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4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244篇
农学   126篇
基础科学   123篇
  277篇
综合类   1137篇
农作物   112篇
水产渔业   113篇
畜牧兽医   490篇
园艺   145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用PCR扩增了MBP—ZOT质粒上的ZOT基因,该基因编码264~399位氨基酸残基C末端的15ku △G片段,并与经改造后的质粒P^BCX、连接。将重组后的质粒PMLAG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将表达的目的蛋白纯化,再将p^BCX-△G片段与传染性腔上囊炎病毒VP2包涵体蛋白通过滴鼻免疫途径对14日龄SPF鸡进行联合免疫试验,分别于免疫后第10、20d采集血清样品,进行ELISA试验,检测免疫后IBD抗体效价。动物免疫试验发现:融合蛋白P^BCX △G起到了明显免疫增强效果,与VP2重组蛋白联合免疫2次后,血清IBD的VP2 IgG抗体效价是单独用VP2免疫组的3倍,明显高于空白免疫组。  相似文献   
42.
采用LUX新型荧光PCR技术原理,建立了快速检测牛疱疹病毒I型(BHV-1)以及鉴别野毒感染和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的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多株BHV-1病毒均呈典型gE、gC双基因阳性反应,对其他常见动物疱疹病毒以及健康牛基因组DNA等均呈阴性反应;对细胞增殖病毒液的gE、gC双基因鉴别的检测敏感性可达0.4~O.04TCID50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以上;对带毒牛血清、抗凝全血、牛新鲜精液和冷冻精液基因鉴别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0.04TCID50、0.4TCID50、0.4TCID50和4TCID50。采用该方法从临床牛血样、鼻拭子样品中检出IBRV阳性样品,检测全程仅需约2h。对单基因克隆质粒的检测进一步证实该方法能特异地鉴定gE、gC基因,检测灵敏度分别达90、30拷贝。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BHV-1病毒感染,鉴别BHV-1病毒感染与对应的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  相似文献   
43.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采用盆栽试验分别测算了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侧柏、刺槐、杏树和梨树在其生长季(4~10月)成熟单株树木的耗水量,并根据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标定的各树种无效水界值,分析了各树种土壤水分供耗特点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①2002贫水年生长季降水量430.7 mm,试验树种同期耗水量约为430~470 mm,树木供耗失衡;2003丰水年降水量870.2 mm,耗水量约为450~510 mm,但降雨分配不均,5月和10月树木供耗也略有失衡.②不同树种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相近,而同月耗水量差异较大,同一树种不同月耗水量差异也较大,丰水年各试验地土壤水分状况要好于贫水年.③侧柏、刺槐、杏树和梨树无效水界值为8.0%,8.4%,9.4%和10.9%,侧柏较其它树种利用水分能力最强.贫水年林外单株树木土壤含水量在一段时间内低于对应树种的无效水界值,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单株树木依靠冬季和次年春季降水补充,生长季初期都能恢复到速效水水平.  相似文献   
44.
将堆型艾美球虫(E.acervulina)3-1E基因克隆至pET-32a(+)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37℃下,用终浓度为1.0mmol/L的IPTG诱导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500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与特异性抗血清结合。在20℃条件下,以终浓度分别为2.0、1.0、0.5mmol/L的IPTG进行诱导.当IPTG终浓度为0.5mmol/L时,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的目的蛋白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5.
利用14个微卫星标记对云南茶花鸡12个家系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以及家系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并不均匀,再对12个家系进行分析,将其聚为3类,一类为Z-1,Z-2,Z-3,Z-4,Z-5,Z-6,B-1,一类为Z-7,Z-8,Z-9,Z-10,矮脚系B-2自成一类,这表明了家系间的遗传相似性,同时我们对特殊的矮脚系B-2进行了相关的探讨,最后我们提出了对茶花鸡保种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6.
AIM:To study the effect of basil polysaccharide on the rat model bearing NuTu-19 cells.METHODS:The rat model bearing NuTu-19 cells was treated with basil polysaccharide.The changes of the tumor cell biology and histopathology were observed.Total R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tumor tissue.Hybridization assay was performed using gene expression microarray.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photo disposal software-GenePix Pro3.0.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the amounts of ascites in the rats treated with basil polysaccharide were decreased (P<0.05) and the scores of abdominal carcinoma metastasis we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P<0.01).268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found in the tumor specimen from the rats exposed to basil polysaccharide.CONCLUSION:Basil polysaccharide may be a new anti-tumor drug and it has multi-targets.Gene expression microarray has huge advantage and value in the study of the drug target.  相似文献   
47.
在生根阶段对蝴蝶兰组培苗进行不同蔗糖、CQ浓度和光照处理后,影响蝴蝶兰组培苗的驯化过程的植株生长和光合生理。研究表明,提高组培环境中CQ浓度有效改善组培苗的光合能力利于组培苗的移栽适应性。  相似文献   
48.
沙棘植物柔性坝坝体变形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5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小流域对已植的沙棘柔性坝进行野外调查,从植物生长角度对沙棘柔性坝坝体进行了纵向、横向、垂向(即沙棘柔性坝坝长、坝宽、坝高)的变形分析。对于沙棘柔性坝的坝长变化,主要从沙棘根系蘖苗萌生出发,分析得出其每年扩展约1m;柔性坝坝宽受沟宽限制,其发展趋势为扩展至满沟;柔性坝坝高变化采用三次函数和Logistic型函数两种具有“S”形特征的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经对比其变化过程服从Logistic型生长函数,并结合Logistic函数对沙棘植物柔性坝坝高的变化进行了具体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49.
主动免疫血管活性肠肽(VIP)对家鸽繁殖性能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30对青年鸽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用血管活性肠肽(VIP)类似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偶联物进行主动免疫VIP,第二组注射与第一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三组不做任何处理。在试验的第一阶段,除第三组外,第一、二组鸽在产蛋后立即将书目是拿出,试验结果显示:第一组与第二组鸽月产蛋量和周抱窝数差异不显著。但第一、二组鸽产蛋量与第三组(自然饲养组)差异极显著。在试验的第二阶段(B处理过程)均不把蛋拿出,则三组  相似文献   
50.
吡啶甲酸铬作为有机铬添加剂,已成为普遍使用的铬营养补充物质。但目前尚未正式发布动物最低需要量和最高耐受量的具体数据。吡啶甲酸铬的安全性仍在研究探索之中,但得到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为此作者就吡啶甲酸铬的安全性研究及现有可能存在的代谢途径进行综述,以便为日后吡啶甲酸铬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