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红鲤4群体间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方法,证实兴国红鲤(Cyprinuscarpio.var.singguonensis)、玻璃红鲤(C.carpio.var.wana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var.wananensis)及瓯江彩鲤(C.carpio.var.color)的红细胞表面都存在C3b补体受体,均可形成花环;红鲤的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存在着种群间差异,上述2种花环试验的花环率大小的顺序均是: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玻璃红鲤,差异都极显著(P<0.01);4群体红鲤的红细胞均具有吞噬作用。结果证实,鱼类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机体防御病原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3种主养鲆鲽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测试方法对大菱鲆、牙鲆及半滑舌鳎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大菱鲆、半滑舌鳎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牙鲆(P0.05),而大菱鲆与半滑舌鳎无显著差异(P0.05);3种鱼的脂肪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中的氨基酸总量依次为37.73、33.32、32.91mg/100mg;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依次为43.50%、43.25%、43.00%;对于高不饱和脂肪酸C20∶4、C22∶5、C22∶6,大菱鲆显著高于牙鲆和半滑舌鳎(P0.05),而C20∶5,牙鲆显著高于大菱鲆和半滑舌鳎(P0.05);在质构分析方面,大菱鲆的硬度显著高于牙鲆和半滑舌鳎(P0.05);大菱鲆和牙鲆肌肉的弹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半滑舌鳎(P0.05);对可溶性胶原蛋白,大菱鲆显著高于牙鲆、半滑舌鳎(P0.05),牙鲆与半滑舌鳎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大菱鲆显著高于牙鲆、半滑舌鳎(P0.05),半滑舌鳎显著高于牙鲆(P0.05)。研究证明,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都属于优质鲆鲽类,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必需脂肪酸、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尤其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胶原蛋白的含量丰富,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特殊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3.
褐牙鲆亲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维生素A、C、E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后代较野生亲鱼后代质量下降这一问题,本实验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包括营养强化处理)褐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了养殖褐牙鲆维生素营养强化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野生与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无显著差异,野生亲鱼卵中维生索A含最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野生亲鱼肝脏和卵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肌肉中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维生素E含量在野生和养殖亲鱼各组织内均有显著差异(P<0.05),仅肝脏中养殖亲鱼显著低于野生亲鱼(P<0.05),其余组织均为养殖亲鱼较高.在本实验中,营养强化显著增加了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维生素A、维生素C及卵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含量,但对卵中维生素A和C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肌肉中维生素E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维生素A、C、E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养殖褐牙鲆亲鱼后代质量下降有关,本实验所采用的营养强化方法仅增加了养殖亲鱼卵中维生素E的含量,而对卵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无显著影响,更为有效的强化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苏州、南通五花狮头金鱼为亲本,建立了苏州自交子代、南通自交子代和苏州♀×南通♂杂交F1代.预实验得到五花狮头NH4Cl96h的LD50为357.42mg/L分别在正常养殖条件和100mg/L氨氮胁迫下,比较自交子代和杂交F1代的T淋巴细胞E花环率、白细胞吞噬率和溶菌酶活性.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正常养殖情况下还是在100 mg/L氨氮胁迫下,杂交F1代的T淋巴细胞E花环率、白细胞吞噬率和溶菌酶活性均高于2个自交子代,差异显著(P<0.05),2个自交子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五花狮头的远缘群体杂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及抗逆性.  相似文献   

5.
在超净台内剖取、研磨褐牙鲆头肾,用Ortuńo的方法分离头肾巨噬细胞;无菌抗凝尾静脉抽血分离外周血白细胞。用含有0、0.1、0.5、1.0、1.5mg/mL和2.0mg/mL大豆异黄酮的细胞培养液分别体外培养这些细胞,24h后分别测定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力、增殖活力及吞噬活力等免疫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下,大豆异黄酮显著影响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免疫力(P0.05),且随着培养液中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的增加,上述细胞免疫力先增后降。当培养液中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为0.5mg/mL时,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力、增殖活力以及吞噬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当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达到2mg/mL时,显著抑制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免疫力(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体外细胞培养中添加0.5mg/mL大豆异黄酮促进了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免疫力;2mg/mL大豆异黄酮则明显抑制细胞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褐牙鲆经过连续多代缺乏选择的人工繁育和养殖,造成养殖群体种质发生退化,生长速度和抗逆性下降,极大制约了牙鲆养殖业发展.以选育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饵料转化率高的牙鲆类养殖新品种为目的,作者对褐牙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的杂交育种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F1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杂交F1含水率显著低于双亲(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双亲(P<0.05),粗脂肪含量介于二者之间;杂交F1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总量都显著高于褐牙鲆与犬齿牙鲆(P<0.05);脂肪酸含量方面,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3种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F1,三者饱和脂肪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3种鱼肌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杂交F1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90.30)明显高于褐牙鲆(77.75)与犬齿牙鲆(79.34),在蛋白质品质上表现出一定杂种优势.上述结果表明,杂交F1的肌肉具有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脂肪酸含量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养殖对象,设计了2种新型的鲆鲽类网箱,即新型塑胶环保型单、双层网箱。通过褐牙鲆和大菱鲆网箱养殖实验来验证2种新型的网箱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褐牙鲆传统木箱养殖组的商品鱼成活率为92.73%,单位面积产量为16.42 kg/m~2;塑胶单层网箱养殖组的成活率为96.37%,单位面积产量为17.42 kg/m~2。2个组的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增产6.10%。小规格大菱鲆传统网箱商品鱼成活率为92.50%,单位面积产量为8.09 kg/m~2;塑胶单层网箱组的商品鱼成活率为92.50%,单位面积产量为8.02 kg/m~2;塑胶双层网箱组的商品鱼成活率为92.00%,单位面积产量为10.53 kg/m~2,与传统网箱、单层塑胶网箱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同比增产分别为30.00%、31.00%。大规格大菱鲆单、双层塑胶环保型网箱养殖的成活率达到95.0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均为14.52–16.32 kg/m~2;大规格大菱鲆双层网箱实验组平均尾重与单层网箱示范组差异显著(P0.05),单位养殖面积产量同比单层网箱示范组增产11.00%。研究表明,新型塑胶环保网箱养殖褐牙鲆效果良好。新型网箱相对于传统木制网箱除了具有节能环保、节约资源、操作便利的特点外,双层网箱养殖可提高有效利用面积,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8.
皂角苷对大菱鲆非特异免疫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雯  王秀华  王玉娟  王锐  李晨  黄倢 《水产学报》2014,38(7):999-1008
为评价皂角苷增强鱼类非特异免疫效果,分别用浓度为0、15和35 mg/L的皂角苷浸泡大菱鲆,分析了浸泡后6、12、24、48和72 h时大菱鲆白细胞的吞噬活力、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血清与黏液中溶菌酶活性、抑菌活性与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血清总蛋白浓度。结果显示,皂角苷低浓度组(15 mg/L)与高浓度组(35 mg/L)大菱鲆白细胞吞噬活力分别在浸泡后12与24 h出现显著的增高(P0.05)。实验组大菱鲆血清中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除低浓度组在12与24 h较对照组低外,其他检测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低浓度组浸泡后6 h时,黏液中未能检测出。不同时间点各组大菱鲆黏液抑菌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两实验组黏液抑菌活力在浸泡后6与12 h时较对照组提高,两个实验组间无差异(P0.05)。血清中AKP活力高峰值出现在浸泡后6与12 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间存在差异(P0.05),而黏液中AKP高峰值出现在12 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间无差异。浸泡皂角苷后6 h高浓度组血清中蛋白浓度达到最高值,除12 h时各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24~72 h高浓度组中血清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浓度及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皂角苷具有提高鱼类非特异免疫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在日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15±3℃)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耗氧率、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3℃的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变温对刺参耗氧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变温过程中刺参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前24 h内变温组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恒温处理组(P<0.05),在48 h后其日耗氧率均值与恒温组相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其大小排列顺序为24 h(0.022 5mgO2·g-1·h-1)>48 h(0.021 5 mgO2·g-1·h-1)>72 h(0.018 7 mgO2·g-1·h-1)>恒温组(0.018 1 mgO2·g-1·h-1)。变温处理下刺参的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24 h~72 h日平均排氨率与恒温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中测得的刺参O∶N值在27.01~33.63,且变温对刺参的O∶N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主要原因是变温处理对刺参的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分析发现,变温可以使刺参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比率增大,从而影响了刺参O∶N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方法结合Pentra 12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重要血液生理指标,以期探讨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血液指标特点。结果显示:350 g组大菱鲆粒细胞绝对值、中间细胞百分比、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70 g组(P<0.05);70 g组大菱鲆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350 g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与鱼体规格正相关且350 g组与20 g组间红细胞压积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三种不同规格大菱鲆间血栓细胞系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因大菱鲆红细胞系及白细胞系部分血液指标在不同规格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难以得出正常参考范围;血栓细胞系受鱼体规格影响较小,可作为大菱鲆血液常规指标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将驯养于海水盐度为19的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放入盐度为5的海水中胁迫0周(对照)、1周、2周、3周和4周后,立即将海水盐度调节至19,养殖到第10周,观察幼鱼的生长情况。研究发现,低盐度海水养殖的褐牙鲆幼鱼体质量仅在低盐胁迫的第1周内显著小于对照组,不同处理的日生长系数在第3周与第5周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阶段内不同处理的体质量和日生长系数未见显著差异。胁迫阶段褐牙鲆幼鱼摄食率整体上略低于对照处理,但恢复阶段摄食率未出现大于对照处理的一致趋势。整个试验期间经低盐度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略大于对照处理。试验结果显示,低盐度5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没有产生长期影响,也不能通过较长时间的低盐度养殖引起褐牙鲆幼鱼的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12.
鱼类在水中游泳时,需要克服水的阻力从而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鱼类依鱼种、大小以及形态特征的差异,在同样的水流条件或游泳速度下,其水中阻力也不相同.本研究通过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在垂直循环水槽中进行游泳阻力测试实验,分别用3种特征面积(横截面积、湿表面积和鱼体体积的2/3次方),获得褐牙鲆3种不同的阻力系数.经比较分析发现,在雷诺数Re为2.7×104~1.91×105时,采用湿表面积作为褐牙鲆的特征面积获得的阻力系数的平均值为0.020,此时标准差最小,仅为0.000 76.而分别用横截面积和鱼体体积的2/3次方时获得的阻力系数的标准差相对较大.因此,用褐牙鲆的湿表面积计算得到的阻力系数更适合于该种鱼类个体水中阻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水流量控制溶解氧供给,设计不同溶解氧供应和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两个实验来研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及能量分配等指标的响应。在不同溶解氧供应实验中,溶解氧含量梯度设置为2.24 mg/L,3.14 mg/L,4.27 mg/L,5.38 mg/L,6.94 mg/L,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体重、日生长系数、摄食率、以湿重表示的饲料转化效率与溶解氧含量呈正相关(P0.05)。单尾鱼的摄食能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而减少,生长能的比例在溶氧为5.38 mg/L时最高。排粪能的比例则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而上升,排泄能比例随溶解氧含量下降也略有增加,代谢能的比例随着溶解氧含量的下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溶解氧含量为5.38 mg/L时最低(37.66%)。单位体重能量收支中,所有指标与溶解氧含量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溶解氧含量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实验表明,低溶解氧含量下,褐牙鲆幼鱼通过减少能量供应降低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其生长受到抑制。在限制溶解氧供应及恢复实验中,经历10 d低溶解氧含量2 mg/L(S_2)和4 mg/L(S_4)胁迫的褐牙鲆幼鱼生长受到抑制,但在恢复正常溶解氧后10 d内体重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恢复期间褐牙鲆幼鱼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转化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恢复阶段不同处理在摄食能、生长能比例和呼吸能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经历低溶解氧胁迫的处理摄食能和生长能比例略高于对照处理,而代谢耗能比例略低于对照处理。S2处理的排泄能比例显著低于其余2个处理(P0.05)。实验表明褐牙鲆幼鱼对短期低溶解氧含量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通过提高摄食率在较短的恢复期获得完全补偿生长。本研究揭示了褐牙鲆在低溶氧胁迫下的能量分配规律,为深入研究鱼类适应溶解氧波动环境的策略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相似文献   

15.
硬骨鱼类的骨骼肌可为其游泳运动提供动力。为认识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骨骼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本研究选取3种具有不同游泳习性的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形态计量法,以形状、直径和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其骨骼肌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进行表征,比较3种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征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3种类型鱼类的骨骼肌快、慢肌纤维横切面均呈不规则形状。营持续式游泳的鲐的快肌纤维呈多角状,慢肌纤维呈多边柱形;营延长式游泳的大黄鱼的快、慢肌纤维呈长椭圆形;营爆发式游泳的褐牙鲆的快、慢肌纤维呈扁椭圆形。形态计量结果显示,3种鱼类的快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大于其慢肌纤维(P<0.01)。大黄鱼的慢肌纤维直径在3种鱼类中最大,约为鲐的1.34倍、褐牙鲆的1.14倍;鲐的快肌纤维直径在3种鱼类中最大,约为大黄鱼的1.41倍、褐牙鲆的1.35倍。3种鱼类的快肌纤维密度均极显著小于其慢肌纤维(P< 0.01),其中,快肌纤维密度大小排序为褐牙鲆[(274.60±9.07)根/mm2]>大黄鱼[(205.43±12.63)根/mm2]>鲐[(118.92±10.74)根/mm2],慢肌纤维密度大小排序为鲐[(1 442.33±28.25)根/mm2]>褐牙鲆[(1 073.92±39.40)根/mm2]>大黄鱼[(945.74±19.53)根/mm2]。进一步分析发现,鱼类的肌纤维形状、直径和密度与鱼类的游泳习性密切相关。上述对不同游泳习性硬骨鱼类骨骼肌的肌纤维形状、直径和密度等组织学特征的描述与差异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硬骨鱼骨骼肌的适应性进化和运动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06年8-10月,进行了舟山牙鲆、杂交牙鲆、青岛牙鲆和漠斑牙鲆室内养殖对比实验,对耐高温和生长性能进行比较.试验中养殖用水盐度为26.5‰~27.0‰,水温26.0~30.0℃,自然光照.结果表明:牙鲆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饲料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养密度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5.33±0.07 g)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共设4组饲养密度,分别为5、10、15、25 ind.m-3,依次编为D1、D2、D3、D4组,实验周期为60 d。研究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的增重率具有显著性影响,4组密度组中以D3组银鲳的增重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密度组(P<0.05)。最高密度组(D4组)的增重率与D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D1组(P<0.05)。4组密度组间银鲳胃蛋白酶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则在不同密度组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密度组(P<0.05)。D3和D4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综合分析可知,饲养密度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增重率与消化酶活性,本实验条件下的适宜饲养密度范围内(15 ind.m-3左右),银鲳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及较高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韩英  王琨  张澜澜  刘蔓 《淡水渔业》2007,37(6):52-55
对三倍体和二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红细胞大小(长、短径值和体积)、形态及部分血液指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脆性和白细胞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倍体虹鳟红细胞体积与二倍体比值为1.51∶1,细胞核大小与二倍体比值为1.49∶1,与理论值(1.5∶1)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63,呈现出椭圆形;三倍体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60,呈现出明显的长椭圆形,并有19%的红细胞有哑铃形或分裂的细胞核,这可作为区别二倍体鱼类的一个重要鉴定标志。三倍体虹鳟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脆性明显小于二倍体(P<0.05),而血红蛋白与白细胞数与二倍体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盐度对黄鳝摄食和饥饿失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对黄鳝最大摄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盐度(NaC l)为6或者4 g/L时,黄鳝最大摄食率最大(P<0.01);盐度为4、8、10 g/L时,黄鳝最大摄食率相近,但显著高于盐度12、14 g/L组和对照组(P<0.05)。同时,盐度对黄鳝排粪量与摄食量之比没有影响(P>0.05)。试验鱼19.53~32.37g的初始体重的差异和不同盐度对黄鳝饥饿失重率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将黄鳝初始体重调整为25.56g后,得到不同盐度下黄鳝饥饿失重率从高到低的顺序:6 g/L>8 g/L>4 g/L>2 g/L>0.8 g/L>1 g/L>0.4 g/L>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