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总结了2003~2004年作者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开发研究结果,论述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亲鱼培育条件和强化培育、受精卵孵化条件的综合调控、加强饵料的合理搭配和投喂、水环境调控等技术措施,提高了苗种成活率,完善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工艺,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两年间在莱州、海阳、胶南3个试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30~40mm的半滑舌鳎苗种84.8万尾、131万尾和61.5万尾,单位面积平均出苗量分别为1696尾/m2、1985尾/m2和2050尾/m2,苗种成活率分别达到20.2%、25.5%和30.9%。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生产连续成功并突破百万尾大关。  相似文献   
72.
半滑舌鳎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Winkler法对75d(0.2~0.3g)和35d(0.02~0.03g)的半滑舌鳎幼鱼进行了在不同温度(17、20、23℃)、不同盐度(20、25、30、35)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测定。结果表明,75d组的相对耗氧率低于35d组;在同一体重组,盐度一定时,耗氧率取决于温度,即温度增高,耗氧率增大。而温度一定时,所测4个试验组中,盐度25时耗氧率最低,盐度20、30稍高,盐度35最高。75d组的窒息点高于35d组,高温度组窒息点较高,盐度25和30组的窒息点高于20和35组。  相似文献   
73.
为认识消化道菌群结构在宿主营养代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饵料菌群对其的影响,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幼鱼一个完整摄食周期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解析其与饵料菌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74.
<正> 2.3 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征黑鲷卵呈圆球形,无色透明,中间有油球1个,浮性。平均卵径0.88mm,平均油球径0.20mm。在15°~16℃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期的发育时序见表3。  相似文献   
75.
王滨  柳学周  徐永江  史宝 《水产学报》2016,40(2):278-287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从鹌鹑脑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介导参与机体的生长、生殖以及摄食等生理过程。迄今,只在金鱼、斑马鱼、星点东方鲀、罗非鱼以及斜带石斑鱼等几种鱼中鉴定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目前,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其他生理学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简要总结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76.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星突江鲽生长激素基因(GH)的cDNA序列全长为95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牙鲆同源性最高达到73.0%,系统进化显示,星突江鲽GH与其他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H基因mRNA主要在雌雄成鱼垂体中表达,同时在脑、性腺、肝脏、胃和肌肉中均检测到表达,雌鱼胃和肌肉中GH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鱼(P0.05),表明星突江鲽GH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参与性别二态性生长调节。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体外重组表达质粒GH/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可得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主要以大小为24.9 ku的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呈阳性。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可得纯化GH蛋白;5.4和16.2μg/mL重组蛋白添加组中,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本研究结果可在分子和蛋白水平解析星突江鲽的生长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7.
为认识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学特性,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的形态特征,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显示,黑色素细胞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最小,含鸟粪素颗粒.半滑舌鳎 POMC基因的cDNA序列长910 bp,包括一个114 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MSH、β-MSH、γ-LPH、β-内啡肽5个多肽序列,但缺失γ-MSH和大部分连接区.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30%-64%.定量PCR分析显示,POMC mRNA主要在垂体中表达,其次是脑、性腺和无眼侧黑化皮肤.正常与黑化皮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无眼侧黑化皮肤中POMC mRNA表达量最高,并与有眼侧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的POMC 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揭示了POMC的表达与无眼侧黑化性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
大菱鲆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营养美食,也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大菱鲆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脂肪、必需脂肪酸、胶原蛋白等营养成分,能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使大菱鲆广受消费者欢迎。大菱鲆引种养殖的成功源自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和科研团队的辛勤努力,不断的科技创新使大菱鲆成为普通大众舌尖上的美味。  相似文献   
79.
为探究PTEN在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黄条鰤生长调控因子PTEN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PTEN mRNA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黄条鰤PTEN cDNA序列全长为1575 bp,开放阅读框为1287 bp,编码428个氨基酸,PTEN编码的蛋白具有脊椎动物PTEN的共同特征,含有PTP(PTPc基序)和PTEN-C2结构域;序列比对分析发现,黄条鰤与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同源性较高,一致性达到了95%;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黄条鰤与鲈形目及鲽形目鱼类聚为一支;经qPCR分析发现,黄条鰤PTEN mRNA在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其次在脾脏、头肾、肾脏、胃、肠、鳃中表达量较高,PTEN mRNA在多种组织中的广泛表达,暗示着其可能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控;同时分析了PTEN mRNA在黄条鰤早期发育阶段(胚胎期、仔稚幼鱼期)中的时序表达特征,发现PTEN在早期胚胎发育中持续表达,从低囊胚时期(38 hpf)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初孵仔鱼时期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仔稚幼鱼时期,PTEN mRNA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35日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并保持较低表达水平。研究表明,PTEN在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条鰤早期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及苗种培育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80.
为详细了解黄条染色体带型的形态特征,实验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方法,取黄条全部头肾细胞经低渗处理、卡诺氏液固定、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分裂相。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研究和探讨其中期染色体多种带型(C带核型、G带核型和Ag-NORs)的显带特征和形态特征。黄条的带型研究结果显示:(1)C带特征为48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C带,其中第2、4、5、16、18和19对染色体具有端部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C带,无居间带和整体呈C带阳性深染染色体;计算异染色质含量约31.53%;(2)Ag-NORs带特征为第5对染色体末端具有Ag-NORs,为端部AgNORs;银染显现间期核中核仁的数目为1~2个,显现出2个核仁的细胞数目较多,达到60%;(3)G带特征为同源染色体G带带纹大小和位置基本吻合,非同源染色体G带带纹大小和带纹的位置不尽相同。每条染色体都有数量不等的深染带和浅染带,无整条染色体显示深染G带或浅染G带,24对染色体中在条带的数量、大小、位置、染色深浅等方面未发现完全相同的染色体G带。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条种质判定、染色体组学研究和遗传育种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