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分段育珠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年进行了马氏珠母贝分段育珠试验.在河口内湾进行插核母贝的术前处理和后期育珠管养,在池塘进行术后休养和前期育珠管理,以避开台风和河口内湾的淡水期.试验结果表明:手术后休养期珠母贝的成活率平均为87.4%,留核率达78.2%;育珠期珠母贝的成活率平均为73.6%,收获时成珠率为29.5%,插核万贝收珠1.96 kg.与传统育珠模式相比,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及珍珠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马氏珠母贝4个壳色系F3培育厚层优质珍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符韶  谢绍河  邓岳文  梁飞龙 《水产学报》2012,36(9):1418-1424
为了评价红、金黄、白和黑壳色系F3育珠性状,设立两个实验,分别利用马氏珠母贝红、金黄、白和黑壳色系F3作为植核(受体)贝和小片(供体)贝进行植核育珠。实验Ⅰ:利用红、金黄、白和黑壳色系F3为插核贝和小片贝建立16个组合,另外利用以普通养殖群体为插核贝、金黄壳色系F3为小片贝建立了1个组合,共建立17个组合,育珠期为24个月;实验Ⅱ:分别利用红、金黄、白和黑壳色系F3为植核贝和小片贝建立16个组合,育珠期为18个月。结果表明,育珠期结束后实验Ⅰ和Ⅱ的4个壳色系F3平均壳高和成活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Ⅰ和Ⅱ的黑壳色系F3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实验Ⅰ金黄壳色系F3具有最高的成活率,实验Ⅱ黑壳色系F3具有最高的成活率。实验Ⅰ:各组合间的留核率、商品珠率、优良珠率和育珠绩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珍珠层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BW组具有最大的留核率、商品珠率、珠层厚度和育珠绩效值,RB组具有最大的优良珠率;实验Ⅱ:各组合的留核率、商品珠率、优良珠率、珍珠层厚度和育珠绩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黑壳色系F3作为插核贝具有较好的育珠效果,经进一步测试其育珠性能,可在珍珠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品种名称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二、品种来源亲本来源于北海涠洲岛野生群体,经过5代选择(1代家系选择与4代群体选择)培育而成。三、审定情况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GS-01-008-2014。四、特征特性贝体的壳宽系数大、生长快,能明显提高留核率,珠层厚度与珍珠产量;养成期间,成贝的壳宽和壳长比对照群体均提高了16.0%以上;育珠期间,育珠母贝的留核率、珠层厚度和珍珠产量比对照群体均提高了17.0%以上。  相似文献   

4.
珠母贝人工培育黑珍珠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术前处理方法、不同贝龄和不同珠核规格的实验条件,探讨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育珠效果的影响因素.术前处理方法包括温差促排和阴干促排,贝龄设为1.5龄、2.0龄、2.5龄和3.0龄,珠核直径设为5.5 mm、6.0mm、6.5 mm和7.0mm.经1个月的休养和21个月的育珠,结果显示,休养与育珠期间,温差促排、阴干促排和未处理组间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温差促排组和未处理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4个贝龄组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5龄组具有最高的成活率,2龄组具有最高的留核率和收珠率,3龄组具有最低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4个珠核规格组间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6.0 mm组和 7.0 mm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和收珠率.研究结果说明,术前处理具有明显提高珠母贝植核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最适贝龄应是1.5~2龄: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珠核适宜规格为6.0 mm.本研究旨在为优质珍珠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贝龄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贝生长、成活率和育珠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速长系F2为材料,分析了贝龄对植核贝生长、成活率和育珠性状影响。实验设2.0龄贝植核组(A)、2.0龄贝对照组(B),1.5龄贝植核组(C)和1.5龄贝对照组(D),按照常规技术进行插核手术与海区养殖,育珠期为450 d。在插核后第15、30、60、180、270和450天,比较各组的平均体质量和成活率差异;在插核后270 d和450 d,比较A和C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优质珠率和珍珠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插核后第15、30、60、180和270和450天,4个组的平均体质量和成活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和D组的成活率显著大于A和B组(P<0.05),C和D组的体质量日增长率显著大于A和B组(P<0.05)。在插核后第270天,A和C组的留核率、珍珠层厚度和珍珠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和C组间优质珠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插核后第450天,C组留核率、珍珠厚度、优质珠率和珍珠产量均显著大于A组(P<0.05)。结论认为,利用低龄贝进行插核育珠明显提高植核贝的留核率、成活率和珍珠层厚度,从而能够提高珍珠质量。本研究旨在为合理设计马氏珠母贝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渔业》2013,(2):65-65
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Dunker,也有用Pinctada fucata Gould),是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目前,我国培育“南珠”的主导品种为杂交贝或其后代,该贝虽然生长快、壳型大,但壳薄、软体部瘦小,插核后死亡率高、留核率低,不是适宜的植核母贝。  相似文献   

7.
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劳赞  邓陈茂  梁盛 《水产科学》2003,22(4):27-29
实验结果表明:经术前处理后的插核贝休养期存活率为95 2%,育珠期存活率达85 5%,每贝只插1个核,休养期留核率为0 86,育珠期留核率达0 71。珍珠的质量明显提高,优质珍珠的生成率高达34 6%,比对照组高出27 5%。  相似文献   

8.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7):15-16
1.1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周期 圆球形有核珍珠的育珠周期根据插植珍珠核大小而定。5-6mm珠核,养殖1年即可采珠;7-8mm珠核,养殖1.5-2.0年采收,珍珠皮层厚可达0.8mm以上;9~10mm珠核一般要养殖2~3年。珍珠皮层可达1.0—1.5mm。珠核越大.珍珠皮层要求越厚,养殖周期越长。总体来说.珍珠皮层厚的有核珍珠,质量佳,价格高。  相似文献   

9.
合浦珠母贝深水浮筏式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浦珠母贝采用深水浮筏式吊养,从幼贝到插核贝成活率为38.2%,而传统的浅水立桩式平养成活率仅9.8%。深水浮筏式养的合浦珠母贝生长快,缩短了珍珠养殖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黑珠母贝的核位解剖及其插核育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珠母贝的核位是在它收足肌两侧的生殖腺中。根据性腺周年发育程度不同,核位变化可分为五个时期:“伸张期”、“扩大期”、“膨胀期”、“收缩期”和“透明期”。在这几个时期插核,以“扩大期”效果较好,母贝手术后平均死亡率为38%,脱核率为58.5%。黑珠母贝育成的珍珠多数为圆形,银灰色。  相似文献   

11.
企鹅珍珠贝游离有核珍珠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1年,借鉴马氏珠母贝游离有核珍珠植核方法,根据企鹅珍珠贝生理机能特性以及植核部位的组织构造特点,摸索出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栓口、植核施术、术后休养和育珠期管养等系统性的植核育珠技术。5年间,共植核企鹅珍珠贝245710个,植核贝经过60 d的休养,成活率为91.3%~96.0%,平均休养期成活率为94.0%;植核贝再经过16~22个月的育珠期后,成活率为90.3%~96.3%,平均育珠期成活率为94.3%;共收获游离有核珍珠69 158颗,成珠率为27.5%~33.8%,平均成珠率为30.7%,其中共收获商品珠54 825颗,商品珠率为68.5%~83.8%,平均商品珠率为79.3%。  相似文献   

12.
笼具形状对选育合浦珠母贝幼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以海南三亚亲贝(♀)×广东徐闻亲贝(♂)构建的第一代选育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群体为材料,研究长方形、圆柱形和半球形笼具形状在不同水深对合浦珠母贝幼贝(平均壳长1.4 c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方形笼具在4 m水深时,幼贝的壳高和体重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55%和6.44%,显著高于其它水层(P<0.01);半球形笼具在3 m水深时,幼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分别为22.55%和5.40%,与其它水深的差异极显著(P<0.01);圆柱形笼具在6 m水深时,壳高和体重增长最快,增长率分别为22.46%和5.37%,显著高于3、5、7 m水深组(P<0.01),而与其余深度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圆柱形笼具的高对合浦珠母贝的生长也有影响,在3 m水层20 cm高的圆柱形笼具中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4.70%和6.20%),与5、10、15 cm高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长方形笼具虽然10 cm高的笼具较好,但与其它各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合浦珠母贝在3~4 m水层用半径11.5 cm、高20 cm的圆柱形笼具或20 cm(长)×12 cm(宽)×10 cm(高)的长方形笼具养殖效果较好。但在制作成本方面,圆柱形笼具的成本低于长方形笼具。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几种环境因子对合浦珠母贝精子激活的影响。NH4^ 是合浦珠母贝精子激活的关键因子。用氨海水激活解剖出的合浦珠母贝精子时,其pH为9.0—11.5,其中pH为9.5—10.0时精子激活率最高。pH9.5时,精子激活的适宜盐度为15—45,最适盐度为30左右。合浦珠母贝精子对温度的适应性强,在15—40℃内精子激活率都很高。  相似文献   

14.
<正>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又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我国养殖海水珍珠的主要品种。但长期以来,在珍珠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插核手术后休养贝死亡率高、留核率低等问题,造成了母贝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珍珠养殖的经济效益。国际上,主要是日本在海水珍珠养殖过程中特别强  相似文献   

15.
海水珍珠是海水养殖中的主要产业之一,其极高的经济价值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在提高产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母贝死亡率高、贝体变小、病害增多、脱核率高、污珠多、成珠率低等种质资源的退化问题。另外二倍体合浦珠母贝的性腺发育消耗大量能量,每年两个繁殖期所形成的生殖细胞严重影响插核手术的进行,缩短了可插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海水培育珍珠所采用的母贝多为马氏珠母贝和珍珠贝科的一些种类。鲍鱼培育珍珠在国外虽有试验,但均未形成专业的育珠养殖。鲍鱼的珍珠层较其它贝类色泽鲜艳,美丽稚致;在医药方面又为名贵的“石决明”药材。为了促进我国北方珍珠培育业的发展,我们用皱纹盘鲍进行了育珍珠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用171个鲍鱼分三个部位施术,有51.5%的个体在珠核面上形成珍珠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了自主研发的微胶囊饲料替代微藻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育珠性能、生长相关基因和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共设置了3个实验组,其中,EG1组投喂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EG2组投喂微胶囊饲料+亚心形扁藻,EG3组投喂微胶囊饲料。养殖170 d后,比较马氏珠母贝的育珠性能、闭壳肌生长相关基因EGFR、FGF18、GHITM和TβRI以及外套膜的中央膜和边缘膜矿化相关基因pearlin、DPT、pif177和N19的表达。结果表明:(1)各组间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存活率、留核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采收珍珠的珍珠层厚度及平均质量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闭壳肌中EGFR、FGF18、GHITM和TβR I的相对表达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中央膜中DPT和N1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EG2和EG3组pearlin的表达量显著性高于EG1组(P0.05),pif177在EG3组中的表达量显著性高于EG1和EG2组(P0.05);(4)各实验组间马氏珠母贝边缘膜中pearlin、DPT和N19的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EG2和EG3组pif177的表达量显著高于EG1组(P0.05)。研究结果说明,该微胶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微藻进行育珠生产,为进一步研发马氏珠母贝的人工配合饲料及开展工厂化育珠积累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小片贝的珍珠质颜色直接影响育珠贝所产珍珠的颜色。每个合浦珠母贝的珍珠质颜色都有自己的颜色特征值,即三刺激值和颜色参数。试验选择16个合浦珠母贝全同胞家系,用CSE成像分析色度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家系左壳内侧外缘珍珠质颜色参数Lab和三刺激值,以筛选适合做插核小片贝的家系。珍珠质的颜色参数明度(L)为98.586~105.234,其中F16家系的明度最大,F3家系的明度最小;a(红绿色品)为-0.967~-6.577,b(黄蓝色品)为5.915~11.237,F14家系色品最偏向于绿色(-a),F16家系色品最偏向于黄色(b)。F3和F14家系贝壳外缘珍珠质的色差(ΔEab)最大(7.885),肉眼能明显觉察。16个家系的合浦珠母贝都属于白色系列,其中离白光中心最近(a2+b2最小)且个体颜色集中的F1家系最适合用作小片贝来选育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黑壳病造成马氏珠母贝肉成份的变化,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正常马氏珠母贝和黑壳病马氏珠母贝肉的挥发性成份进行分析,正常马氏珠母贝肉检测出58种,黑壳病贝肉检测出59种。但黑壳病贝肉中仅有7种化合物与正常贝肉的挥发性成分相同。在黑壳病贝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二十一烷和十八醛,分别为18.52%和17.95%,但在正常贝肉未检出。其次,采用茚三酮作柱后衍生试剂测定氨基酸的方法检测正常马氏珠母贝和患黑壳病的马氏珠母贝肉中牛磺酸的含量,结果分别为72.47mg/g、72.75mg/g,牛磺酸含量基本一致。通过分析黑壳病引起马氏珠母贝体内挥发性成分和牛黄酸成分变化,为研究马氏珠母贝患黑壳病的病变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一、品种名称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二、品种来源亲本来源于北海涠洲岛野生群体;经过5代选择(1代家系选择与4代群体选择)培育而成。三、审定情况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1-008-2014)。四、特征特性贝体的壳宽系数大、生长快,能明显提高留核率、珠层厚度与珍珠产量。养成期间,成贝的壳宽和壳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