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陇藜2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采用系统育种结合栽培驯化的方法选育而成的粮饲兼用型藜麦新品种。在2014—2015年的多点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2 698.5 kg/hm~2,较对照品种JLLM增产6.7%。该品种生育期152~160 d,株高196.2~243.5 cm。籽粒白色,圆形药片状,直径约1.6~2.4 mm,千粒重2.9~3.3 g。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65.10 g/kg、粗脂肪(干基)52.00 g/kg、粗灰分(干基)34.17 g/kg、赖氨酸(干基)7.00 g/kg、全磷(干基)5.62 g/kg。具有丰产、抗逆、活秆成熟、生物产量大等特性,适宜在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新疆、四川、贵州、吉林及青海东部等冷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2.
藜麦新品种陇藜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陇藜4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利用高代藜麦材料LUR-10采用系统选育结合栽培驯化的方法选育而成的藜麦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藜麦多点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912.7 kg/hm~2,较对照品种JLLM增产13.9%。2015年参加甘肃省藜麦多点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2621.7 kg/hm~2,较对照品种JLLM增产14.5%。该品种生育期108~121 d,株高138.6~176.8 cm。籽粒白色,圆形药片状,直径约1.8~2.4 mm,千粒重3.0~3.6g。单株平均穗粒数12 919粒。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70.30 g/kg、粗脂肪(干基)64.00 g/kg、粗灰分(干基)35.00 g/kg、赖氨酸(干基)6.20 g/kg、全磷(干基)5.90 g/kg。具有早熟、丰产、抗逆性强等特性,适宜在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贵州及青海东部等冷凉地区的山地、川地种植。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全株青贮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组织器官发育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22±1.5)kg的健康小尾寒羊羯羊60只,分为5组,每组12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全贮玉米,试验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含3%、6%、9%和12%青贮藜麦的全株青贮玉米,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9%青贮藜麦对小尾寒羊日增重、胸围、胸宽、胸深增加、体高、体斜长、管围、最大额宽等指标均有积极的影响,且体斜长和管围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添加了6%和12%青贮藜麦组的羊只胴体重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青贮藜麦组(P < 0.05)|不同青贮藜麦添加水平对小尾寒羊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淋巴细胞计数(LYM)、红细胞(RBC)、血小板平均宽度(PDW)均有影响,且添加了3%和12%青贮藜麦组的HCT和RBC显著低于未添加藜麦组(P < 0.05),而添加3%青贮藜麦组PDW则显著高于未添加青贮藜麦组(P < 0.05)。综上所述,添加适宜比例青贮藜麦对小尾寒羊日增重、体尺等表型性状和机体免疫力都有积极作用,考虑综合生产效率,饲粮(干物质)中青贮藜麦添加的适宜比例为9%。 [关键词] 羊|青贮藜麦|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液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4.
我省天水、陇东地区自1985年条锈病大流行之后,于1989年又局部流行,及至1990、1991年,连续两年中度或大流行.尽管由于成功地进行了大面积药剂防治而获得了小麦丰收,但却付出了愈千万元防治费的昂贵代价。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综合利用不同抗性的品种,是抗病保产的主要途径。目前由于山前麦、洛夫林及其后代小麦品种(系)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洛类”菌系迅速发展,以致寄  相似文献   
25.
秦王川历史上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含永登、皋兰2县,耕地面积约5.73万hm2.该区地势平坦,海拔1 850~2 300 m;土层厚0.6~1.0 m,土壤主要为灰钙土、栗钙土和黄绵土;年降水量285 mm,蒸发量1 888 mm,年均气温5.9℃,年日照时数2 659 h,≥0℃的积温2893℃,光热条件适于日光温室生产,但秦王川灌区土壤平均含盐量0.21%~0.24%,pH值8.0~8.5,制约了日光温室发展.  相似文献   
26.
在洋葱霜霉病发病初期田间喷7种杀菌剂的试验结果表明:70%瑞毒铝铜、65%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的的防效较高,分别为94.8%、94.2%、92.9,保产效果分别的44.8%,44.8%和48.4%。  相似文献   
27.
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 ? 60和30 ? 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分别为40 ? 60 ? 0 (Ⅰ)、40 ? 45 ? 15 (Ⅱ)、40 ? 30 ? 30 (Ⅲ)、40 ? 15 ? 45 (Ⅳ)、40 ? 0 ? 60 (Ⅴ)、30 ? 70 ? 0 (Ⅵ)、30 ? 55 ? 15 (Ⅶ)、30 ? 40 ? 30 (Ⅷ)、30 ? 25 ? 45 (Ⅸ)、30 ? 10 ? 60 (Ⅹ)和30 ? 0 ? 70 (Ⅺ)] ,并以单独的精料、藜麦秸秆和高粱秸秆为对照,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定不同组合饲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并计算各饲料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以评价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秸秆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秸秆不同配比的饲粮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所有组合产气量均逐渐升高(P < 0.05),24 h后趋于平缓。且随着高粱秸秆的增多,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当精粗比为40 ? 60时,处理Ⅲ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36.2%和53.5%,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0.7%和30.3%,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12.2%和33.3%,且该组合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当精粗比为30 ? 70时,处理Ⅷ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29.2%和23.2%,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5.1%和2.06%,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32.7%和16%,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处理Ⅷ和Ⅺ的氨态氮含量和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Ⅵ (P < 0.05),且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 (P < 0.05),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Ⅸ和Ⅹ (P < 0.05)。综合来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为30 ? 40 ? 30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最大,可作为较优饲料组合及适宜添加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28.
29.
霜霉病是严重危害藜麦的世界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藜麦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对藜麦霜霉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叶盘法在室内人工接菌测定致病力。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甘肃不同生态区藜麦霜霉病发生普遍严重,局部地区呈爆发态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临夏二阴气候区最高,分别为83.70%和80.44,白银干旱区最低,分别为19.26%和16.67。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肃藜麦霜霉病病原菌被确定为Peronospora variabilis,不同菌株孢子囊和卵孢子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最强的是来自临夏二阴气候区的菌株GSKL,最弱的是来自天祝高寒区的菌株GSTZ,病情指数分别为90.00和44.6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甘肃不同生态区霜霉病菌株之间存在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本研究为甘肃藜麦霜霉病的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
11种除草剂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11种除草剂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采用随机区组法开展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甲·乙·莠悬浮剂5625 mL/hm2、48%乙·莠可湿性粉剂3.75 kg/hm2和42%异丙草·莠悬浮剂4 125 mL/hm2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30 d和45d的株防效分别为92.9%、91.3%、92.3%和89.0%、88.0%、88.3%,45 d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9.1%、88.2%、88.6%,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P<0.05).同时,3种药剂处理玉米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安全无药害发生,且分别比对照增产24.19%、22.04%、2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