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2006~2007年进行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褐牙鲆P.olivaceus(♀)杂交,获得杂交子代苗种养殖至全长27~33cm时随机取样,测定形态学特征。与父、母本相同规格成鱼相比,杂交子代的有眼侧体色和花纹与父、母本都存在较大差异,是区分杂交子代最突出的特征。杂交子代的多数可比、可量性状同父、母本相近,但在体长/总高比等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的表型与犬齿牙鲆更为接近。尾静脉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杂交子代和父、母本外周血红细胞的DNA含量,发现杂交子代、犬齿牙鲆和褐牙鲆的DNA含量分别为1.51±0.02、1.50±0.04、1.43±0.16pg,杂交子代的DNA含量与犬齿牙鲆接近,较褐牙鲆略高,表明杂交子代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82.
黄条魳(Seriola aureovittata)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聚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 μm.黄条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醇激素、生殖相关功能基因内分泌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表达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鲆鲽类生殖相关组织的结构及其内分泌系统特征、性腺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激素诱导的关系、性类固醇激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温及光周期调控关系等.旨在为鲆鲽类生殖活动的精准调控和建立苗种繁育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观察和记录了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的形态与数量特征,描述了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表观特征与生长特性。黄条鰤成熟卵子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卵径(1.48±0.04)mm,单油球,油球径(0.37±0.02) mm。在水温(21.5±0.5)℃,盐度32, pH 8.0~8.2条件下,受精卵历经73 h 40 min破膜孵化。初孵仔鱼全长(4.23±0.39) mm,卵黄囊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全长的1/3。3日龄仔鱼全长(4.61±0.43) mm,开口,卵黄囊消耗95%,眼睛变为黑色,鳔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全长(4.57±0.88) mm,肛门与外界联通,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仔鱼全长(4.68±0.25) mm,卵黄囊耗尽,鳔开始充气。油球在8日龄消耗完毕,仔鱼全长(5.14±0.36) mm,完全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7日龄仔鱼全长(4.79±0.36) mm,鳔充气变为亮泡状。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肠道内褶回增多,在10日龄仔鱼全长(5.19±0.37)mm,形成第一个肠道生理弯曲,15日龄仔鱼全长(5.71±0.50)mm,形成第二个肠道生理弯曲,消化能力不断增强。脊椎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5日龄全长(8.66±1.06)mm,弯曲过程完成。35日龄稚鱼全长(20.04±1.56)mm,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60日龄幼鱼全长(65.06±1.94) mm,鳞片形成。80日龄幼鱼全长(134.05±3.25) mm,体表出现一条纵向横贯眼睛和尾椎末端的浅黄色色素带,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5.
为认识消化道菌群结构在宿主营养代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饵料菌群对其的影响,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幼鱼一个完整摄食周期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解析其与饵料菌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86.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iinther)胚胎发育与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胚胎孵化的优化技术以促进半滑舌鳎人工繁育工作的发展。实验表明,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5~35,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都可达88%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40孵化率会明显降低,同时初孵仔鱼畸形率会随之升高。胚胎在22~24℃范围内的孵化率最高,达82%以上,且畸形率最低。不同的光照节律和光照强度对胚胎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影响不大,但是对胚胎发育速率和孵化时间具有明显的延滞或促进作用。综合胚胎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实际操作技术,对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条件加以优化,提出了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提高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率、获得优质仔鱼的孵化方法和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87.
针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无眼侧体色黑化消褪的现象,本研究从形态、血清和mRNA水平上对其生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光镜观察显示,无眼侧消褪区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有眼侧和无眼侧黑化区域(P<0.05),电镜观察发现,无眼侧消褪区域皮肤中黑色素颗粒模糊,黑色素细胞中色素体存在凋亡现象.无眼侧黑化区域消褪过程中,鳞片类型经历了由栉鳞—弱栉鳞—圆鳞转变的过程,栉鳞上硬棘数量也随之减少.无眼侧黑化消褪的牙鲆血清中的黑色素聚集激素(MCH)肽含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和无眼侧黑化的牙鲆(P<0.05),但无眼侧体色黑化的牙鲆血清中的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类型的牙鲆(P<0.05).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无眼侧黑化消褪鱼垂体MCH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眼侧黑化鱼(P<0.05),而垂体POM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眼侧黑化鱼(P<0.05),但都与无眼侧正常鱼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阐释池塘养殖牙鲆无眼侧体色黑化调控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8.
为进一步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人工育苗技术的水平,对半滑舌鳎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ike,mPRL)基因的表达特征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PRL mRNA在卵子形成过程中的时序表达,发现半滑舌鳎mPRL mRNA相对表达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性成熟阶段卵巢的Ⅴ时相卵母细胞.原位杂交分析mPRL mRNA在繁殖相关组织的细胞学定位,发现mPRL mRNA分布在半滑舌鳎性成熟阶段卵巢的卵母细胞膜上;在脑的神经元和垂体内分散的细胞中,mPRL mRNA阳性信号较强.制备半滑舌鳎mPRL的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m blotting方法检测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发现mPRL蛋白的表达量在卵巢、脑、垂体中相对较高,在肝脏、头肾、肾脏中表达量相对较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半滑舌鳎mPRL蛋白在卵巢、脑和垂体的细胞学定位与mPRL mRNA定位一致.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m blotting方法检测促性腺激素调控下半滑舌鳎不同时相卵母细胞mPRL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促性腺激素对半滑舌鳎卵母细胞中mPR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都有一定的上调作用,特别是对Ⅴ时相卵母细胞中mPRL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提升明显;发现表达量与促性腺激素调控作用具有剂量依存关系.半滑舌鳎mPRL在繁殖相关组织的表达特征表明其通过脑-垂体-卵巢轴参与繁殖调控,同时也揭示了mPRL介导卵母细胞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89.
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方法获得了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β亚基的cDNA全长序列,检测了LHβ亚基mRNA的组织表达水平,揭示了垂体、肝脏和卵巢中LHβ亚基mRNA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了血浆LH和雌二醇(Estrodiol,E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漠斑牙鲆为卵巢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性鱼类,LHβ亚基cDNA序列全长597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43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LHβ亚基mRNA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性。与肝脏和卵巢相比,垂体中LHβ亚基mRNA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各个阶段都有较高表达水平,在IV期表达水平迅速升高至较高水平并保持至VI期。卵巢中LHβmRNA表达水平在V期达到峰值,而肝脏中LHβmRNA表达水平在II期时达到峰值,在V期也有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血浆LH和E2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周期中均呈现趋势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认识漠斑牙鲆生殖调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0.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