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人工试养的河川沙塘鳢苗种规格过小(全长1 cm左右),其对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要求高,苗种成活率和养成产量不稳定,这严重挫伤了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培育优质、充足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稳定养殖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是河川沙塘鳢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采取“一步培育法”,即将水花苗种直接培育成大规格苗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苗种规格参差不齐、个体间自相残杀现象严重以及培育成活率低。为此,该试验通过比较两种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以期筛选出更为高效的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培育方法,旨在为河川沙塘鳢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赵军 《科学养鱼》2012,(12):74-75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鲈形目、虾虎鱼亚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的小型经济鱼类,中国特有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食,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对河川沙塘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态、遗传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生产上已基本突破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为发展河川沙塘鳢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配合饲料养殖河川沙塘鳢技术,将人工繁育的河川沙塘鳢夏花投放在直径为3m的圆形水泥池,放养密度150尾∕m2;共分4组,每组3个池;试验组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6.15%、41.56%、36.7%,对照组投喂鲜鱼糜、鲜鱼块、活小杂鱼;经128d培育,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对照组)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19.3g、17.5g、12.2g、13.1g,成活率91.8%、90.9%、72.4%、69.6%,饲料系数1.8、2.04、3.72、15.7。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对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较高,对大豆利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0 前言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养殖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普遍存在着养殖产量低,产品个体大小差异大,平均规格小等问题.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塘鳢鱼养殖可分为设固定隐蔽物养殖和种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养殖两种模式;根据放养模式,可分为单养和混养.混养的品种主要是家鱼成鱼、青虾和河蟹.目前,河川沙塘鳢养殖以种草混养模式较为常见[1-3].  相似文献   

5.
0前言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水产品。每年的4、5月份是品尝该鱼的最佳时段,又恰是其自然繁殖的盛期,因而,在此时捕捞对河川沙塘鳢资源量的维持和增加是极大的威胁。目前,仅靠天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而进行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国内对于沙塘鳢  相似文献   

6.
0前言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养殖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模式,普遍存在着养殖产量低,产品个体大小差异大,平均规格小等问题。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塘鳢鱼养殖可分为设固定隐蔽物养殖和种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养殖两种模式;根据放养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河川沙塘鳢细胞遗传学数据,以河川沙塘鳢的头肾细胞为试验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利用Giemsa染色和Ag-NORs方法对河川沙塘鳢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4,其染色体组由4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2n=44t,NF=44;Ag-NORs位点位于着丝粒端。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河川沙塘鳢的遗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Mn-SOD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河川沙塘鳢Mn-SOD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008 bp,包括67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5 bp的5'UTR区和315bp的3'UTR区,并且具有脊椎动物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A和31 bp的PolyA尾巴,推测该序列共编码225个氨基酸.该基因包含Sod Fe_N(28-109)与Sod Fe C(116-219)2个保守的结构域,此结构与其他物种极为相似,表明该基因在物种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已知物种Mn-SOD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河川沙塘鳢Mn-SOD氨基酸序列与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和线鳢(Channa striata)相似性最高,均为90.3%.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Mn-SOD基因在河川沙塘鳢8个组织(肾、肝、肌肉、脑、脾、鳃、眼、心脏)和8个发育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d、出膜后3 d)的表达情况.在检测的8个组织中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胚胎到仔鱼的8个发育时期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桑椹胚期表达量最高.在急性NaNO2胁迫处理后,河川沙塘鳢肝组织Mn-SOD基因的mRNA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鳃组织Mn-SOD基因的mRNA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Mn-SOD很可能在对抗NaNO2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将为控制河川沙塘鳢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条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河川沙塘鳢仿生态繁育的池塘选择、亲本放养、育苗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要点,并结合沙塘鳢规模化繁育试验结果,探讨了提高沙塘鳢繁养殖病害防治效果及沙塘鳢繁育出苗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河川沙塘鳢已成为一种具发展潜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被列为《江苏省优势特色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点发展的特色水产品种之一。目前,国内河川沙塘鳢主要是在河蟹或青虾养殖中作为混养的品种,存在养殖产量一般、个体大小差异大、规格小等问题。课题组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技术,将捕获的野生河川沙塘鳢鱼种套养在河蟹生态养殖池内养成,从中挑选亲本246组,以自然产卵、人工孵化的方式进行繁育.共收集完整卵块198块,用其中的157块进行人工孵化,最大卵块中有卵3557粒,最小卵块有2172粒,平均2980粒,总计46.8万粒,共孵出鱼苗37.5万尾,平均受精率91.7%,孵化率87.4%.分别采用网箱和水泥池进行苗种分级培育,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浮游动物,经50 d的培育,鱼种的体长分别达到4.1±0.2 cm、4.3±0.1 cm,成活率为77.8%、87.5%.以人工饲料在水泥池进行驯食培育,75 d后,鱼种体长达到3.5±0.3 cm,成活率达47.2%.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农委有关要求,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2012年渔业科技创新促进年活动。本次活动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生态、高效为理念,全面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发展,进一步普及现代渔业科技知识,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为配合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本刊针对"优质苗种推广"这一科技服务内容,特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几位从事河川沙塘鳢养殖技术攻关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河川沙塘鳢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对这一具有良好养殖开发前景的经济鱼类做一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以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为研究对象,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对DMRT1的全长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在8种组织(鳃、肠、心、肌肉、脑、肝、脾、性腺)、胚胎发育的8个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 d和出膜后3 d)以及性腺发育的4个时期(Ⅰ~Ⅳ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c DNA序列的全长为2025 bp,编码297个氨基酸,其中包括89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73 bp的5'非编码区和1058 bp的3'非编码区。与已知物种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河川沙塘鳢DMRT1的氨基酸序列与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欧洲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的同源性最高。DMRT1基因在河川沙塘鳢的精巢组织大量表达,而在卵巢、肌肉、心以及肝4种组织中表达较少,在其它组织中几乎不表达; DMRT1基因在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有表达,在原肠期的表达量最高;此外,DMRT1基因表达量在精巢发育的不同时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精子成熟期(Ⅳ期)达到最大值,而在卵巢发育的不同时期表达量较少且表达强度差异不明显,因而推测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与精巢的发生和功能的维持有关。研究结果为解析河川沙塘鳢DMRT1基因的功能及其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开展河川沙塘鳢单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江西沙塘鳢属鱼类形态特征和个体繁殖力的初步研究表明,中华沙塘鳢种群和河川沙塘鳢种群的个体形态相似、差异微小;中华沙塘鳢平均体质量28.29g,平均绝对繁殖力仅在5287粒左右,平均相对繁殖力188粒左右;河川沙塘鳢平均体质量48.95g,平均绝对繁殖力也仅5938粒,平均相对繁殖力121粒。研究发现,中华沙塘鳢种群体型相对更小,且采样难度远高于河川沙塘鳢,提示河川沙塘鳢资源可能更丰富;进一步结合两种群形态特征和个体繁殖力比较分析,可得出更适合选择河川沙塘鳢进行人工繁殖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5.
0引言自上世纪90年代起,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先后开展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1-8]。归纳起来,目前河川沙塘鳢(俗称塘鳢鱼)的人工繁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工授精法。给亲鱼注射鱼用催产激素催熟催产,人工授精后再进行  相似文献   

16.
壬基酚对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和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环境雌激素化合物壬基酚(4-nonylphenol,NP)对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将人工孵化河川沙塘鳢仔鱼暴露于3个质量浓度(100、300、500 μg/L)的NP中,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暴露150 d,显微观察性腺组织.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性腺分化的过程是由中性的性腺直接分化出卵巢或精巢.暴露于500 μg/L NP以下的各处理组中的河川沙塘鳢性别比例约为1∶1,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是精巢未发育的个体数量随NP浓度提高而增加,在NP 300 μg/L和NP 500 μg/L暴露组中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和22%;此外,NP对精巢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伤害,精巢中出现坏死细胞和纤维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河川沙塘鳢亲鱼培育和促熟产卵技术,满足其大规模养殖生产的苗种需求,2011-2012年,在池塘条件下,进行了河川沙塘鳢亲鱼强化培育和繁殖试验,并在产卵规律和采卵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亲鱼的优选、培育期水流控制、各阶段饵料营养强化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可促进亲鱼性腺发育,使其达到性成熟并自然产卵。河川沙塘鳢亲鱼在水温达到15℃时开始产卵,其最适产卵水温为18~20℃,水温高于22℃时,产卵量开始下降。整个产卵期自3月下旬至5月初,其中4月份为产卵高峰期。试验共获得鱼卵48.9万粒,其中4月份获得鱼卵37.5万粒,受精率为66.7%,而3月份和5月份不仅产卵量少,受精率也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Mn-SOD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河川沙塘鳢Mn-SOD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1008 bp,包括67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5 bp的5'UTR区和315 bp的3'UTR区,并且具有脊椎动物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A和31 bp的Poly A尾巴,推测该序列共编码225个氨基酸。该基因包含Sod_Fe_N(28-109)与Sod_Fe_C(116-219)2个保守的结构域,此结构与其他物种极为相似,表明该基因在物种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已知物种Mn-SOD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河川沙塘鳢Mn-SOD氨基酸序列与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和线鳢(Channa striata)相似性最高,均为90.3%。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了Mn-SOD基因在河川沙塘鳢8个组织(肾、肝、肌肉、脑、脾、鳃、眼、心脏)和8个发育时期(受精卵期、桑椹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体节期、口裂期、出膜后1 d、出膜后3 d)的表达情况。在检测的8个组织中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胚胎到仔鱼的8个发育时期都有Mn-SOD基因的表达,桑椹胚期表达量最高。在急性NaNO_2胁迫处理后,河川沙塘鳢肝组织Mn-SOD基因的m RNA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鳃组织Mn-SOD基因的m RNA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Mn-SOD很可能在对抗NaNO_2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将为控制河川沙塘鳢的人工育苗及养殖条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沙塘鳢(学名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隶属于鲈形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俗名蒲鱼、土布鱼、虎头鲨、虎头呆子,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鱼类,这种成鱼重量仅1~2两的小型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无肌间剌,深受人们喜爱,特别适宜老人小孩吃。是目前极具开发养殖前途的地方特色品种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商品鱼仅靠天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而进行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目前沙塘鳢的苗种培育技术还很不完善,在稚幼鱼苗阶段开口饵料的选择和投喂及病害控制等方面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影响沙塘鳢规模化、  相似文献   

20.
河川沙塘鳢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卵黄脂磷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印迹技术研究河川沙塘鳢卵巢发育过程中的卵黄磷脂蛋白结构和含量变化情况。河川沙塘鳢卵黄磷脂蛋白的分子量为440 kD,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其由3个亚集团组成,分子量分别为95-105 kDa、41.3 kDa和30.7 kDa。7-9月卵巢中不含卵黄脂磷蛋白,10月起开始累积,翌年3月达到最高值,4-5月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其后显著降低,水溶性总蛋白年变化周期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是在7-9月有一个的基本量。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卵巢在10月已经开始发育,比形态观察结果提前10个月。雌性河川沙塘鳢在10月起开始启动水溶性蛋白质特别是卵黄磷脂蛋白的合成,并逐渐累积至翌年3月,3月起开始进入繁殖期,4-5月为产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