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2 毫秒
41.
为分析核衣壳蛋白(NP)在新城疫病毒(NOV)感染真核细胞过程中细胞内定位的情况,本研究以NDV Class I强毒株9a5b作为免疫原制备4株N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并将病毒株9a5b按5 MOI感染量接种DF1单层细胞,当接种后1 h~3 h时,NP有极少量表达并逐量增加,主要呈点状分布于细胞浆内;当接种后4 h~20 h时,NP聚集于细胞浆中,聚集数量与感染时间成正比;感染24 h后,细胞核碎裂,NP散在分布于细胞浆中.表明NP作为立早期蛋白,始终在胞浆中进行复制;在病毒感染初期,NP介导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发挥转录和翻译功能.本研究为深入开展NP与病毒mRNA转录、复制和包装的相互关系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鸡毒支原体licA基因编码脂寡糖/脂多糖(lipooligosaccharide/lipopolysaccharide,LOS/LPS)合酶或胆碱激酶,催化合成磷酸胆碱。该产物是支原体表面脂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鸡毒支原体的licA基因位于hmw3-licA-mgc2-gapA-crmA-crmB-crmC粘附素基因簇内部。为深入研究licA基因及其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对鸡毒支原体licA基因进行了真核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发现LicA主要定位于杆状病毒和DF1细胞浆中,并不对sf9和DF1真核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这为下一步在体外建立LicA生物学活性检测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HPr激酶/磷酸酶(PrkC/PrpC)系统在细菌和支原体中高度保守,不仅参与糖酵解酶类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也与毒力、生物被膜等生命活动相关。克隆并突变获得编码鸡毒支原体磷酸酶PrpC的ptc1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后,利用底物PNPP体外检测其酶活性,并对影响该酶活性的pH、金属离子、温度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tc1蛋白具有磷酸酶活性,Mn2+为该酶辅因子,最适离子浓度为2mol/L,最适pH为8.5,最适温度为37℃。相同浓度的Li+、Na+、K+、Mg2+、Ca2+、Ba2+、Al 3+、Hg2+等金属离子均对表达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初步建立了PrpC功能检测体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rkC/PrpC调节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4.
[目的]确定鸭疫里默氏杆菌Tet(X)基因是否与四环素类耐药相关,寻找出抗鸭疫里默氏杆菌药物研发新靶点.[方法]克隆鸭疫里默氏杆菌Tet(X)基因,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体系进行诱导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原核表达蛋白的功能和特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对鸭疫里默氏杆菌Tet(X)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从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组扩增获得的Tet(X)基因编码框全长1167 bp,编码388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分子量约42.53 kD,理论等电点(pI)为10.073,与AS87_09615(Yb2)、RIA_0369(YA-GD)、RAYM_08235(RA-YM)、G148_1777(RA-CH-2)、RIA_0365(YA-GD)、G148-1767(RA-CH-2)、B739_0035(RA-CH-1)和B739_0030(RA-CH-1)等8个来源于不同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96%~100%).利用原核表达体系诱导表达获得的Tet(X)融合蛋白分子量约45.40 kD,且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Tet(X)融合蛋白能有效提高宿主菌株对典型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对鸭疫里默氏杆菌Tet(X)基因表达量的调控呈非线性.四环素浓度为0~4 mg/L时,Tet(X)基因相对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浓度为4~12 mg/L时,Tet(X)基因相对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多西环素药物浓度为0~3 mg/L时,Tet(X)基因相对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浓度为3~6 mg/L时,Tet(X)基因相对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Tet(X)可有效提高宿主菌株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受性,在一定的四环素类药物剂量范围内可诱导Tet(X)基因表达.不同鸭疫里默氏杆菌Tet(X)基因具有不同来源,说明Tet(X)可能存在基因水平转移,且具有环境扩散的风险.  相似文献   
45.
新城疫病毒(NDV)的V蛋白是一种干扰素拮抗蛋白,该蛋白表达量的差异对NDV细胞嗜性的影响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为制备NDV V蛋白多克隆抗体,本研究以Class Ⅰ NDV 9a5b株和Class Ⅱ NDV ZJl P基因为模板扩增V蛋白PNT结构域和V蛋白半胱氨酸富集区(CTD)结构域,分别克隆至pET-28a(+)载体和pCold TF载体中,获得表达V蛋白或其CTD结构域的重组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分别免疫小鼠,制备针对Class Ⅰ和ClassⅡNDV V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该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NDV 9a5b、La Sota、ZJ1、Herts/33株感染HeLa和DF1细胞后V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用于NDV V蛋白的检测,V蛋白在易感宿主禽源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哺乳动物细胞.研究表明NDVV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宿主细胞的种属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新城疫逐渐成为了一种严重的家养水禽疾病。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我国水禽新城疫的流行和分布情况依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集了2011-2012年中国华东6省1市的部分活禽市场和养殖场表观健康家鸭和家鹅泄殖腔棉拭样品,进行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毒力检测工作。通过测定分离株F基因高变区nt47-420,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在1200份样品中,检测到阳性样品23份,分离率为1.92%,表明眼观健康家鸭和家鹅中携带新城疫病毒。对比寒冷的春冬两季和炎热的夏季,新城疫病毒的分离率存在明显的差别。在中国家鸭和鹅中流行的新城疫毒株依然对温度敏感,高温天气不利于新城疫疫情蔓延。对分离株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和脑内接种指数进行了测定。参考76株GenBank中已发表并鉴定基因型毒株的F基因高变区nt47~420,对23株家养水禽分离株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分离株与流行的强毒株和疫苗株遗传距离较远。其中,13株与ClassII基因Ib亚型遗传距离最近;3株属于ClassI基因2型;7株与ClassI基因3b亚型遗传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47.
48.
最近,一株无毒力的新城疫病毒(NDV)在鸡体内繁殖时,变成了强毒株,但致今尚未能证实,经鸡体传代的野生水禽新城疫病毒是否也具有变成速发型毒株的能力,为了通过实验证明从水禽中分离的非致病型NDV可以转变为速发型病毒,我们通过在鸡体内传播鹅源性无毒力株,经气囊接种连续传代9次,随后再在鸡脑内传代5次,结果显示,该病毒的毒力变得很强,致死率可达100%,通过致病性试验证实,其具有典型的速发型病毒特征;融合蛋白裂解位点的序列分析表明,原始的分离株含有无毒力型毒株共有的裂解序列;E-R-Q-E-R/L,而通过鸡体反复传代后,该序列变为致癞 性毒株共有的序列:K-R-Q-K-R/F,这些结果表明,野生水禽中自然存在的无毒力毒株,具有无毒力株相应的序列,但当其在鸡群中传播时,则具有变成高致病性病毒的能力,同时研究表明,鸡体提供了该病毒从非致病型向致病型转变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了解江苏、江西、安徽地区鸭源大肠杆菌的分布以及致病性情况。【方法】 本研究对江苏、江西、安徽地区的病死鸭进行了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运用PCR结合玻片凝集法测定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并进行了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随后进行雏鸭致病性试验,并对毒力较强和毒力较弱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鉴定获得鸭源大肠杆菌74株,鉴定为O1、O2、O18、O78血清型的分别有1、2、2和4株,其余均未定型;18种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表明,ibeB、yijp、OmpAmat基因检出率分别为97.3%、97.3%、95.95%和90.54%。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经107 CFU/只攻毒后,74株分离株均引起雏鸭不同程度发病,但仅有2株对雏鸭致死率≥50%。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2株强毒株与2株弱毒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2株强毒株的LD50分别为104.75和107.375 CFU。【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74株鸭源大肠杆菌O1、O2、O18和O78型仅占12.16%,毒力基因谱分布广泛,但仅有2株毒力较强,该研究为鸭源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控制以及研究血清型、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0.
鸡败血支原体接种鸡体液免疫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F鸡接种鸡败血支原体R株、F株和油乳剂苗后,用ELISA检测IgM、IgG和IgA的变化规律,发现特异性IgM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强毒株感染后IgM始终存在,因此可作为临诊感染的指证。油乳剂苗能产生IgA,证明油乳剂苗能诱导产生局部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