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4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应用同源PCR技术,从被一种球状病毒感染的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脾脏和肾脏组织中扩增出了一段长度为620bp的DNA片断。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表明,该DNA片断与鱼类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C末端编码区的DNA序列高度相似,由此证实感染养殖大菱鲆的这种球状病毒为一种鱼类虹彩病毒,暂命名为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RBIV)。多序列比对和分析发现,TRBIV MCP C末端的205个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20种虹彩病毒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47%(韩国大菱鲆虹彩病毒)、97%~98%(待指定病毒属的7种病毒),以及50%以下(蛙病毒属、淋巴囊肿病毒属、虹彩病毒属的12种病毒),由此绘制出了包含TRBIV在内的21种虹彩病毒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感染中国养殖大菱鲆的TRBIV属于虹彩病毒科待指定病毒属,位于该属ISKNV亚群和RSIV亚群之间,是该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102.
通过人工投喂携带WSSV的毒饵,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雄虾(♂)进行感染实验。采用nest-PCR(巢式PCR)技术,检测感染后的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受WSSV感染情况,同时选取感染严重的虾样进行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中国对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囊均被WSSV感染,其中精囊呈阳性的最多,输精管次之,精巢最少。通过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WSSV粒子只存在于精巢、输精管和精囊的结缔组织中,而在其他组织和生殖细胞中均未发现病毒粒子。其中,精巢中WSSV粒子存在于精巢内两个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输精管中WSSV粒子存在于管壁的结缔组织;精囊中WSSV粒子也只存在于精囊内膜的结缔组织和精荚膜的结缔组织中。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均表明,WSSV粒子能感染中国对虾的雄性生殖系统且对性腺感染存在着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3.
养殖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养殖对虾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并对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雌核发育和转基因育种等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养殖业,将传统的育种研究技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优质、抗逆对虾养殖新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对虾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4.
对虾养殖业及其发展趋势已成为水产养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参加世界水产养殖学会1995年年会的情况,介绍这次大会的有关信息,并着重就1994年世界对虾养殖现状,养虾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一综合述评,供有关方面领导和专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溶解氧(DO)含量、养殖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及饵料转化率(FCE)的影响,同时通过生产试验探讨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体重增长量、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50尾/m3组(LSD,0.032 8 g.d-1,91%和0.041 5 cm.d-1)、200尾/m3组(MSD,0.030 0 g.d-1,61%和0.040 3 cm.d-1)、600尾/m3组(HSD,0.021 0 g.d-1,39%和0.034 8 cm.d-1)。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摄食量和FC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影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LSD(0.061 g.g-1.d-1)、MSD(0.081 g.g-1.d-1)、HSD(0.094 g.g-1.d-1)和HSD(10.7%)、MSD(14.9%)、LSD(17.3%)。养殖密度影响中国对虾生长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存活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DO含量对体重增长量、体长增长量、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和FCE的影响不明显。分析发现,蜕皮率和FCE受到DO含量和养殖密度交互作用的影响。生产试验表明,中国对虾在体长小于7 cm、养殖密度在200~250尾/m3时,与相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且成活率显著高于后者,说明中国对虾前期进行工厂化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6.
大菱鲆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相似文献   
107.
长牡蛎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及其部分生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提取时间和TritonX-100浓度两个方面对长牡蛎(Crassosstrea gigas)精子膜蛋白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将精液150 g离心去除精原细胞,经PBS缓冲液和Tris-HCl缓冲液清洗后,3 000 g离心10 min(4 ℃)得精子悬液;然后加入3倍体积含1% TritonX-100的膜蛋白提取液,冰浴振摇1 h;50 000 g离心15 min(4 ℃),收集上清液即为精子膜蛋白溶液.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检测到21种膜蛋白,分子量在26~156 kD之间,PAS染色检测到糖蛋白有14种,苏丹黑B染色检测到脂蛋白有17种,其中有13种膜蛋白既是糖蛋白又是脂蛋白.实验结果还发现1种分子量为38 kD的r16膜蛋白既为糖蛋白又为脂蛋白,且高碘酸-Shiff试剂和苏丹黑B染色最深,条带最清晰,蛋白丰度最高,与此相对的分子量为55 kD的r12膜蛋白,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也较深,条带清晰,但其糖蛋白和脂蛋白染色相对r16膜蛋白较浅,说明r16和r12两种膜蛋白其蛋白丰度相差不大,其糖基化程度及脂化程度可能相差较大,此两种膜蛋白有待于进一步分离纯化.此研究结果可为长牡蛎精子膜蛋白在精子发生和受精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8.
我国海水网箱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我国海水网箱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起始于1970年代,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各种类型的海水养殖网箱总数已超过100万个,其中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有3000多个。海水网箱养殖的鱼类有30多种,年产量约30万吨。海水网箱养殖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9.
作者围绕亚洲的虾类养殖及其在世界虾类养殖中的地位,亚洲各国养殖虾类的产量及主要养殖种类、亚洲虾类养殖中的几个主要限制因素以及亚洲虾类养殖的前景及展望等专题进行论述,分析了亚洲地区虾类养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沿海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以体质量和12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分别采自中国大连(DL)、莱州湾(LZ)、海州湾(HZ)和象山湾(XS)海区的4个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地理群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蟳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雌、雄间的差异显著(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群体(LZ)和大连群体(DL)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小,象山群体(XS)与莱州湾群体(LZ)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群体雌蟹的前5个主成分差异贡献主要集中在大螯相关指标和甲长,累积贡献率为74.021%,群体间的差异受大螯和甲长的相关参数影响最大,而雄蟹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3.212%,群体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侧齿和第一步足方面,主成分散点图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4%,其中以大连群体(DL)最低(64%),象山湾群体(XS)最高(100%);4个群体雄蟹的综合判别率为70%,其中莱州湾群体(LZ)和大连群体(DL)的判别率最低(56%),象山湾群体(XS)的最高(1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日本蟳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日本蟳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亲缘关系的比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