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9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555篇
林业   92篇
农学   131篇
基础科学   49篇
  259篇
综合类   1992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2621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引起鸡产蛋骤降的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本试验运用RT-PCR技术克隆测定了2株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为10 990nt,包含1个10 278nt的开放阅读框架,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坦布苏病毒参考株一致,与2010年以来的坦布苏病毒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8%以上,与2010年前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分别为88%和96%左右。基于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2株鸡源坦布苏病毒与2010年以来分离的各种禽源坦布苏病毒株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支,且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与其他禽源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组差异不明显,各分离株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以0.07mg/L地克珠利为起始诱导浓度连续传代,以最适抗球虫指数(POAA)、病变记分减少率(RLS)和相对卵囊产量(ROP)3项指标综合判定抗药性。经12次传代,该诱导虫株对1.5mg/L地克珠利具有完全抵抗力。试验结果表明,用实验室方法诱导柔嫩艾美耳球虫抗药株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993.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994.
李华坤 《家畜生态》2013,(11):68-70
为了解徐州地区鸡新城疫流行现状及防治效果,采集该地区鸡新城疫疑似病料,通过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对病料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为鸡新城疫病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疑似病料经分离培养、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获9株鸡新城疫病毒;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表明.其中6株病毒为强毒株(SN03—2012、SN12—2012、SN05—2012、SN012012、LB05—2012、SN04—2010)。  相似文献   
995.
利用MDCC细胞系从东北地区采集的死亡野生鸟类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禽类病毒,对该病毒进行特异性PCR、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法等系统鉴定后,证实该分离株为鸡贫血病病毒(CAV),命名为WDNE110501株.利用PCR方法克隆出其编码区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表明,WDNE110501株的编码区全长为1 823 bp,无碱基缺失或插入.并将该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已发表的34个CAV株编码区基因进行同源性和亲缘关系的比对分析,同源性为96.1%~99.8%;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9.8%~99.7%,与国内毒株harbin的差异最小,与国外最近的是美国毒株98D02152.序列比较表明CAV的3个编码基因VP1、VP2和VP3均有一定程度变异,以VP1变异性最大,且在不同毒株间的这3个阅读框的氨基酸序列变异是互不相关的.这是首次在野生鸟类中分离出CAV病毒,提示了我们野生鸟类在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传播和分布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I型菌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鸣致病性大肠杆菌I型菌毛是鸡大肠杆菌病的重要致病因子。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在感染中的作用、分子生物学等8个不同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7.
分别将靶向禽流感病毒(AIV)多靶点siRNA和鸡Mx基因克隆到p201慢病毒表达载体,采用鸡β-actin启动子替换p201慢病毒载体CMV启动子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201-β-Mx-siRNA。并将其与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72h后收集细胞上清,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重组慢病毒(rLV-MX-siR-NA)与对照组重组慢病毒(rLV-GFP)CT值,两者比较确定rLV-MX-siRNA滴度。rLV-Mx-siRNA以MOI=4感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EF)并传代培养,提取后代细胞RNA检测外源基因转录以及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鸡Mx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rLV-Mx-siRNA浓缩后滴度与已知滴度的rLV-GFP相等,为2×108 TU/mL,感染PEF效率>95%。感染rLV-Mx-siRNA的细胞传至第5代和第10代检测到外源基因转录以及鸡Mx蛋白的表达。表达鸡Mx基因和靶向AIV多靶点siRNA重组慢病毒滴度的测定与感染效率的分析,其结果为研究抗AIV转基因猪及其抗AIV的体外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发酵葡萄渣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葡萄渣经发酵处理后,应用于肉仔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选用AA肉仔鸡40只,分为2组,每组20只,试验组饲喂含10%发酵葡萄渣的肉仔鸡配合饲料,对照组饲喂含5%棉粕和5%菜粕的肉仔鸡配合饲料,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日增重提高7.43% (P<0.05),料重比降低4.19%(P<0.05),死淘率为0;肤色、肌肉pH值、肌肉组织弹性、肌肉气味、器官湿重、清烹肉汤鉴定指标、品尝评价均无异常;试验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液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总胆红素、γ-谷氨酰氨转肽酶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肌酐、尿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安全性方面:各组均未检测出有害微生物和有害寄生虫,所检测出的有害微量元素含量也都在国家标准规定值内,并远低于规定值,且试验组指标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说明发酵葡萄渣应用于肉仔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9.
研究旨在明确常山口服液治疗鸡球虫病的疗效和最佳给药剂量。试验选取90只14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即常山口服液组(分别为2.5、5.0、15.0、25.0、35.0、50.0 m L/L水剂量)、妥曲珠利组(1 m L/L水)、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除健康对照组外,每只鸡接种7×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广东分离株的孢子化卵囊,饮水给药7 d,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常山口服液各剂量组其盲肠和十二指肠的肿胀现象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轻,血液性内容物明显减少,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87.7、136.2、141.8、136.2、109.7和108.0,均高于感染对照组;常山口服液按5.0、15.0及25.0 m L/L水剂量给药,抗球虫指数均高于对照药物妥曲珠利组(ACI=124.8)。结果表明,人工感染条件下,常山口服液较化学药物妥曲珠利具有更好的抗球虫疗效,且作为中药提取物,疗效对比试验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00.
环丙沙星在肉仔鸡组织中残留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肉仔鸡肌肉、脂肪、皮肤、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环丙沙星的残留。肉仔鸡肌肉、脂肪、皮肤、肾脏和肝脏组织经二氯甲烷溶液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含内标物的水溶液溶解。以0 015mol/L四丁基溴化铵/乙腈(92/8,v/v)作流动相,用SymmetryC18柱(5μm,3 9mm×150mm),在激发波长280nm、发射波长455nm处,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将环丙沙星以0 01、0 05和0 50mg/kg分别添加到空白组织中,测得肌肉、脂肪、皮肤、肾脏和肝脏组织的回收率分别为72 2%~77 9%、73 2%~79 6%、72 4%~77 1%、69 6%~76 5%和70 0%~77 8%,变异系数均低于11 1%。用该方法测定肌肉、脂肪、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环丙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均为0 003mg/kg。肉仔鸡分别用50mg/L和100mg/L盐酸环丙沙星水溶液连续混饮各7d(35~41日龄)后,各组织中环丙沙星残留消除缓慢。休药7d时,肌肉、脂肪组织中环丙沙星残留量均低于0 03mg/kg;休药9d时,皮肤组织中环丙沙星残留量均低于0 03mg/kg;休药12d时,肾脏、肝脏组织中环丙沙星残留量均低于0 03mg/kg,而肌肉、脂肪和皮肤组织中环丙沙星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限(0 003mg/kg);且随着环丙沙星混饮浓度的增大,环丙沙星在各组织中的残留量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