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4年12月—2015年2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即时记录法对福建归真堂黑熊生态养殖基地的24头圈养黑熊进行了行为观察和记录。通过预观察到的行为构建的行为谱包括休息、食粪、饮水、排粪、排尿、走动、咂舌、攀爬、舔舐、搔痒、啃趾甲、张望、嗅闻、玩耍、示警、打斗、刻板动作、探究、育幼,对相关行为进行归类,包括休息、饮水、排遗、运动、警戒、体表护理、社群、育幼、刻板、其他计10类行为。为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对试验的影响,避开饲养员饲喂、取胆时间段,选取9:00—15:55对目标黑熊进行正式观察。观察结束后经统计分析,圈养黑熊冬季昼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为50.43%,其次是刻板行为25.35%、运动行为8.63%、警戒行为8.42%。表现较为明显的行为节律,11:00—11:55时是黑熊的主要昼间休息时间。产仔雌性黑熊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和其它黑熊保持一致,同样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且最高峰在11:00—11:55时。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2013年2月,通过直接拍摄观察,采用瞬时扫描记录方法,对上海动物园内圈养条件下4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活动时间分配和笼舍空间利用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圈养环境下大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占昼间活动时间的46.27%,其次是理毛行为,占22.20%,摄食和玩耍行为分别占9.73%,6.90%,乞食和移动行为分别占5.04%、5.76%,其他行为占4.10%;休息行为有2个高峰,分别为8:00~9:00时和16:00时以后,摄食行为只在8:00~9:00时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高峰,理毛行为集中在10:00时;通过对空间利用率的比较,A、B、C、D、E各区均有利用,但是A区、C区、D区的占用率明显高于B区、E区,A区主要用来休息,B区、C区、D区主要用来玩耍和移动,E区主要用来取食和休息。  相似文献   

3.
邹婧  华彦  王海滨  张伟 《野生动物》2015,(2):157-161
2014年5月~2015年2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 method)对人工圈养的8只紫貂进行行为学观察,定义了休息、运动、采食、排泄、警戒以及其他行为等行为谱。通过对雌雄紫貂在不同季节行为节律研究发现:除了睡眠行为、卧息行为和玩耍行为外,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均表现出雄性高于雌性,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时间分配雌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人工圈养紫貂行为的日节律表现为19:00到次日5:00处于活动高峰期,日行为具有一定节律性。不同季节紫貂的日节律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即时取样和扫描法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朱鹮笼舍的3对朱鹮行为进行了45 d,计585 h的观察。结果显示:(1)朱鹮非繁殖期昼间各行为休息(40.12%)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理羽(17.45%)、刨啄(14.03%)、运动(12.32%)、取食(11.30%)、剧烈运动(3.99%)、水浴(0.54%)、其他(0.26%)。(2)朱鹮活动呈一定的节律性,休息的2个显著高峰分别在6:00和18:00,另外2个小高峰分别在10:00和14:00;运动小高峰在12:00;取食2个显著高峰分别在9:00和15:00;理羽有4个小高峰,分别在7:00、10:00、14:00和17:00;水浴的2个高峰分别在13:00和14:00;刨啄的2个高峰分别在12:00和16:00。(3)两性昼间行为峰值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雌鸟和雄鸟相比之下,运动早,中午休息少,洗浴早,创啄多,取食强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2011年3—5月及8—10月,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众合牧业有限公司小尾寒羊种羊场圈养的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24h监控系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方法,研究了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结果显示,小尾寒羊昼夜反刍、卧息、取食、运动、站立与观望、修饰行为及其他行为持续时间依次减少。对小尾寒羊0:00—24:00各时段行为变量分析表明,其取食与反刍行为有2个高峰期,卧息全天都表现比较高的行为持续时间,而高峰期则发生在12:00—14:00。小尾寒羊观望行为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8:00—10:00及18:00—20:00。按照春秋季节规律特点,以06:00—18:00为白昼,其余时间为夜间。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分析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春秋季行为节律特点,结果表明,春秋季节,昼间小尾寒羊母羊在取食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夜间在取食、观望与其他行为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昼间与夜间行为对比分析表明,春季除卧息与运动行为外,另外5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秋季除卧息、修饰和其他行为外,其余4种行为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春秋季24h行为节律分析发现其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春秋季小尾寒羊成年母羊昼夜行为节律的研究可为认识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习性、改善小尾寒羊饲养管理与福利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兰存子  刘旭  刁丽丽  刘振生  张明明 《野生动物》2011,32(4):191-193,227
2008年11~12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小熊猫1d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56.2%),其次是运动(25.1%)和采食(9.9%),其余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除9:00~9:55外,其余时间均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为,出现4个休息高峰,分别为8:00~8:55、11:00~11:55、14:00~14:55和17:00~17:55,在9:00~9:55出现极低值16.3%,此时是运动和采食的高峰;运动行为在9:00~9:55、13:00~13:55和15:00~15:55形成波峰;采食有2个高峰,分别为9:00~9:55和19:00~19:55;标记行为在9:00~9:55、10:00~10:55和13:00~13:55出现频率较高,超过5%,修饰行为在9:00~9:55超过5%,其余时间标记和修饰行为均低于5%;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2%;幼年在休息、运动和标记行为上略高于成年;成年的修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7.
李叶  丁新民  郝建新  史军  时磊 《野生动物》2011,32(6):299-301
为了解散放情况下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时间分配规律及游人活动的影响,2009年5~6月,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用直接观察法对909头盘羊的昼间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经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散放情况下盘羊夏季昼间活动规律性较强,从8:00~13:00活动频率较高,之后活动频率逐渐降低,在14:00~15:00降至最低值20%,后逐渐回升,至18:00活动频率达98%。在8:00~10:00和17:00~18:00采食频率较高;11:00~12:00警戒频率较高。昼间各类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从大至小为:采食41%,休息27%,移动16%,警戒10%,其他行为6%。  相似文献   

8.
2007年4~7月在上海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鬃狼的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运动(33.67%)和休息(27.06%)是鬃狼花费时间最多的行为类型,其次分别是站立(15.96%)、其他(14.21%;包括标记、追逐、搔痒、嗅闻、饮水和排便等)和取食(9.10%);夏季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43.55%)和运动(29,41%).春季鬃狼的运动行为在1d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即9:00~11:00和13:00~14:00,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其他行为的高峰期则与运动相反.在夏季,鬃狼1d中运动有3个高峰期(9:00、10:00~12:00和13:00~15:00),休息在下午是所有行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圈养鬃狼的站立和休息行为在春季和夏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3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羊的夏季昼间的时间分配状况,更好地加强饲养管理,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夏季白昼羚牛的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分别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从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同一群中的羚牛个体的活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指名亚种雨季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8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9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熊猫雨季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48%),其次是摄食(17%)和活动(14%),标记占10%,其他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所占比例最高,出现2个休息高峰,分别为10:0011:00、13:0011:00、13: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5:00时;活动行为在16:00和19:00时形成波峰;摄食有3个高峰,分别为9:00、11:00和20:00时,标记行为在9:00、16:00、19:00和20:00时出现频率较高;梳理行为只在17:0019:00时超过10%;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0%;幼年的活动行为高于成年及老年;成年的修饰及标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11.
2017年4月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5只黑帽悬猴(Cebus apella)的行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日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圈养黑帽悬猴的主要行为活动为休息(52. 06±1. 03)%、移动(23. 22±0. 58)%、取食(14. 65±0. 69)%、理毛(4. 98±0. 35)%等。雄猴和雌猴的休息、玩耍、乞食和刻板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差异显著。相比于成年黑帽悬猴,幼猴玩耍的时间更长(χ~2=13. 643,P <0. 05),乞食行为所占时间更多(χ~2=4. 057,P <0. 05)。雄猴取食时间先于雌猴和幼猴,在上午和下午投食后均优先取食。周末游客人数比平日显著增加,雌猴和幼猴乞食行为也显著增多,其波动节律具有一致性。针对圈养黑帽悬猴行为管理提出了一些丰容措施和游客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野化牦牛秋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张敬  曹雅妮  王琨  李静  张媛媛  王小寅 《野生动物》2012,33(4):196-199,220
2011年5~6月,对北京动物园1对圈养血雉进行了18 d、共90 h的行为观察。观察期间采用连续观察法在每天4个特定时间段,观察记录了10种4916次行为。这1对血雉在特定时间段内各行为时间分配规律为:雄鸟:警戒(28.17%)、进食(26.40%)、梳羽(15.64%)、行走(12.96%)、休息(2.50%)、沙浴(1.60%)、鸣叫(0.19%)、炫耀(0.04%)、其他(12.52%);雌鸟:进食(32.96%)、梳羽(20.05%)、行走(12.96%)、休息(7.00%)、进巢(5.71%)、沙浴(2.96%)、鸣叫(0.11%)、其他(21.17%)。雄鸟进食行为出现次数最多,警戒行为持续时间最长;雌鸟进食行为出现次数最多,且持续时间最长。繁殖期间雄鸟求偶炫耀行为有侧面型与正面型2种炫耀行为,侧面型炫耀行为也表示对领地占有:雌鸟有待交配行为;完整的交配过程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持续30~40 s。圈养下提供与栖息地近似的环境,有利于血雉表现出与野外相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11—15日(第1期),2015年5月18—24日(第2期),2015年5月25—31日(第3期)9:30—17:00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2头成年棕熊昼间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丰容期,即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其环境中放入玩具。结果表明:棕熊的采食、休息和乞食、玩耍行为在3个观察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3个观察期间棕熊的行为,棕熊丰容前(第1期)的采食、休息、玩耍行为极显著低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乞食行为极显著高于丰容期(第2和3期)(P0.01)。棕熊昼间运动行为高峰为11:00—12:00,次高峰为16:00—17:00;休息行为的高峰期9:30—11:00;乞食行为的高峰期为13:00—16:00。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重庆动物园饲养的3只婆罗洲猩猩为研究对象,观察食物丰容对猩猩行为的影响。结果:(1)食物丰容使成年雄性猩猩的休息、玩耍、刻板行为占比分别下降8.34、1.05、5.21个百分点,休息、刻板行为下降幅度分别为30%、23%,玩耍行为变化不大;摄食、运动、探索、好奇行为占比分别上升1.04、8.33、5.21、1.04个百分点,运动行为增加幅度为53%,探索行为由无到有增加到5%,而摄食行为和好奇行为变化不大。(2)雄性亚成年猩猩的休息、运动、好奇、社群、刻板行为占比分别下降3.12、3.13、2.09、5.20、3.12个百分点,刻板行为下降幅度为37%;摄食、玩耍、探索行为占比分别上升2.08、6.25、9.37个百分点,其中探索行为增加幅度达225%。(3)雌性亚成年猩猩的休息、运动、社群、刻板行为占比分别下降2.08、4.16、5.20、3.13个百分点,刻板行为下降幅度为30%;摄食、玩耍、探索、好奇行为占比分别上升4.17、5.21、5.21、1.05个百分点,其中探索行为增加幅度为250%。结论:食物丰容恢复了圈养猩猩的多种野外自然行为,可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增加摄食、玩耍、探索、好奇行为,有利于圈养猩猩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丰容是为圈养动物提供适宜生活环境,改善圈养动物行为结构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丰容对圈养双角犀鸟日常行为的影响,于2013年1~4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双角犀鸟进行展区丰容实验。丰容方法包括在栖架上设置云梯、悬挂麻绳和玩具、使用饲喂器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丰容前后双角犀鸟个体间行为时间分配在社群、休息、运动、动喙行为方面有显著差异;丰容对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且丰容后各个个体均在修饰行为、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和动喙行为方面出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修饰行为、运动行为、动喙行为增加,休息行为减少。丰容前后双角犀鸟的Et常行为变化具有个体特异性及行为连锁性。丰容有利于丰富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7.
圈养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 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 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动物园圈养展出的5只(1♂4♀)成年小熊猫为研究对象,以该雄性个体作为社群动物加入随机1∶1分组的试验组进行社群丰容,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社群丰容对圈养小熊猫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雌性小熊猫在圈养条件下,表现出活动、玩耍、繁殖、刻板等12种行为,春夏秋冬都有蹭阴标记、嗅闻标记物的繁殖行为表现。社群丰容增加了小熊猫的活动行为,以冬季增幅最大,增加了6.2%;增加了小熊猫玩耍行为,以秋季增加最多,增加了4.8%;增加了小熊猫繁殖行为,繁殖行为最高峰值出现在春季,为9.3%;丰容减少了小熊猫休息行为、刻板行为,最大减幅分别在夏季、秋季,分别减少了2.9%、7.1%。春季丰容极大增加小熊猫繁殖行为,有利于促进小熊猫圈养条件下的繁衍,对扩大小熊猫圈养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圈养丹顶鹤幼乌的行为发育规律,为今后的丹顶鹤保护以及再引入工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2011年6~9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对6只笼养丹顶鹤幼乌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圈养丹顶鹤幼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谱及其变化和日间行为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周龄的增加,幼鸟的休息行为时间分配随着周龄的变化明显减少,游走、取食、理羽和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随着周龄的变化有所增加,而玩耍行为的时间分配先逐渐增大然后减少并稳定.最后,圈养丹项鹤幼乌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分别为:游走14.83%、休息16.8%、取食29.08%、理羽15.33%、警戒13.75%、玩耍9.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