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利用近等基因系研究3个抗水稻纹枯病QTL的聚合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特青/Lemont组合的回交群体,证实了特青第7染色体上存在抗纹枯病QTL qSB7Tq。以Lemont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连续回交结合性状鉴定,构建了qSB7Tq与另外两个抗水稻纹枯病QTL qSB9Tq(位于特青第9染色体)和qSB11Le(位于Lemont第11染色体)的一套近等基因系,对各抗性QTL的单个效应及其聚合效应进行了研究。3个抗性QTL单独存在或在聚合状态下均能显著提高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但是,不同抗性QTL之间可能普遍存在一定的负向互作关系。讨论了一致的遗传背景对QTL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不同QTL的聚合效应及互作关系对育种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植物数量抗病基因克隆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广谱、持久抗病的作物品种,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质量抗病性,而且需要更深入地洞悉数量抗病性的可能作用机理。而目前,人们对数量抗病基因的可能特征和数量抗病性的机理的认识还相当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量抗病基因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综述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的克隆策略和精确获取数量抗病性状值的方法;其次根据数量抗性座位(quantitative resistance loci。QRL)的相关研究进展,对QRL的可能特征进行一定的综述,认为部分QRL的抗性机理直接对应于R基因、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analogs,RGA)、防卫基因、防卫反应途径中的相关基因等在植物抗病性上的作用机理;最后,作者推测存在4种抗性特征的QRL,即小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QRL和“病原菌”特异性或广谱性QRL,并认为数量抗性持久性的遗传基础与这些不同特征的QRL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综述将对QRL的候选基因分析和克隆、数量抗病机理研究和QRL的育种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3.
以剑叶卷曲度不同的4个水稻卷叶资源5408、卷珍B、YSBR1、培矮64S为供体亲本,平展叶品种奇妙香为受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再自交,获得BC7 F3卷叶株系.随机区组试验结果显示,株系间剑叶卷曲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剑叶叶基角、一次枝梗数、千粒重3个性状上,部分株系与奇妙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所调查的性状,不同的株...  相似文献   
24.
随着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处理国内和国际涉农事务中迫切需要既有农科专业背景,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创业型和管理型涉农人才。扬州大学农学院在实践中对开设"World Agriculture"双语课程(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的架构、授课形式及课程考核形式等作了探索,对已开设或者拟开设该课程的的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
Cry1Ab转基因水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抗虫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带Cry1Ab基因的"克螟稻"为抗虫供体亲本,将目标基因转导到优良恢复系"R6547"、"R818"中,配制的杂交稻组合表现良好的杂种优势水平,克服了"克螟稻"在常规粳稻育种实践中常出现的农艺性状差、前期生长势弱的缺陷。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在杂交稻中仍能高水平的表达,并在人工接虫和自然发生条件下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表现优良抗性。  相似文献   
26.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个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LOD值分别为12.09和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7.
水稻第9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纹枯病QTL,被命名为qSB-9,水稻品种特青在该QTL上携带抗性等位基因qSB-9Tq,而Lemont携带相对感病等位基因qSB-9Le。为精确地评价qSB-9Tq的抗病效应,分析其作用方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从轮回亲本Lemont与特青回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1个目标单株。连续3年对该单株的扩繁后代(BC6F2)及随后获得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嵌入法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田间试验采取2种不同的设计。第一种是完全随机试验,即从BC6F2分离群体中筛选出目标区间为qSB-9TqTq纯合型、qSB-9LeLe纯合型和qSB-9TqLe杂合型个体,并对3种基因型个体间的病级平均数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第二种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即在BC6F3和BC6F4代,分别对上述3种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群体,按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移栽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3年的试验结果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qSB-9Tq存在于分子标记RM242~Y92.5之间,可减轻病级1.0级(0~9级病情分级系统)左右,且其抗性表现为几乎完全的显性特征。本研究的结果为qSB-9Tq的精细定位和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多数栽培品种的抗病水平较低,并且抗性差异较小。水稻纹枯病接种和抗性评价体系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利用植物生长箱的控温、控光和控湿条件以及生长势相对一致的水稻秧苗,对苗期纹枯病微室接种技术进行了改进。试验品种苗期的纹枯病抗性从高到低依次为YSBR1、特青、泰粳394、日本晴和Lemont,并且与大田成株期接种鉴定的结果一致。RT-PCR分析显示,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纹枯病菌均诱导4个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叶枕高"和"苗挺高"计算的各品种苗期病级变幅分别为2.82~8.54级和1.20~3.39级。前者与大田成株期的病级变幅一致,因而"叶枕高"病级计算方法更适用于微室接种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29.
四川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利用6对SSR荧光标记对采自四川绵阳、营山、雅安、北川和武胜地区的5个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4个稻瘟病菌中检测出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数为7.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1,所有位点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5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374)低于期望杂合度(0.502),暗示群体内存在因近交而导致的杂合子缺失。AMOVA分析显示,绝大多数遗传变异(81.17%)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仅有18.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的差异。5个地理群体间呈现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为0.057~0.528)。Mantel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模式。群体遗传学数据分析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为0.472~4.347),基于贝叶斯聚类法的Structure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30.
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粳稻品种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的64个常规粳稻品种进行2年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纹枯病发病程度及趋势在年度间、同年度重复间表现一致;早、中熟晚粳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其次是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品种抗性相对较差;参试品种中没有发现抗病或高度抗病品种,8个中抗品种分布于不同生育期类型。对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抗纹枯病育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