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体外法评价饲用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通过模拟家禽胃肠道环境,研究了酸及内源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不同来源的饲用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体外酶解法研究了不同酶制剂对小麦的酶解情况。结果表明,经过酸及蛋白酶处理后,不同的酶样品酶活性变化较大,损失最少的为60.8%,最大的达93.1%;小麦经过木聚糖酶作用后,消化液中还原糖和戊聚糖含量明显增加,消化液的相对粘度有所降低。试验结果说明体外试验可以有效评价酶的作用效果。试验通过模拟家禽胃肠道环境,研究了酸及内源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不同来源的饲用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体外酶解法研究了不同酶制剂对小麦的酶解情况。结果表明,经过酸及蛋白酶处理后,不同的酶样品酶活性变化较大,损失最少的为60.8%,最大的达93.1%;小麦经过木聚糖酶作用后,消化液中还原糖和戊聚糖含量明显增加,消化液的相对粘度有所降低。试验结果说明体外试验可以有效评价酶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反刍动物的消化与营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与单胃哺乳动物截然不同 ,要比单胃哺乳动物复杂得多。单胃哺乳动物对三大营养要素——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消化都是通过消化液把它们分解为较简单的形式后吸收 ,再利用这些物质维持自身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或合成自身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各种物质。在单胃动物 ,糖类通常被消化液分解为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和双糖 (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 ,这些糖类被吸收后在体内氧化产生供应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或合成为脂肪贮备 ;脂肪是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将高级脂类分解为甘油三脂或其它低级脂类被吸收 ,作为…  相似文献   

3.
关于脾胃学说中脾的功能,众说纷纭.李聪甫等指出"中医对脾脏的生理功能认为是助胃消化的".而帮助消化的主要应为胰腺[1]."在诸多的消化液中,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相似文献   

4.
(一)精细加工 机械加工能减少饲料浪费,改善适口性.粗饲料切短后,便于拌料和咀嚼.精饲料磨碎后,有利于消化液的充分混合.具体细度要求:猪应在1毫米以下,牛羊可在1~2毫米,马和小家畜可在2~4毫米.喂猪用的甘薯叶经浸泡,有利于溶去杂质.发霉的瓜干经浸泡后,能很快溶去有毒物质.瓜干或甘薯面经蒸煮后,可进一步提高适口性,又能使粗纤维膨胀,有利于消化液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驯鹿瘤胃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试验将驯鹿瘤胃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得到上皮层,用0.25%Trypsin-0.02%EDTA消化液37℃连续振荡消化上皮组织3~4 h,每30 min更换新的消化液,从消化第4次起过滤消化液,离心收集细胞,采用含有15%FBS的M199培养液培养和传代,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进行形态学鉴定以及采取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内的角蛋白CK19进行化学鉴定。结果表明:用上述试验方法可以获得能够用于培养的细胞,并能将这些细胞成功地进行了原代和传一代的体外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上皮细胞。说明试验基本建立了驯鹿瘤胃上皮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一种快速而简单的纯化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含0.25%胰酶和5%胆盐的消化液,消化被感染的鸡胚或盲肠而释放出裂殖子。利用这一消化程序子孢子液过滤后每胚或每条盲肠可获得1.4×10~7和8.33×10~7的裂殖子。与老方法相比。此法比从鸡胚收获到裂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已报道的蓝藻有2000多种,我国已记载的约有800多种。蓝藻能否被滤食性鱼类利用,过去人们一直持否定态度。《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将蓝藻列入不消化藻类。倪达书(1954)从白鲢肠内食物和粪便培养观察得出,白鲢不能消化利用蓝藻。一般认为:金藻、甲藻和部分黄藻之所以易被消化是由于这些藻类细胞不具细胞壁,或细胞壁上具鞭毛、孔沟等构造,使之能直接被消化液作用或使消化液能通过这些“突破口”进入藻体内。蓝藻细胞外被覆一层厚厚的纤维质细胞壁,许多种类细胞外还被覆一层果胶质的衣鞘,由于鲤科鱼类缺乏消化植物纤维、几丁质、果胶质及胶质的消化酶,使得大部分蓝藻不能被消化。  相似文献   

8.
猪仿生消化中消化酶活性随消化时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讨猪仿生消化过程中胃、小肠阶段消化酶的衰减以及补加消化酶后活性变化的规律,为仿生消化法评定猪饲料养分消化率提供参考。本研究中,试验一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评价以玉米、大豆粕、小麦麸、玉米-大豆粕型饲粮为底物,在仿生消化中一次性注入模拟胃液和小肠液后,消化酶活性随消化时间的变化规律。胃阶段消化时间设0、1、 2、 3、4 h,测定消化液中胃蛋白酶的比活性及总活性。小肠消化时间设0、2、4、6、8、12、16 h,分析消化液中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试验二根据试验一结果,在小肠消化4 h补加消化酶,评价补加酶后小肠消化4、6、8 h消化液中消化酶活性。每个时间点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结果表明:1)当模拟胃液与玉米、大豆粕、小麦麸或玉米-大豆粕型饲粮混合后,消化液中胃蛋白酶的比活性迅速降低(为模拟胃液活性的28.8%~59.1%),但在模拟消化1~4 h时,胃蛋白酶的比活性和总活性呈二次曲线增加(P0.05),最终可达到模拟胃液比活性的78.0%~96.1%和总活性的87.2%~102.7%;在小肠消化阶段,模拟消化液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P0.05),其中淀粉酶和糜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因消化底物不同而呈二次或其它非线性变化(P0.05),而胰蛋白酶的活性均呈二次曲线下降(P0.05)。胰蛋白酶的活性下降速度最快。2)补加消化酶后消化液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均可恢复到初始值,但仍随消化时间而衰减(P0.05),其中胰蛋白酶活性依然快速下降。综上所述,在仿生消化过程中,胃消化阶段无需补充胃蛋白酶;小肠消化阶段需要补充消化酶。  相似文献   

9.
柞蚕消化液对脓病病毒灭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消化液是柞蚕对脓病病毒感染的主要防御物质。游离病毒在消化液中10分针灭活;多角体病毒在消化液中120分钟灭活。消化液的灭活力随龄期的增进而逐渐提高。在5龄期中,起蚕消化液灭活力低,第3天灭活力有一次下降,除此之外无大变化。蚕儿经0—5℃低温处理48小时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有明显的降低。低温处理后的蚕儿移到常温中24小时后,消化液的灭活力可以恢复。起蚕经40℃以上高温处理4小时,消化液的灭活力也有明显降低;但盛食期影响较小。蚕大量喝水也能降低消化液对病毒的灭活力。消化液中对病毒的灭活物质,主要不是碱性的作用,离体的消化液经60℃以上的温度处理1小时,这种物质即失去灭活力。消化液在室温中放置1天会明显地降低活性。低温(-35℃)能保存较长时间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犊牛TMR膨化饲料对犊牛复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合理有效的营养策略基础上,利用饲料膨化工艺和后喷涂技术,生产适合犊牛消化生理特点的营养全面的TMR膨化饲料;该饲料结构紧密、表面粗糙,可以刺激犊牛唾液、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道的蠕动,提高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经饲养(屠宰)试验,TMR膨化饲料可以有效促进犊牛复胃特别是瘤胃的生长发育,达到培育犊牛尽快消化粗饲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家蚕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含量和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兴萌  金伟 《蚕业科学》1990,16(1):33-38
分析了家蚕幼虫五龄不同时间,消化液中抗链球菌蛋白(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强弱,不同蚕品种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五龄起蚕过度饥饿对ASP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并调查了不同家蚕品种五龄不同时期添食Strcptococcus属细菌的致病情况.研究的结果证明:ASP的含量和抑菌活性与家蚕幼虫的强健性有关,ASP可能是家蚕幼虫防御细菌性胃肠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另外,还发现了食桑期的蚕ASP由三种蛋白质组成,而起蚕比食桑期的蚕要少一种蛋白质组份.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家蚕夏芳、长灰A和大造各品种血液、消化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及家蚕秋白、夏芳、长灰A和大造各品种天冬酰胺酶性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血液、消化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天冬酰胺酶活性变化随发育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血液中,4龄第3d、5龄第3d这两种酶均出现峰值,4龄眠前活性较低,消化液中,5龄第3d这两种酶活性均较高,不同品种这两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各品种血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天冬酰胺酶性均明显高于相应品种消化液中这两种酶活性;各品种之间血液、消化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用电击法取 5龄第 4天的家蚕肠液 ,加入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sisVirus)和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 (Hybrid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opolyhedrosisVirus)的多角体或游离病毒粒子 ,分别作用 70min和 4 0min后 ,感染家蚕细胞Bm 5和秋粘虫细胞Sf 2 1,发现病毒粒子已经被家蚕肠液灭活。进一步用BmNPV多角体喂饲 2龄蚕后 ,收集 2 4h内的蚕粪 ,用培养基浸泡后 ,抽提液中亦不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说明家蚕肠液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因而 ,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病预防上 ,提高蚕的健康水平、注意起蚕处理和饲养密度、及早发现和隔离病蚕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家蚕幼虫消化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家蚕幼虫消化液的蛋白质组成情况,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家蚕幼虫消化液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随后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 I-TOF MS)对其中的8个高丰度蛋白进行了鉴定,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幼虫消化液中的蛋白质种类较少,分子量小,分布集中;在8个鉴定的蛋白点中,1个是30kP蛋白酶A原,5个是类胰蛋白酶,其它2个是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相似文献   

15.
家蚕对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抵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生物测定和地高辛(DIG)标记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初步分析了家蚕对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Bombyxmori densovirus,BmDNV-z)的抵抗性机制。试验表明:供试家蚕品种的消化液、血液中均不存在对BmDNV-z侵染性有影响的蛋白因子;抵抗性家蚕品种的中肠组织蛋白中不存在BmDNV-z的病毒受体蛋白,而感受性家蚕品种的中肠组织蛋白中可能存在对BmDNV-z侵染性有影响的蛋白因子,即感受性家蚕品种的中肠组织中可能存在BmDNV-z的病毒受体蛋白因子,且BmDNV-z与感受性家蚕品种中肠组织蛋白的结合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小蚕期止桑、饷食时间与大蚕期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关系,发现一至三眠迟饷食12小时,一至二眠或一至三眠早止桑60%,迟饷食24小时处理区的四至五龄食下量和消化量减少,五龄指数生长期缩短,体重减轻,处理结束龄和五龄中肠组织碱性磷酸酶、五龄肠液蛋白酶、五龄后部丝腺谷丙转氨酶活力降低、而一至三眠早止桑60%,一至二眠迟饷食12小时,对上述性状无明显作用,消化率和食物转化率不受止桑、偏食时间的影响。认为起蚕期长时间饥饿会损伤中肠机能,使蚕陷于营养不良,生长机能减弱,丝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表现出经济性状和抗病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何家禄 《蚕业科学》1991,17(2):95-100
家蚕血液酯酶电泳图谱中A区酯酶缺失型东34,是共显性等位血液酯酶A区酶带不表达基因BesAo的纯合子,基因符号Bes Ao/Ao。东34是其亲本交配后代的分离,选择,固定后的产物。东34缺失的A区酶带属胆碱酯酶类。  相似文献   

18.
家蚕消化液蛋白质分解酶活性及同功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Casein-Folin和SDS-PAGE方法对49个家蚕品种的幼虫消化液蛋白质分解酶活性和同功酶进行了研究,结果:(1)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在中国系统、日本系统、殴洲系统之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则差异显著。(2)蛋白质分解酶的同功酶酶谱在系统间有差异,各品种具有不同特征的酶谱。(3)F_1的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量为两亲本的平均值,且杂种F_1的酶带其两亲本的酶带均具有。(4)品种间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与同功酶酶谱表现有一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20.
龚竞  朱勇 《蚕学通讯》2004,24(3):1-4
针对生产上出现"逆出蚕"这一情况,通过催青实验调查发生逆出蚕的原因及其孵化方式.实验采用碧波×洞庭、春蕾×镇珠2个蚕品种,分别在常温、高温与RH 70%、 RH 80%、 RH 90%组合的6个条件下,进行两段式催青至孵化.通过对孵化率、逆出蚕率的调查,发现影响同一品种逆出蚕的主要原因是湿度,实验还观察到了逆出蚕的孵化方式.这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逆出蚕和减少逆出蚕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