酸或水杨酸钠、甲醛和过氧化氢等)的检测方法和评判标  相似文献   

10.
搅拌型草莓酱、黄瓜汁酸牛乳在保持原有凝固型酸牛乳的基础上增加了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素的含量,增添了果蔬特有的清香风味,弥补了单纯牛乳制作酸牛乳的营养缺陷和风味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牛奶中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牛奶的品质和风味。牛奶中乳蛋白主要可以分为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两种类型,其合成代谢过程均受到mTOR信号分子通路、JAK-STAT信号分子通路、GCN2-eIF2a信号分子通路的影响。牛奶中乳脂肪主要为三酰基甘油酯、磷脂等,对于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均有重要影响,其受到脂肪酸相关酶ACACA、FAS、SCD1的调控。饲料营养是影响牛奶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精粗饲料配比及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等方面。本文对牛奶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合成调控机理,及日粮组成对其的影响机制进行阐述,为改善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浊度法来鉴别原料乳、巴氏乳及UHT乳。螯合盐对不同热处理的牛乳处理后显示出不同的浊度,根据这一特性筛选出可以较好区分原料乳、巴氏乳及UHT乳的螯合盐,该检测方法的原理为螯合盐主要通过螯合了牛乳中的钙、对酪蛋白胶粒进行了分散,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螯合盐和钙的复合物,改变了酪蛋白的特性。结果显示柠檬酸盐(柠檬酸三钠、柠檬酸铵)和磷酸盐(六偏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可以很好将牛乳中的酪蛋白胶粒进行分散,分散后的胶体溶液呈现出可以定量测量的浊度,但柠檬酸三钠对原料乳、巴氏乳和UHT乳分散后浊度的区分最为明显,D600 nm值在0~0.15之间为原料乳,0.20~0.50之间为巴氏乳,0.60~1.00之间为UHT乳。浊度法可以快速的鉴别原料乳、巴氏乳和UHT乳,且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13.
特色乳是人类饮用乳的重要补充,具有营养性、功能性、稀缺性、地域性、不平衡性等特点,且特色突出,综合效益高,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介绍了我国特色乳中的水牛乳、羊乳、马乳、驴乳、驼乳、牦牛乳的营养保健功能和常见产品,以及特色乳的集中产区,并针对发展现状提出特色乳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过渡乳是初乳向常乳过渡的乳汁。目前国内对于过渡乳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根据调研,目前在犊牛灌服初乳后,为了节省人力、节约成本,牧场对于过渡乳的使用并不充分,有的完全废弃,有的违规操作进行售卖,而采用代乳粉、常乳等代替过渡乳对犊牛进行饲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过渡乳的定义、营养价值和对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为过渡乳的使用以及犊牛7日龄内饲喂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乳脂肪不仅是牛乳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乳脂肪含量也是评价牛乳质量的重要指标.乳脂肪的合成涉及到日粮营养物质通过奶牛机体转化为乳营养成分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受日粮配方、遗传背景、生理状态、瘤胃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瘤胃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合成的酶类对日粮进行降解,进而对乳脂肪合成前体物质的生成和利用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乳脂肪前...  相似文献   

16.
乳脂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脂肪,是牛乳的主要营养成分。乳脂率是衡量牛奶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奶牛的产奶量日益提高,但乳脂率却未见增长。通常情况下牛奶的乳脂率为3%~4%,产奶量与乳脂率之间呈相互制约关系,如何提高乳脂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为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介绍了乳脂组成及合成机理,并从日粮、瘤胃微生物及遗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因素。同时作者还对影响奶牛乳脂合成的重要功能基因(SREBPs、PPARs、CIDEC基因)及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乳脂合成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网络调控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基因参与,研究各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可为人工调控乳脂合成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日后泌乳生物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乳蛋白是乳中功能成分的重要来源,羊乳作为一种替代母乳的新兴乳源,已经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研究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乳蛋白品质及其稳定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乳类营养品质的高低,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乳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技术,以及羊乳蛋白质组成及其稳定性对乳蛋白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知羊乳中未知的生物活性蛋白,揭示羊乳蛋白质组的差异及其对乳热稳定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阐述了羊乳及其制品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脂肪是牛乳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透明包装的出现,光诱导乳脂肪的氧化成为导致牛乳品质劣化及酸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影响牛乳风味,而且氧化产物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文综述乳脂肪光氧化的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为抑制乳制品光氧化、保证乳制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乳中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除牛乳外,水牛乳、马乳、骆驼乳、山羊乳、驴乳、牦牛乳等特色乳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人乳是婴儿最天然的理想食品,是婴儿早期主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成分。为了更好的比较7种常见动物乳及人乳的差异性和优势性,本文总结了其在乳糖、乳脂、乳蛋白、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成分方面的差异,发现牦牛乳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氨基酸种类丰富;马乳的乳糖含量最高;而骆驼乳的乳脂肪含量则较高,水溶性维生素含量也最高;驴乳相比于其他几种常见乳,则具有低脂高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A consumer questionnaire conducted with the purpose of ascertain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goat milk and related products in Japan was carried out on 345 guarantees of Nippon Veterinary and Life Science University in December 2006. 275 effective responses (79%) representing middle class urban households were return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30% of respondents have experienced drinking goat milk and only 10% are aware of the current retail situation of goat milk and related products; (2) over 70% of goat milk drinkers raised goats by hand at some point in their past and their first experience drinking goat milk was in infancy; (3) those with experience in drinking goat milk expressed a vague evaluation and minimal understanding of drinking goat milk; (4) respondents who were inexperienced goat milk drinkers expressed a strong desire to taste and a weak desire to purchase goat milk; (5) respondents expressed low recognition regarding retailed goat milk products, but those who had already purchased goat milk products expressed a high evaluation and strong desire to purchase these products again; and (6) recognition of goat milk characteristics is low, but those with high recognition also rate goat milk highly. Goats are perceived as being 'mild and familiar.' It is necessary for those who manage goat husbandry to present goat milk and related product tasting opportunities to consumers. The key point is to make the fun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w and goat milk clear and present the advantages of goat milk at the fore of this promotion. Goat milk should not be promoted merely as a drink that is similar to cow milk, but must be positioned as a functional drink or health food in order to expand the Japanese goat milk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