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5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2篇
  16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孔芳  蒋金金  吴磊  王幼平 《作物学报》2008,34(7):1188-1192
以来源于Brassica rapa基因组(AA)的重复序列(151 bp)为探针, 分别同二倍体白菜型油菜(AA, 2n=20)、甘蓝(CC, 2n=18)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菜(AABB, 2n=36)的中期染色体杂交, 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 芥菜型油菜的染色体上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 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 可以区分出A和B基因组。对来源于油菜3个基本种与3个复合种FAE1基因进行CAPS分析表明, 3个基本种表现出不同的酶切式样, 用Mbo I和Msp I酶切表现出多态性, 基因组A和C非常相似, 而基因组B与A、C关系较远, 同时3个复合种也并不是2个基本种的简单相加, 表明异源四倍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排和重组。  相似文献   
122.
水仙荧光原位杂交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建立以水仙染色体为靶、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水仙的亲缘和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水仙的染色体制片以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较好,容易获得大量清晰、分散的有丝分裂中期相;切刻平移法地高辛标记探针、染色体和探针共变性90℃ 5 min能有效的进行水仙rDNA的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定位。  相似文献   
123.
DNA分子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ation)是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要回顾了DNA分子原位杂交的起源和发展,详细综述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在物理作图和染色体识别中的应用。文中还介绍了Fiber-FISH、BAC-FISH以及Immuno-FISH等新兴技术。最后对FISH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4.
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该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可以广泛应用的对固体样品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25.
亚洲百合与青岛百合杂交及其 FISH 快速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切柱头授粉和胚抢救技术获得亚洲百合‘Petit Brigitte’× 青岛百合的14 个杂交后代,以45S rDNA 为探针对亲本和其中4 个后代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和后代都为二倍体(2n = 2x = 24);‘Petit Brigitte’有10 个45S rDNA 位点,分别位于1、2、4、5 和7 号染色体上;青岛百合有8 个45S rDNA 位点,分别位于3、4、5 和10 号染色体上;4 个杂种后代有9 个45S rDNA位点,分别源于‘Petit Brigitte’和青岛百合。  相似文献   
126.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了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 rDNA在果树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以及rDNA特异序列在果树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在果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果树的45S rDNA位点一般为1~4对,在染色体上多定位于随体处(即核仁组织区,NORs),也常分布于短臂和着丝粒区;5S rDNA为1~3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分布模式,且与45S rDNA独立分布。rDNA定位已经用于识别果树染色体,校正传统核型以及研究基因组的进化模式。ITS序列是目前果树系统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序列之一,但应用时需要检验是否存在假基因,未来的关注点应是综合运用多种DNA序列。  相似文献   
127.
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草图的完成为棉花的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然而该基因组草图仍需要后续的补充和完善。利用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草图信息,分别在6条较长染色体的端部选取了4 kb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序列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情况,发现2号染色体一端的序列Chr2D属于单拷贝序列,且其内部没有重复序列。随后以该段序列为探针,对雷蒙德氏棉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1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的一端有明显的杂交信号,信号大小远远大于4 kb序列所能产生信号的大小,而信号的强度则比正常的杂交信号暗弱。试验结果说明该4 kb序列Chr2D可能在1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的1个端部有较高的拷贝数,而信号强度的暗弱则说明该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可能为散漫分布。杂交信号在1号染色体和4号染色体上的相似性说明,这2对染色体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该结果将对雷蒙德氏棉基因组草图的补充完善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8.
花生野生种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利用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9331与二倍体野生种A.oteroi人工杂交,借助胚拯救和染色体秋水仙素加倍,创制一个双二倍体杂种Am E-4,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准确鉴定了该双二倍体。观察结果表明,Am E-4的叶片与豫花9331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茎高、侧枝长和总分枝数等性状与豫花9331差异不显著。Am E-4开花期较豫花9331推迟60 d,结实性与荚果发育状况较差,不利于Am E-4的育种利用。同时,开发了57个追踪Am E-4中A.oteroi染色体的显性或共显性SSR标记,为创制和鉴定花生栽培种A.oteroi易位系或渐渗系奠定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9.
百农64因其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已成为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之一。本研究将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相结合,对百农64及其衍生品种(百农207、百农160、华育198和04中36)和相关亲本共8份小麦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分析,揭示百农64对其衍生后代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研究材料中共鉴定出48种染色体多态类型(block),A、B和D基因组分别为18、20和10种,其中1A和6B染色体多态类型最多;在百农64和百农207中鉴定出了臂间倒位perInv6B,在5份小麦材料中鉴定到了小麦-黑麦T 1RS/1BL易位。利用55K SNP芯片在供试材料的A、B和D基因组分别获得8 504、9 726和5 093个多态性SNP标记,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在0.110~0.375之间,平均值为0.295;百农64特异性SNP在衍生品种的A、B和D三个基因组上的分布比例分别为54.2%、46.9%和36.5%,6A染色体比例最高(85.4%),在百农207、华育198和04中36各染色体上分布比例的平均值均超过了50.0%。整合48个细胞学和23 323个SNP标记分析显示,除百农160以外,其余3个衍生后代与百农64的遗传相似系数(GS)都超过了0.7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百农64与其4个衍生品种聚为一类,与遗传相似系数结果一致。研究表明百农64对其衍生后代遗传贡献率较高,这为小麦种质资源利用和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亲本选配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0.
为了对红球姜(Zingibe zerumbet)的染色体进行识别,并对该物种基因组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利用PI和DAPI组合(CPD)染色与45SrDNA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对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红球姜具有2对45SrDNA位点,分别位于第5号和第10号染色体的短臂,对应于相应染色体上的显著CPD带区。基于rDNA位点和染色体测量数据,建立了红球姜准确而详细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