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7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马传染性贫血病(以下简称马传贫)弱毒疫苗的问世,为研究马传贫工作带来许多新的任务。尤其是免疫机制问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着深入的探索。我们为了解决马传贫病毒抗原定位和免疫发生,从病理形态学角度应用荧光抗体法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32.
穴位接种猪TGE苗家兔β-EP与免疫活性细胞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酶标组化方法对穴位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TGE)苗家兔外周血、脾、淋巴结的β-内啡肽(β-EP)进行了动态定量和定位研究,外周血β-EP在穴位注苗后30min有一个峰值,迅速下降后缓慢升高,第5天达第2个峰值,然后缓慢下降;脾和淋巴结仅在注苗后5天出现一个峰值。首次发现活化T细胞存在β-EP阳性反应细胞,而B细胞不存在。  相似文献   
33.
本试验共用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驴10头,马14匹及健康对照驴7头,马2匹,马传贫强毒对照马2匹,进行了免疫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免疫动物的主要反应出现在免疫器官。与健康动物相比,胸腺体积与重量增大4.5倍以上,脾脏滤泡增大1.5倍以上。以及淋巴结的淋巴小结扩大均为实质性增殖的结果。在骨髓、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淋巴结副皮质区等,亦有免疫活性细胞增多的现象。在肝脏见到细胞性小结节。其它变化极其轻微。与健康马、驴及各型传贫病马的病理变化规律有明显差异。 免疫动物各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均明显增多,并且骨髓中的巨噬与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密切联系形成“浆细胞岛”。在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区也有巨噬细胞与母化的T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的现象。胸腺皮质区细胞母化显著,胸腺髓质区胸腺小体及特殊细胞增多等马传贫免疫形态学的变化。 用组化法显示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动及分布状态的观察表明,在免疫形成过程中免疫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从疫苗注射一开始就十分活跃,免疫后3个月内,外周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有减少的趋势,但免疫3个月以后外周器官中的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出现了新的平衡。甚至在淋巴结的髓索,脾脏小淋巴管及窦周围等部位见有几种主要免疫活性细胞同时增殖的现象,且持续很久,未出现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34.
对接种 EIAV 阿根廷毒株的10匹马进行了病理解剖,病理组织和病毒抗原分布的观察。结果表明,接种阿根廷毒马出现黄染,出血素质、实质脏器肿大与渐进性坏死,胸腺萎缩、出血与水肿,股骨红髓区扩大与稀薄,铁逆转,淋巴样细胞反应,网内系活化与增生,免疫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及肝脏的库氏细胞有病毒抗原存在等 EIA 共有的证病性病理变化。同时,在接种阿根廷毒的马也观察到出血性素质变化不十分严重;脏器淋巴结肿大、出血、水肿十分明显,而体表淋巴结不明显;85%病例髋结节区出现褥疮样皮下缺损;80%病例各器官,尤其脏器淋巴结髓质区、门区小梁动脉内皮下层显著水肿,甚至闭锁管腔,动脉周围大面积结缔组织增生,水肿;在肾脏,90%病例弓状动脉周围大面积增生,水肿的结缔组织附近尚见有贫血梗死样的大灶性细尿管坏死;部分小动脉,尤其内皮下水肿不明显的小动脉内皮细胞胞浆中有病毒抗原存在。这些特殊的病理变化是辽毒,wyoming 毒或云南毒接种马未曾观察到的。本文就这些共性和特殊性病变产生的原因,引起的结果,及其与防制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36.
选接种马传贫弱毒疫苗并经强毒攻击后有三种形态学类型马各二匹,对其脾脏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其中Ⅱ、Ⅲ型马脾内以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为主,且与单核-巨噬细胞构成“免疫岛”;而Ⅰ型马脾内免疫活性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变性、坏死性病变为主.从而进一步证实是T、B 和单核-巨噬细胞三种细胞协同免疫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穴位注射马传贫弱毒苗马22匹,分别在注苗后2、3、6个月用马传贫强毒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病理学与免疫形态学联合检查表明,攻毒马有三种类型形态学改变;第I种有较典型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减少,且变性,坏死,第Ⅱ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第Ⅲ种类型马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据此查明2个月攻毒马1匹,出现第I种类型形态学改变,3个月  相似文献   
38.
对用三个代次马传贫皮肤细胞苗免疫的12匹攻毒马和2匹强毒对照马进行了病理与免疫形态学检查.试验马出现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第Ⅰ种类型,出现马传贫规律性的病理变化和免疫器官严重损伤性病变,是一种不保护的形态类型,这种类型马在本试验中占1/12;第Ⅱ种类型,呈现以免疫应答反应为主的改变,无马传贫规律性病理变化,仅肝内有轻度反应,这种类型马占2/12;第Ⅲ种类型,具有显著的免疫应答反应而无任何传贫病变,这种类型马占9/12.第Ⅱ、Ⅲ种类型是耐受了强毒攻击的免疫马,即属不同程度保护的形态学类型.这种马在试验中超过90%,从而为皮肤细胞苗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本试验还依其上述形态学三种类型的划分计算了各代次每种类型马匹出现率,并用保护最好的Ⅲ型作为标志,绘制三个代次出现率的抛物线,结果表明,第10代继代毒免疫效果最好,8~11代75%以上马匹可以出现Ⅲ型免疫形态学反应.同时也根据三种类型形态学变化的观察,讨论了马传贫皮肤细胞苗的免疫性质,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联合的类型.  相似文献   
39.
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接种马传贫弱毒的14匹马和20头驴体内病毒抗原进行了8~9个月的连续跟踪观察。结果表明,病毒抗原主要出现在肝淋、脾淋、骨髓等免疫器官。其形态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存在于巨噬细胞胞浆内;第二类是以免疫复合物形式附贴在增生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崩解的颗粒上;第三类的为泡沫样无定型荧光,主要存在于肾细尿管管腔中。本文就弱毒抗原在体内持续存在的机理、弱毒抗原与免疫形态学及机体免疫状态关系、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免疫发生中的作用以及马与驴免疫形态差异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0.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各型结核菌均可在不同动物间不同程度的互相感染。如牛型结核对人类,特别对儿童威胁很大。我们所观察的病例证实均系牛型结核杆菌对鹿的感染。鹿感染牛型结核杆菌以后在病理形态学上有何特点,与牛的牛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