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有很多的优点,将是我国养羊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TMR饲喂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目前,TMR饲喂技术在山羊养殖中的应用还比较少,大部分还处在试验研究阶段。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TMR饲喂技术在山羊养殖中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2.
随机选择5头黑水藏猪,体重(64.2±4.49)kg,屠宰测定胴体性能、体组成分、肉品质、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黑水藏猪三点均膘厚4.57cm、眼肌面积27.70cm2、屠宰率68.12%、瘦肉率42.01%;心脏指数0.46%、脾脏指数0.20%、胃指数0.91%、肝脏指数1.15%;失水率15.62%、大理石纹评分4.36、pH1和pH24分别为6.66、5.76;背最长肌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65.09%、23.21%、9.44%、1.52%。由此,黑水藏猪是属于藏猪中肉品质突出、营养价值丰富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33.
试验研究白酒糟和发酵白酒糟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9头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为7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粗料为皇竹草,试验组粗料使用一定比例的白酒糟或发酵白酒糟(风干基础计)替代部分皇竹草,设置3个替代水平,分别为试验1组(对照组)、试验2组(20%白酒...  相似文献   
34.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3×6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在3个精粗比(40∶60、50∶50、60∶40)饲粮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0、0.5%、1.0%、1.5%、2.0%和2.5%)的YC,制备出18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结果表明:1)饲粮精粗比对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DMD)、粗蛋白质降解率(CP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有显著影响(P0.05),50∶50组和60∶40组DMD、CPD、NDFD、ADFD显著高于40∶6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产气量、CPD、NDFD和ADFD有显著影响(P0.05),0.5%组产气量和CPD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CPD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饲粮精粗比对pH及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0∶60组pH显著高于50∶50组和60∶40组(P0.05),60∶40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M CP含量显著低于50∶50组和60∶40组(P0.05)。饲粮YC添加水平对NH3-N和M CP含量有显著影响(P 0.05),0.5%组NH3-N和M C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3)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和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P0.05)。60∶40组TVFA含量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50∶50组(P0.05),40∶60组乙酸、异戊酸比例以及乙酸/丙酸显著高于60∶40组和50∶50组(P 0.05),50∶50组异丁酸和戊酸比例显著高于40∶60组和60∶40组(P 0.05)。1.0%组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精粗比和YC添加水平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和发酵参数有一定影响。饲粮精粗比以50∶50和60∶40为宜,YC添加水平以0.5%和1.0%为宜。  相似文献   
35.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稞替代玉米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2×3交叉设计,以日粮类型(玉米、60%青稞+40%玉米)和不同精粗比(30∶70、40∶60和50∶50)为两因素,选取36头年龄4周岁左右、体重为(144±21.0)kg的麦洼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饲期15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日粮类型及精粗比对牦牛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青稞-玉米组的净肉率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但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眼肌面积的互作影响显著(P0.05),以青稞-玉米(40∶60)组效果最优。3)日粮类型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30∶70相比,40∶60和50∶50极显著提高了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GE、OM和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0.05),以玉米(40∶60)组效果最佳。4)青稞-玉米组和玉米组背最长肌亮度值(L*)、红度值(a*)、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稞-玉米组的黄度值(b*)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蒸煮损失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随着精粗比的升高,蒸煮损失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75)。5)日粮类型对背最长肌的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精粗比的升高,剪切力逐渐减小(P0.05),肌纤维直径有减小的趋势(P=0.059),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肌纤维面积显著减小(P0.05)。综上所述,以青稞替代日粮中60%的玉米能够提高育肥牦牛的屠宰性能,改善牦牛肉的品质;日粮精粗比为40∶60时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从反刍动物瘤胃的特殊性入手,首先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能量物质在瘤胃中的消化吸收特点;然后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CH4排放减少、VFA利用增加、过瘤胃脂肪酸保护以及其他已开发的营养添加剂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旨在为更好地调控反刍动物能量利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7.
肉鸡对不同铬源吸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肉仔鸡对不同铬源的吸收,本试验选取36只7周龄健康、体重相近的艾维茵肉仔鸡,比较无机铬(CrCl3)、氨基酸铬(AACr)、小肽铬(SPCr)、烟酸铬(NiCr)和吡啶羧酸铬(PiCr)的吸收转运效果及其对锌吸收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同铬源均按1.6mg/kg体重的剂量经口腔引入,2h后于心脏和门静脉采血,屠宰取十二指肠样本,测定其中铬和锌含量。结果表明:SPCr组的十二指肠和门静脉血中铬含量分别比AACr组提高30.53%和30.43%,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SPCr组的心脏全血中铬含量比AACr组提高17.24%,与十二指肠和门静脉血提高的幅度比显著降低(P<0.05);无机铬组血清锌含量低于对照组,而SPCr和AACr有提高血清锌含量的趋势(P>0.05)。结论:铬的吸收受铬源影响较大。SPCr和AACr的吸收较其他铬源要好,与锌不形成竞争,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锌的吸收;SPCr和AACr的吸收效果更优,可能与其利用了小肽和/或氨基酸的吸收机制,以整体的形式被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38.
试验旨在探讨能量水平对舍饲育肥牦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192.66±3.64)kg、3周龄左右的舍饲育肥麦洼公牦牛60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饲喂粗蛋白质(CP)水平为14.81%,增重净能(NEg)分别为4.17(低能量组,LE)、4.48(中能量组,ME)、4.79(高能量组,HE) MJ/kg的3种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ME和HE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为1 099.89和1 019.02 g/d,相对于LE组分别极显著提高了27.26%和17.90%(P < 0.01),且两组的料重比(F/G)值有显著低于LE组的趋势(P=0.073),而屠宰率有显著提高的趋势(P=0.092),但各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净肉率无显著差异(P > 0.05);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牦牛瘤胃pH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64),且以ME组最低;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有显著影响瘤胃异丁酸浓度(P=0.063)和乙酸/丙酸(P=0.074)的趋势;ME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乙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 < 0.05),而戊酸浓度则随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极显著升高(P < 0.01)。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有降低瘤胃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含量的趋势(P=0.068),但对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没有显著影响(P > 0.05)。在本试验条件下,舍饲育肥牦牛日粮中适宜的NEg水平为4.48 MJ/kg(日粮DM)。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以我国产量高且价格低廉的棉籽粕和菜籽粕为原料,按1:1的比例混合作为杂粕,采用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固态发酵,分析发酵前后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酶活性、抗营养因子和霉菌毒素含量的变化,探索微生物固态发酵对杂粕营养价值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1)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5.19%、11.67%、18.18%、22.43%,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了15.47%,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和总能无显著变化。(2)在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0.93%、23.97%、22.07%、20.56%和21.36%。(3)发酵后,杂粕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游离棉酚、单宁和植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1.25%、28.56%、51.51%、21.21%和23.22%。(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蛋白酶活性提高了115.21%,脂肪酶活性有提高的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经复合菌固态发酵后,杂粕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蛋白酶活性显著改善,抗营养因子和霉菌毒素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