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鹅细小病毒(GPV)基因遗传变异特征,采集海南某养鹅场疑似鹅细小病毒感染的病料,将其处理后接种番鸭胚成功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鉴定为鹅细小病毒,命名为HN株,并获得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16条鹅和番鸭细小病毒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株病毒基因组全长为5 106bp,由ITR、NS、VP构成,其中ITR为444bp,NS1为1 844bp,VP1为2 199bp;HN株与SHFX1201株的NS1基因和VP1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9.8%和99.7%,与番鸭细小病毒株FM的NS1基因同源性最低,为82.7%;与90-0215株VP1同源性最低,为80.1%。HN株的遗传进化树可以看出,GPV可以分成明显的2个基因亚群,HN株与鹅细小病毒匈牙利株(B)、欧洲疫苗株(VG32/1)和台湾株(82-0321V、82-0321、06-0329)均处在第I亚群,且与安徽分离株Y株以及SHFX1201株同源性最接近,番鸭源匈牙利株FM单独处于第Ⅱ亚群。本研究丰富了GPV的数据资料,为研究GPV分类地位以及遗传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GPV流行趋势和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16-1921
鹅细小病毒(GPV)主要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高死亡率。本研究对2013年采集的苏皖地区疑似GPV感染的病鹅组织,通过鹅胚病毒分离以及PCR扩增,共分离鉴定出11株GPV病毒。这11株GPV病毒的鹅胚致死时间为43159h。与NCBI中检索到的21个VP3进行的序列分析发现,这些GPV的VP3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59h。与NCBI中检索到的21个VP3进行的序列分析发现,这些GPV的VP3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进化树分析表明,新分离的GPV VP3与分离于1982年的台湾GPV毒株82-0308最接近。与其他分离株VP3比较,这11株中有3株VP3中存在N35D、V261L、Y293H共突变现象。这些苏皖地区GPV毒株的分离、鉴定以及序列特征,对进一步探究苏皖地区GPV病毒的分子演化特征以及流行病学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36-1841
从1例未免疫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与鹅细小病毒活疫苗的临床病死雏番鸭脏器中成功分离到1株番鸭细小病毒(FJM3株)。为明确其基因组特征,运用PCR方法,扩增出番鸭细小病毒FJM3株全基因组。结果表明,FJM3株基因组全长为5017nt,其基因组结构和经典番鸭细小病毒参考毒株一致。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JM3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经典MDPV参考株(FM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4.0%,与番鸭源GPV参考株(Y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6%。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M3株处于MDPV遗传进化分支;VP1基因遗传分析表明,FJM3株处于经典MDPV遗传进化分支;VP3遗传进化表明,FJM3株处于GPV遗传进化分支。对FJM3株和参考株(FM株、Y株和SYG61v)进行遗传重组分析表明,该毒株于存在2处MDPV与GPV的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导致吉林省某地区10日龄雏鹅发病的病原,从病死雏鹅的肝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根据病毒的电镜照片,动物回归试验及PCR鉴定,确定为鹅细小病毒。PCR产物测序后经BLAST比对显示,分离毒株与NCBI收录的GPV VP3基因同源性均在92%以上,与GPV/CH/HLJ02/08VP3基因的同源性最高,达99%。致病性研究表明,分离株的ELD50为10-6.5/0.2mL,毒力较强,且该毒株能被GPV标准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5.
通过克隆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分离株VP1-V3非重叠区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为鹅细小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的鉴别诊断奠定理论基础.进行鹅胚病毒增殖,收集尿囊液,提取基因组,参考发表的B株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克隆VP1-VP3基因,筛选阳性克隆,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基因片段为901 bp,VP1-VP3基因共594 bp,编码198个氨基酸;弱毒株之间亲缘关系很近,核苷酸同源性99.5%~100%,氨基酸同源性98.5%~100%;强毒株与B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96.6%,氨基酸同源性97.5%;弱毒株与强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92%~93%,氨基酸同源性96%~97.5%;弱毒株与B株亲缘关系最远,核苷酸同源性92.5%~93%,氨基酸同源性93.9%~95.5%.说明强毒株与弱毒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胶体金试验、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自半番鸭胚及孵化的雏半番鸭中分离获得了鹅细小病毒(GPV)毒株(命名为MDE株),并进行了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粒子为直径20~24nm的球形、无囊膜粒子。胶体金试验结果呈GPV阳性。该毒株基因组全长为5 106bp,与GenBank登录的15株GPV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3.2%~98.1%,其中与SH株及疫苗株SYG61v株等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半番鸭源的GPV重组病毒M15株相似性最低。基于病毒VP1和NS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毒株MDE与GPV疫苗毒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个独立的分支上,与番鸭细小病毒的亲缘关系较远。与疫苗毒株SYG61v株比较,MDE株VP1区的糖基化位点增加了703NRTS糖基化位点。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揭示了GPV可通过半番鸭胚垂直传播给雏鸭,丰富了GPV的生态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水禽细小病毒分子进化规律,试验采用PCR方法扩增5株水禽细小病毒的结构基因。结果表明:结构基因长度为2 199 bp,编码732个氨基酸。鹅细小病毒VP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1%~100%,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6.9%~99.3%,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5.1%~88.3%;鹅细小病毒VP2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2%~100%,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6.6%~99.3%,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5.5%~88.1%;鹅细小病毒VP3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0%~100%,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6.8%~99.4%,鹅细小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88.4%~91.0%。说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均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没有发生重组现象。番鸭细小病毒的2个毒株均存在8个糖基化位点,而鹅细小病毒ZJ毒株为6个糖基化位点,G3与LJY毒株分别缺失582~584 NTT和703~705 NRT。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00-1604
2015年3月以来,我国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肉鸭群出现了一种疾病,该病以鸭喙发育不良,舌头外伸为特征。根据症状,暂将该病命名为鸭短喙长舌综合征(duck beak atrophy and dwarfish syndrome,BADS)。从不同地区5个发病肉鸭群采集130余份样品,取5份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4株大肠杆菌从肝脏常规分离);获得5份鸭胚培养物。该培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5株分离株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鸭星状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鹅多瘤病毒、鹅腺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病毒等均为阴性,鹅细小病毒呈阳性。采用基于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PCR方法对74份样品(肝脏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该分离株661bp的VP3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鹅细小病毒82-0321v株和SHM319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3%;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较低,在77.6%~78.8%之间。用鸭胚分离的SDLC01株感染1日龄雏鸭能引起鸭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从BADS患鸭体内分离得到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其可能与BADS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强毒株的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试验从齐齐哈尔龙江县某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尿囊液进行PCR检测、血凝性检测、动物回归试验及VP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在96~144 h内全部死亡;VP3基因PCR扩增条带大约为1 60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毒株,与我室之前分离鉴定的鹅细小病毒HH10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17%,与标准B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说明鹅细小病毒基因保守。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番鸭细小病毒(MDPV)安徽分离株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PCR扩增获得了MDPV结构蛋白(VP)基因全长序列AH-MDPV-VP,并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2条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V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AH-MDPV-VP基因全长2 199bp,包括完整的VP1、VP2和VP3蛋白编码区。MDPV与GPV的VP基因部分序列一致,但具有明显的差异。进化分析显示,MDPV安徽分离株与基因重组型MDPV上海分离株SAAS-SHNH为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分析显示二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9%,且AH-MDPV-VP与GPV毒株SHFX1201的序列同源性也有89.5%。此外安徽分离株与其他MDPV的VP1、VP2和VP3基因同源性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与GPV则相反呈上升趋势。进一步显示MDPV安徽分离株与基因重组型MDPV上海分离株SAAS-SHNH相似,可能为MDPV和GPV基因重组型水禽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1.
Tsai HJ  Tseng CH  Chang PC  Mei K  Wang SC 《Avian diseases》2004,48(3):512-521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variations between the field strains of waterfowl parvoviruses and their attenuated derivatives, we analyzed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viral protein 1 (VP1) genes of nine field strains and two vaccine strains of waterfowl parvoviruses. Sequence comparison of the VP1 proteins showed that these virus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goose parvovirus (GPV) related and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MDPV) related groups. The amino acid difference between GPV- and MDPV-related groups ranged from 13.1% to 15.8%, and the most variable region resided in the N terminus of VP2. The vaccine strains of GPV and MDPV exhibited only 1.2% and 0.3% difference in amino acid when compared with their parental field strains, and most of these differences resided in residues 497-575 of VP1, suggesting that these residues might be important for the attenuation of GPV and MDPV. When the GPV strains isolated in 1982 (the strain 82-0308) and in 2001 (the strain 01-1001) were compared, only 0.3% difference in amino acid was found, while MDPV strains isolated in 1990 (the strain 90-0219) and 1997 (the strain 97-0104) showed only 0.4% difference in amino aci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genome of waterfowl parvovirus had remained highly stable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安徽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遗传变异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GPV基因AH,并与天鹅、番鸭、雁鹅等宿主的GPV相应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序列分析可见,AH基因包括完整的NS和VP基因,长度分别为1 884和2 199 bp,分别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和3个结构蛋白。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安徽分离株AH基因与重庆分离株毒株RC16及安徽分离的强毒株Y、E、Yan-2等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安徽分离的鸭源细小病毒株DS15和匈牙利分离株Virulent B,尤其是与疫苗株SYG61v遗传距离较远。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H-NS基因与毒株RC16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6%;与疫苗株SYG61v同源性最低,为94.3%;AH-VP基因与毒株RC16的核苷酸序列一致,而与毒株DS15同源性仅为95.2%。安徽GPV AH基因序列与强毒株的基因位点一致,在VP3基因的第797、1 141、1 144、1 169和1 185 bp处分别为G、A、G、C、T,结合该毒株引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符合高致病力毒株特点。本试验结果表明,GPV同源性普遍较高,宿主范围较广泛,对不同品种水禽均有较强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13.
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生化及基因组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番鸭细小病毒莆田株(MPV-P)和鹅细小病毒莆田株(GPV-P)分别感染的番鸭胚尿囊液经氯仿处理、PEG沉淀和Sepharose4B柱纯化。纯化样品在电镜下观察,均见到实心和空心2种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圆形,立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20-24nm。经SDS-PAGE分析,MPV和GPV均呈现3条结构蛋白带。MPV结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VP1 89000、VP2 78000和VP3 61000,其中VP3为主要结构蛋白。GPV要相对分子质量与MPV有微小差别。MPV和GPV核酸均为单链DNA,长度约为51000bp。分别以MPV核酸和GPV核酸为模板,加到无引物的DNA聚合酶Ⅰ大片段合成体系中,合成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可见长度约为5600bp的双链DNA带,证明MPV和GPV核酸的3'末端具有发夹结构。对这2种病毒核酸及经Klenow合成的双链核酸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两者的酶切结果明显不同,表明MPV和GPV核酸在一级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证明,MPV和GPV不但在致病性上有显著养异,而且在核酸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番鸭细小病毒(MDPV)FM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MDPV FS株的VP2-VP3蛋白基因片段。将扩增后的VP2-VP3结构蛋白基因克隆到T载体上,MDPV FS株基因大小为1764bp,编码528个氨基酸,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分离的MDPV FS株基因序列与国外发表序列的同源性为98.6%,与已发表的YZ株同源性为99.5%,可见番鸭细小病毒结构蛋白基因较保守。  相似文献   

15.
番鸭呼肠孤病毒非结构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参考GenBank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非结构基因(NS)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对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对克隆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番鸭呼肠孤病毒NS基因由1 291 bp核苷酸组成,与禽呼肠孤病毒NS基因相比,在非编码区第1155位少一个碱基,本文第一次证实1291bp是番鸭呼肠孤病毒NS基因特有的长度;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基因的5'末端和3'末端分别为5‘GCTTTT和TCATC-3',是禽类呼肠孤病毒基因末端特有的碱基序列,S14和C4株NS基因的的有效阅读框(24~1127bp)编码3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约为40kDa;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蛋白等电点分别是7.3和7.0,GC含量分别为54.26%和53.71%,番鸭呼肠孤病毒S14和C4株NS基因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3%,仅有4个氨基酸差异,S14和C4与法国番鸭呼肠孤病毒89026株NS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8%和87.9%,与鸡关节炎病毒S1133 NS基因同源性分别为79.0%和79.3%;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两株番鸭呼肠孤病毒非结构基因(NS)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亲缘关系比禽呼肠孤病毒近的多,建议番鸭呼肠孤病毒应归属为正呼肠孤病毒属第二个亚群中不同于禽和内尔森贝海湾呼肠病毒独立基因群.  相似文献   

16.
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针对GPV非结构蛋白(NS)和MDPV NS2-VP1基因片段的2对引物GPV U/L和MDPV U/L,将GPV和MDPV提取核酸混合后作为模板,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同时检测这2种病毒的双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引物GPV U/L仅特异性扩增出GPV-GZ1和GPV-GZ2株730bp核酸片段,引物MDPVU/L仅特异性扩增出MDPV的624bp核酸片段,双重PCR扩增出长度分别为730bp和624bp的2条特异性片段,而扩增鸭瘟病毒(DPV)和鹅副黏病毒(GPMV)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双重PCR能同时检测到14.4pg的GPV核酸和28.8pg的MDPV核酸。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PCR可用于GPV和MDPV的鉴别诊断和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7.
将抗番鸭GPV单抗腹水采用透析法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制备成抗GPV荧光抗体,研制检测GPV抗原的直接免疫荧光诊断方法。结果显示GPV荧光抗体仅与GPV阳性的组织切片或细胞呈现特异性荧光,与番鸭细小病毒(MP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鸭副粘病毒(DPM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和正常番鸭组织切片不反应;与间接荧光方法的符合率为92.9%。表明GPV荧光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番鸭小鹅瘟病。  相似文献   

18.
为研制貉细小病毒性肠炎疫苗,筛选出针对貉细小病毒性肠炎免疫原性好、安全高效的疫苗备选株,应用CRFK细胞从辽宁省发病貉的粪便中分离病毒,并通过形态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回归及免疫接种等方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出1株貉细小病毒,命名为LN10-1株。其VP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猕猴源猫泛白细胞综合征病毒株(BJ-22/2008/CHN株)相似性高达99.7%。VP2蛋白上决定宿主范围的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VP2基因种系发生分析显示,LN10-1株位于猫泛白细胞综合征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LV)、蓝狐细小病毒(Blue fox parvovirus,BFPV)、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组成的食肉类动物细小病毒聚类分支与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组成的聚类分支。由LN10-1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结果显示,接种28d细小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可达到1∶256以上。推测LN10-1株可能正处于FPLV与CPV进化的中间状态,或是CPV适应新宿主(貉)而形成的一种新病毒,可以作为针对貉细小病毒性肠炎灭活疫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