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目的】探索犬酸性核磷蛋白32(canis acidic (leucine-rich) nuclear phosphoprotein 32 ku,caANP32)对不同物种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 RNA 聚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caANP32家族基因(caANP32A、caANP32B及caANP32E)的组织分布并对其进行扩增和克隆,评估caANP32家族蛋白对不同物种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支持作用。【结果】caANP32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分布相似,其中caANP32B基因组织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aANP32AcaANP32E基因(P<0.05;P<0.01),在心脏、盲肠和大脑中caANP32E基因组织丰度极显著或显著高于caANP32A基因(P<0.01;P<0.05),在肝脏、肺脏等组织中caANP32EcaANP32A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犬心脏组织和MDCK细胞中发现,caANP32A基因仅存在1个转录本,caANP32B基因存在3个不同剪接变体:caANP32B_X1、caANP32B_X2和caANP32B_X3;caANP32E 基因具有2个不同剪接变体:caANP32E_X1和caANP32E_X2。通过分析ANP32家族蛋白对不同物种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发现,caANP32A和caANP32B均能支持犬流感病毒(H3N2GD11)和马流感病毒(H3N8JL89)RNA聚合酶活性,而对禽流感病毒(H9N2ZJ12)RNA聚合酶活性支持较低。caANP32B_X2剪接变体对哺乳动物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支持能力显著高于caANP32B_X1和caANP32B_X3(P<0.05);而caANP32E不支持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结论】本研究初步解析了caANP32家族蛋白的组织分布及序列多态性,阐明了其对不同物种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支持作用,为解析MDCK细胞作为流感病毒分离和疫苗生产细胞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用伪结核棒状杆菌人工感染60只实验小鼠。3周后,分别用利福平和青霉素等药物对其中存活的36只小鼠进行了治疗试验;同时检测了这2种药物向小鼠脓肿病灶内的穿透性。结果发现利福平对伪结核棒状杆菌导致的脓肿具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连续用药一定时间后,能够彻底杀死脓肿病灶内的病原菌;而青霉素则不能穿透该脓肿的包膜,因此不能对其中的病原菌发挥有效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驴强毒株DV是一株经过驴体传代获得的而具有超强毒力的毒株,对马和驴均可100%致死。用PCR方法分段扩增了DV其前病毒基因,将包含全基因片段的3个基因克隆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顺次连接克隆到pLG338上,命名为pD70344。将此克隆体外转染驴胎皮肤细胞和驴白细胞,连续盲传3代并以反转录酶活性测定,RT-PCR鉴定其病毒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培养物中存在大量典型病毒粒子,证明获得了1株具有感染性的EIAV病毒粒子,命名为pD70344V。经序列测定确认了本试验首次构建了1株完全来源于EIAV强毒基因的感染性分子克隆,将此克隆病毒接种驴,可以引起典型的马传贫症状并导致试验动物死亡。该分子克隆的建立为进一步考察病毒的毒力与基因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Tetherin是新发现的具有限制多种病毒从细胞膜释放功能的细胞蛋白。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恒河猴巨噬细胞中扩增Tetherin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F4/myc-His B中构建重组质粒pHF-Tetherin。并将其转染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分析Tetherin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将pHF-Tetherin分别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或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假病毒粒子感染性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分析Tetherin对EIAV及SIV出芽的限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HF-Tetherin转染293T细胞48 h后可以检测到Tetherin的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膜,而且该蛋白具有抑制EIAV及SIV从转染细胞中出芽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对同源和异源病毒株的中和活性差异,本研究构建了不同EIAV株(EIAV_(FDDV3-8)、EIAV_(LN)、EIAV_(UK)和EIAV_(YN))Env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将这些质粒与包装质粒(pUK-Gag-pol)及表达荧光素酶的转移质粒(pONY8.1)共转染293T细胞;将假病毒与疫苗免疫马(5#、8#)血清共孵育后接种于ELR1-293T细胞单层;通过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计算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和50%假病毒感染的血清稀释倍数,评价血清对病毒的中和活性。结果显示,疫苗免疫马血清对表达不同Env假病毒的中和滴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是:pVR1012-FDDV-3-8-Env、pVR1012-LN-Env、pVR1012-UK-Env、pVR1012-YN-Env,而且免疫血清对不同病毒株的中和能力与不同病毒株Env的变异呈负相关(5#,R~2=0.99;8#,R~2=0.96)。虽然免疫马血清中和异源病毒株的能力显著低于同源病毒株,但其对异源病毒株仍具有良好的中和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EIAV弱毒疫苗可以激发抗不同病毒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潜伏感染的形成与AP-1家族蛋白的转录调节作用密切相关。为研究AP-1家族成员JunD分子在HIV-1潜伏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可支持HIV-1复制的T细胞系Jurkat,构建敲除JunD和稳定(过)表达JunD的细胞系;拯救HIV-1假病毒并分别感染对照细胞、JunD敲除以及JunD稳定表达的细胞系,通过荧光素酶技术检测HIV-1前病毒D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unD敲除显著抑制了HIV-1的复制,而过表达JunD则促进了HIV-1的复制。该结果表明,JunD参与了HIV-1前病毒DNA的转录调控,并可能由此影响HIV-1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本实验为研究激活HIV-1细胞潜伏感染的靶点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HV-1)6种调控蛋白(极早期调控蛋白IEP、早期调控蛋白EICP0、EICP22、EICP27、IR2P和晚期调控蛋白ETIF)对猴空泡病毒40(SV40)早期启动子(SV40EIp)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这6种EHV-1调控蛋白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分别与SV40EIp萤火虫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质粒共转染RK13细胞,并同时转染作为内控的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检测两种独立的报告酶与对应底物反应后的发光强度,得到SV40EIp活性相对值。从而评价EHV-1 6种调控蛋白对SV40EIp活性影响。结果表明:ETIF对SV40EIp活性影响不显著;IR2P对SV40EIp活性具有下调作用;IEP、EICP0、EICP22、EICP27对SV40EIp活性均具有上调作用;而对于含增强子的SV40EIp(SV40EIp E),这4种调控蛋白也能够上调SV40EIp E活性,其中EICP22上调作用最强。而且,EICP22和EICP27能够协同上调SV40EIp的活性。此外,EICP22与EHV-1早期基因启动子转录因子TBP、EICP27与TBP及EICP22与EICP27的免疫共沉淀试验(Co-IP)结果表明:仅EICP27可以与TBP发生相互作用,提示EICP22并非与EICP27或者TBP直接结合而实现协同上调作用,其协同上调作用还存在其他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用AI标准阳性分型血清对我国马流感病毒A/马/青海/1/94进行了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鉴定,并与马流感病毒吉林株、黑龙江株、北京株及国际标准株A/切ukx/Mgxd/2/63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944年在我国青海省暴发的马流感病毒的亚型为H3N8;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该株的血凝素基因,并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该cDNA片段共1738个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其编码的565个氨基酸的序列。利用Genbank blast和基因进化树分析软件分析各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A/马/青海/1/94与1992年香港马流感分离株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流产马驹组织进行马流产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分离株制备凝集抗原,旨在建立一种敏感、特异、操作简便和高通量的微量凝集方法,实现对马流产沙门氏菌抗体进行快速检测。【方法】 利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对流产的马驹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对紫色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鉴定;提取细菌全基因组,利用16S rRNA 进行 PCR扩增和测序鉴定,并对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对病因进行综合诊断。利用分离获得的阳性菌株进行灭活后作为凝集抗原,以马流产沙门氏菌标准阳性血清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微量凝集试验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验证。与国家行业标准中的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微量凝集对华北和西北各3个地方的共151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并随机选取30份样品,利用微量凝集和试管凝集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流产马驹组织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划线结果,均可以获得大量紫色目标菌落;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16S rRNA测序证实分离株为沙门氏菌属,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7株菌均符合马流产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但相比上世纪强毒株马流产沙门氏菌C77-1,均不能发酵鼠李糖;血清型鉴定证实分离株均为马流产沙门氏菌,将分离的17株马流产沙门氏菌分别命名为E.S-1—17。因此证实马匹流产均为马流产沙门氏菌感染所致。利用甲醛对E.S-1菌株进行了灭活处理,成功制备了马流产沙门氏菌凝集抗原,并建立了一种快速敏感的微量凝集检测方法,其中优化了最佳反应凝集抗原浓度为4亿/mL。其敏感性比试管凝集高1个滴度,其特异性与其他常见马传染病病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微量凝集方法,对华北3个疫情区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8.6%、42.9%和27.3%,西北3个无疫情区阳性率均为0%。此外,利用两种方法对相同的3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微量凝集和试管凝集方法阳性份数分别为10份和3份,阳性率分别为33.3%和10%。与试管凝集相比,微量凝集诊断敏感性为100%,诊断特异性为74.1%,总体符合率为76.7%。【结论】 分离鉴定获得了17株马流产沙门氏菌,建立了马流产沙门氏菌微量凝集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简便、快速、高通量,可以广泛应用于马属动物中马流产沙门氏菌抗体的检测,是该病诊断及疫苗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