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病毒变异株及超强毒株的频频出现使IBD 常规疫苗的免疫失败不断发生。因此,发展更为有效、安全的新型疫苗己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就近年来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疫苗的使用 ,曾使本病一度得到控制 ,但进入 80年代中期后 ,由于 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 (vv IBDV)的出现 ,经常导致免疫失败。虽然各国学者在 IBD疫苗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均未能从根本上扭转IBD流行日趋严重的现状 ,这可能与各地本病的流行病学、IBD疫苗本身质量、疫苗毒株的特点、疫苗的选择、鸡群的母源抗体、管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本文就 IBD免疫失败原因及机制做一探讨。1  IBDV变异株和 vv IBDV与免疫失败1985年 ,…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1962年报道以来,世界上主要养禽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目前,IBD防控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疫苗接种,使易感雏鸡获得主动或被动免疫保护,因此疫苗的质量对临床上IBD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均有较好的商品化疫苗,但随着IBDV毒株的不断变异,商品化疫苗的抗原性与流行毒株不能完全匹配,临床上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与临床流行毒株相匹配的新型疫苗用于IBD的防控。对近期IBD的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此为IBD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3~12周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传染病,会造成鸡的主要免疫器官——法氏囊损伤,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对其它疫苗免疫的应答能力下降,给养鸡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鸡法氏囊病病毒血清亚型或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使该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传统的标准Ⅰ型弱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疫苗免疫后鸡群的生长情况和临床症状,检测免疫后不同时期鸡群的ELISA抗体水平和攻毒保护率以及对鸡新城疫(ND)疫苗免疫后不同时间鸡群的HI抗体水平,评价和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B87株 CA株 CF株)在石家庄地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免疫效果、免疫持续期以及是否会产生免疫抑制。结果表明,试验疫苗接种蛋鸡和肉鸡后,均没有观察到因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对蛋鸡和肉鸡均安全。疫苗接种蛋鸡后14 d、28 d、42 d、60 d和90 d,接种肉鸡后14 d、21 d、36 d攻毒保护率均达80%以上;商品蛋鸡接种疫苗后90 d其ELISA抗体水平仍高达6500以上。ND HI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疫苗接种后对ND疫苗的免疫应答无显著影响,不引起免疫抑制。结论:试验疫苗安全、有效,质量稳定,适用于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3~12周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传染病,会造成鸡的主要免疫器官-法氏囊损伤,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对其他疫苗免疫的应答能力下降,给养鸡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鸡法氏囊病病毒血清亚型或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使该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幼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能造成鸡的主要免疫器官--法氏囊损伤,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对疫苗的应答能力下降.由于IBDV野毒株毒力的增强或原发性变异,常规疫苗对鸡的免疫保护作用并不十分理想.试验利用二次细胞技术,生产优质高效的细胞病毒液CC88AD99、228E,并与本厂生产的另一病毒株B87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能产生良好免疫效果的三价疫苗.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致病特性以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迅速萎缩,未见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当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  相似文献   

9.
威力克(VAXXITEK(R)HVT+IBD)是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于2011年在中国推出的一种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载体疫苗,当年即在国内市场销售了近8亿羽份.威力克为载体疫苗,是将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的VP2基因片段插入火鸡疱疹病毒(HVT)的基因内,重新组成新的疫苗.VP2片段携带宿主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基因,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IBD的VP2抗体,因此威力克虽然不含有IBD病毒,但免疫后可以激发鸡免疫系统产生抗IBD抗体,从而预防IBD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高度致死性和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为研制IBD重组火鸡疱疹病毒(HVT)活载体疫苗,本研究构建了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保护性抗原VP2基因的重组HVT并对其体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RT-PCR扩增IBDV超强毒株VP2基因并克隆入pCI载体,获得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VP2。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携带CMV启动子的VP2基因表达框架切下,连接于入门质粒pENTR,构建获得重组入门质粒pENTR-VP2。将pENTR-VP2与HVT重组黏粒H3-Kan/ccdB进行LR重组反应,构建重组表达黏粒H3-VP2。用H3-VP2与其他4个相互重叠并覆盖HVT全基因组的黏粒共同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拯救获得重组病毒rHVT-VP2。将重组病毒在CEF中连续传至20代后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进行检测,并绘制重组病毒体外生长曲线,分析其体外复制特性。结果表明,重组病毒rHVT-VP2能够稳定表达VP2蛋白,rHVT-VP2在CEF中的复制能力与亲本病毒无明显差异。重组病毒rHVT-VP2免疫鸡后能够诱导产生IBDV中和抗体,并对IBDV强毒株攻击引起的死亡提供90%免疫保护。重组病毒rHVT-VP2的构建为研制IBD重组HVT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对IB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引起3~12周龄雏鸡和青年鸡的高度接触性病毒传染病,疫苗免疫接种仍是防制该病的最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血清亚型或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使常规的I型疫苗常常造成免疫失败[2,3,4],针对这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E法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IBD疫苗免疫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攻击子代雏鸡后,未免疫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这与IBDV感染雏鸡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严重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也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抑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免疫效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用3种不同亚型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毒株制备单价、双价及三价活疫苗。将3种苗分别免疫10-14日龄的SPF鸡,于免疫后1-4周内用法氏囊标准强毒株攻击;攻毒后第3d、14d观察法氏囊病理变化并测定法氏囊重/体重比值;同时检测免疫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双价及三价活疫苗有明显高的攻毒保护率;血清中和抗体产生早,抗体水平高。  相似文献   

14.
VAXXITEK:改善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和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立克氏病(M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两种影响家禽生产最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症.自2()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使用火鸡疤疹病毒(HVT)作为疫苗,马立克氏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RNA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感染鸡只主要损伤法氏囊内的淋巴细胞.尽管40年前就已经报道该病,但目前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上世纪80年代末,在欧洲免疫鸡群中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wIBDV)并迅速地传播至全球.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造成幼龄鸡法氏囊的损伤。该病在新饲养区域流行的初期或发生毒力超强毒株感染(vvIBDv)往往表现典型症状,但老饲养区域使用疫苗免疫后以及弱毒株、变异株的感染则多表现为非典型的临床症状。本文主要针对雏鸡前期3周龄以前发生的非典型IBD展开讨论,虽然非典型IBD不会造成大量鸡只的死亡和淘汰,但是病毒前期感染往往诱发严重的免疫抑制,使鸡只对其他传染性病原易感性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家禽》2004,26(5):42-42
由扬州大学刘秀梵教授主持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主要用于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突破母源抗体能力强而对鸡产生坚强免疫,对超强毒攻击也能提供良好保护。该疫苗正式批准生产近3年来,已生产销售近60亿羽份,用户使用后减少经济损失近15亿元人民币。据悉,建国来兽医学领域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仅3项。扬大“法氏囊疫苗”喜获国家大奖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抗原变异和超强毒株在免疫鸡群的出现,使IBD的防控面临新的困难.文章简要概述近几年来,IBD在病原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抗原性、致病性、毒力与抗原的变异、疾病诊断和防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特性、毒株分类和抗原性以及IBD病鸡的免疫功能、诊断、免疫预防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曲传染病,世界上主要养禽地区几乎都有发生。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BDV)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鸡场仪通过消毒和隔离来控制本病是不行的,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我国自推广使用 IBD 疫苗以来,IBD 造成的损失已大大减少,但近来一些鸡场,使用疫苗后仍有不同程度发病,有的鸡场甚至失败。导致 IBD 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现将查找到的有关免疫鸡群发生 IBD 的原因与防制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