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文章简要介绍了圆斑星鲽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并提出了圆斑星鲽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
对圆斑星鲽mtDNA控制区序列及鲽形目鱼类鲽科的条斑星鲽、大西洋黄盖鲽、马舌鲽,美洲拟庸鲽和鲆科的牙鲆以及鳎科的欧洲鳎、塞内加尔鳎、沙鳎控制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的控制区序列可分为扩展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SB—A、B、C、D、E、F)、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和串联重复序列区(Tandem repeat region)。通过与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发现鲽形目的鲆、鲽类和鳎类与两栖纲的无尾类在CSB-3之后存在相似的串联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93.
The self-feeding activity of the barfin flounder (Verasper moseri) was examined under natural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The experiment, carried out over 12 weeks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involved tagged fish (mean body weight: 371 g) reared in three 1000-l tanks (3 or 5 fish per tank) with a self-feeder device. The sensor comprised a switch and trigger string with a bead. Self-feeding activity was recorded in all tanks from day 1. The fish fed mostly at night.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ily feeder activations and water temperature/photoperiod, and all fish grew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arfin flounder can operate self-feeding systems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self-feeding activity is influenced by photoperiod and wate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94.
河南紫斑牡丹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河南紫斑牡丹的核型、Ag-NORs和Giemsa C带带型.核型为2n=2x=10=6m+2sm+2st;C带所显示的端(T)带和Ag-NORs的数目和位置相同.作者认为,紫斑牡丹染色体的T带,实际上应为N带(NOR带);常规染色显示的所谓随体,实际上是端部NORs.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中处理60 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96.
本文首次用EBHQ法研究了高粱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22个品种的核型及部分品种的G—带带型。结果表明,高梁不同地理生态类型的核型较为一致,其基本核型为:2n=20=16m+2Sm+2st(2SAT),只有一对染色体具有随体,且属于“大随体”类型。用该法不仅在晚前期、早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了丰富的G-带,且首次在早后期染色体及随体上获得了G-带。  相似文献   
97.
本研究以海南南渡江野生唇(Hemibarbus labeo)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素,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唇染色体核型和银染(Ag-NORs)。结果显示,唇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18m+12sm+12st+8t,其染色体臂数(NF)为8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Ag-NORs出现在第5对和第11对同源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亚科鱼类染色体进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唇具有亚科鱼类的原始核型。本研究不仅补充了唇的细胞遗传学数据,为研究亚科/属鱼类的分类与进化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唇的种质资源保护、种质改良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
条斑星鲽CYP19a基因克隆及其在雄鱼生殖周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作为P450细胞色素酶超家族中的一员,是性类固醇生成途径中的末端酶,能够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在大多数脊椎动物中,P450arom由CYP19单基因编码。但是在鱼类中存在两种P450芳香化酶,分为性腺型芳香化酶(P450aromA)和脑型芳香化酶(P450aromB),它们由不同的基因(CYP19a和CYP19b)编码,分布在不同的组织。通过简并引物扩增及RACE cDNA扩增克隆,在国内外首次获得全长为2167bp的条斑星鲽CYP19a cDNA序列,并将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P450arom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存在跨膜螺旋区、I-螺旋区、Ozol肽区、芳香化酶特异保守区以及血红素结合区。通过RT-PCR分析了P450aromA mRNA在条斑星鲽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YP19a基因主要在脑、卵巢和精巢中表达,其次在肠、肝脏、肾脏也有少量表达。同时也分析了P450aromA mRNA在处于不同发育期的精巢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Ⅱ期精巢中表达量最高,在Ⅴ期精巢中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99.
雌核发育与正常二倍体条斑星鲽胚胎发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牙鲆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同时,对条斑星鲽单倍体、雌核发育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与普通胚胎发育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单倍体胚胎,卵裂开始至64细胞期,发育速度较普通胚胎发育发育速度明显缓慢,至多细胞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14 h;到达高囊胚期比普通二倍体慢1.5 h,到达低囊胚期发育速度相同,历时31 h;到达原肠末期、神经胚期、晶体形成期历时相同,其他发育时期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孵化仔鱼具有明显的单倍体综合症.(2)雌核发育与普通胚胎的发育的特征相比无明显区别,在卵裂期发育速度明显迟缓,但在囊胚期以后,所用时间基本相同;孵化时间比普通胚胎长约1 h.(3)与普通胚胎相比,雌核发育胚胎、单倍体胚胎孵化率较低,仔鱼畸形率高.  相似文献   
100.
对初始孵化到孵化后26d(变态前)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z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仔鱼的消化系统发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为12.5~15.5℃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延长,肝胰脏出现。孵化后6d,仔鱼开口,消化道贯通,开始摄食。孵化后10d,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黏膜上皮褶皱增多。孵化后14d,卵黄囊消失,仔鱼完全依靠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6d,胃壁较厚处出现胃腺,但不发达,幽门盲囊尚未出现。由结果可见,孵化后6d仔鱼开口,可开始投喂轮虫;孵化后26d,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但由于胃的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善,此阶段还应以活体饵料为主,一方面可逐渐加大轮虫的投喂量,另一方面可适当投喂较大的卤虫无节幼体等。本研究旨为圆斑星鲽人工育苗中饵料种类及投喂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