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陕西关中地区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及其优势血清型和携带的毒素基因。通过对3个奶牛场采集的86份牛奶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应用多重PCR鉴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进行cpb2、cpe毒素基因检测,并对场3的乳样按照GB 4789.13-2012规定的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带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个体乳样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率为11.3%(7/62),且全部为A型菌,57.1%(4/7)的分离菌株携带atyp.cpb2基因,但所有分离菌株均未检测到cons.cpb2和cpe基因。而混合乳样(24份)中未分离出目的菌。场3的28份乳样中3份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乳的带菌量为1 CFU/mL~15.3 CFU/mL。初步了解了陕西关中地区生鲜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血清型及其携带的毒素基因,为关中地区牛奶中该菌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鸡、鸭、猪、牛等食源动物中均普遍流行。生肉及其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而引起人的食源性腹泻,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出现了多种耐药性,因此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从该病流行、毒素、耐药基因、屠宰零售及食品污染风险等各环节进行梳理,分析该病引起的公共卫生危害,并提出了相关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羊屠宰场各屠宰环节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携带情况,评估是否存在污染风险,选取不同规模屠宰场,用棉拭子法分别采集不同屠宰环节样品349份,36 h内进行试验;应用PCR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对鉴定为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株进行16S r DNA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从刚宰杀的羊胴体表面和环境中共分离到致泻性大肠杆菌12株,其中11株携带毒力基因elt,1株携带毒力基因eae和elt;大中型屠宰场(1.21%)的致泻性大肠杆菌阳性率低于小型屠宰场(5.43%),不同规模屠宰场的预冷间均未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从屠宰环境中分离出1株携带inv A基因的沙门氏菌,阳性率为0.29%;经高压冲洗和排酸预冷等屠宰工艺后,在羊胴体表面均未发现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新疆某肉牛屠宰场肉牛的屠宰加工、排酸及分割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控制屠宰加工企业微生物污染,并提高牛肉及其产品的卫生质量,试验采用GB/T 4789.2—2008及GB/T 4789.3—2008的方法,分别选取屠宰过程中牛胴体排酸前后各部位的分割牛肉、操作工人的手、刀具、操作台、传送带、围裙、包装袋等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两项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同时调查各车间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屠宰场在牛的屠宰及分割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合理的胴体排酸条件既可以提高肉品质又可有效降低微生物污染程度,牛胴体排酸前后大肠菌群数分别为(1.57±0.18)log MPN/cm2、(0.87±0.10)log MPN/cm2,且差异显著(P0.05)。对于倒吊排酸胴体而言,下部位分割肉微生物污染高于上部位分割肉。屠宰场在屠宰及分割生产线上胴体表面和分割肉微生物污染仍然比较普遍,除去肉牛自身的污染外,刀具、工人的手、操作台和传送带及车间环境是胴体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因此,高档牛肉及制品的生产更加需要严格的卫生管理、规范的生产操作和规范化的操作环境。  相似文献   

5.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分析鸡肉中沙门菌的消长变化规律,明确关键风险防控点,采用2015年部分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监测和调研数据,构建以烫煺后为评估过程起点,包括净膛、清洗预冷和分割传送的模块化过程风险评估模型,以不同分布描述各变量,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结果显示,通过构建的模型模拟屠宰加工后终端鸡肉产品中的沙门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0~9MPN之间,而依据实际监测数据换算为5.3 MPN,说明模型可信。根据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分析了肉鸡携带的沙门菌消长变化,发现预冷后沙门菌污染总量明显下降,但分割传送后污染总量又有所回升。通过拟合的相关系数分析,明确了传送带上的沙门菌是影响终端鸡肉沙门菌污染的最关键风险点。本研究构建的肉鸡屠宰加工全过程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卫生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疆某屠宰场牛屠宰及分割中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某规范化屠宰场的屠宰及分割过程中牛胴体表面微生物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屠宰加工企业控制牛肉的微生物污染,提高卫生质量提供参考。对屠宰过程中牛胴体冲洗前后、分割加工各个部位的牛肉、操作工人的手、刀具、操作台、传送带进行采样。按照GB/T4789.2—2008和GB/T4789.3—2008分别进行了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两项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同时调查了各个车间不同位置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以NY 5044—2008《无公害食品牛肉》作为参考。结果表明,规范化屠宰场在牛的屠宰及分割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牛胴体冲洗前后表面菌落总数分别为3.10 log cfu/cm2和2.49 log cfu/cm2(P0.05),分割肉在剔骨处和一次包装处的菌落总数分别为3.92 log cfu/cm2和4.87 log cfu/cm2(P0.05)。规范化屠宰场在屠宰及分割生产线上胴体表面和分割肉微生物污染比较普遍,除去肉牛自身的污染外,刀具、工人的手、操作台和传送带及车间环境是胴体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因此,要生产质量优良的牛肉制品,需要有严格的卫生管理、规范的生产操作和规范化的操作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屠宰环节猪群猪链球菌2型感染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估屠宰环节猪链球菌2型传播风险,在广东省东莞市所有的10个生猪屠宰场采集570份猪扁桃体、1 200份环境拭子样品,以及120份猪胴体和120份猪内脏表面拭子样品,采用荧光PCR方法进行猪链球菌2型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猪扁桃体样品的猪链球菌2型阳性率为0.88%;屠宰环境拭子样品的阳性率为3.17%,其中待宰区为3.50%,屠宰区为8.50%,分割区为4.00%,屠宰工具为3.00%;在车间出入口的猪胴体和猪内脏表面拭子样品中检出猪链球菌2型阳性,其中猪胴体阳性率为0.83%,猪内脏阳性率为4.17%。结果表明,东莞市屠宰场猪群中存在猪链球菌2型感染,猪群携带的病原对屠宰加工环境以及屠宰加工产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屠宰场存在传播猪链球菌2型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屠宰场环境及屠宰用具的清洗消毒以及相关职业人群的自身防护教育。  相似文献   

8.
对贵阳市部分市场销售的鲜猪肉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被检肉样中分离获得3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6.25%(3/48),表明贵阳市部分市场销售的鲜猪肉存在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羊肉产品的布鲁氏菌污染情况和风险传递过程。[方法]对养殖和屠宰环节的羊及羊肉产品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屠宰环节布鲁氏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羊内脏(3.14%)、羊肉(2.96%)和环境(1.11%);大中型屠宰场布鲁氏菌检出率(6.23%)高于小型屠宰场(0.48%);控制性结果表明在不发生二次污染的情况下,仅可从内脏中检出布鲁氏菌;子宫(77.78%)和脾脏(46.67%)存在布鲁氏菌的风险较大,不表现临床症状的羊子宫也有带菌风险;屠宰环节布鲁氏菌感染抗体阳性率为1.13%,羊肉产品和环境中均存在布鲁氏菌污染;屠宰环节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的认识不到位,本次调查发现2名从业人员被感染。[结论]存在养殖环节的布鲁氏菌病感染羊进入屠宰生产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许多牛场暴发产气荚膜梭菌病,同时产气荚膜梭菌病疫苗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试验以牛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987株为基础,通过灌胃或皮下注射方式接种小鼠,记录其发病和死亡情况,并剖检观察小鼠内脏各器官病变及组织学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表明,灌胃和皮下注射接种方式,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35×109 CFU和8.0×106 CFU.感染小鼠腹部明显膨大,剖检内脏器官均出现明显病变,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内脏器官大多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变化.皮下注射方式在接种细菌数量、试验平行性、小鼠死亡率上均优于灌胃接种方式,因此皮下注射接种方式更适合作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小鼠感染模型的接种途径.本试验为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的评价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