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6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将流感病毒rPan09(HA和NA来自A/California/04/09,其余6个片段来自PR8的重组病毒)的HA基因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将其密码子优化为哺乳动物体内偏嗜性密码子opti-HA,同未优化的rPan09的HA基因分别与真核表达载体pCAGGS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CA-optiHA和pCA-HA转染293T细胞,48 h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HA基因的体外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A-optiHA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pCA-HA。为评价这两种重组质粒的免疫及保护效力,选取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将质粒pCA-HA、pCA-optiHA以100μg/只的剂量,进行后腿肌肉多点注射,同时设立空载体pCAGGS对照,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结果表明DNA疫苗pCA-optiHA可显著提高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三免2周后用107.45EID50的rPan09采用滴鼻方式进行攻毒,用Real-time PCR及制作肺组织石蜡切片检测DNA疫苗的保护效力。结果表明,pCA-optiHA免疫组的保护效力明显高于pCA-HA免疫组。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设计有效的甲型流感病毒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一株猪流感灭活疫苗的候选毒株,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将A/swine/Guangdong/1/11(H1N1)毒株的HA、NA基因和A/PR/8/34毒株的PB2、PB1、PA、NP、M、NS基因进行重组,成功拯救出鸡胚高度适应性毒株rH1N1。抗原性分析显示rH1N1保留了亲本毒株良好的抗原性。rH1N1接种10日龄鸡胚48 h后,血凝价达到210,表明该毒株能在鸡胚中高水平复制。该毒株为H1N1亚型猪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究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热不稳定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hermo unstable,EF-Tu)的黏附特性.参照GenBank中MS WVU1853株EF-Tu序列,设计引物对Tu-F/Tu-R,利用PCR扩增获得MS EF-Tu基因后,将其克隆入pE...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NADH氧化酶NOX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Mb湖北分离株(Mb Hubei-1 strain)nox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获得Mb临洮分离株的nox2基因,在测序及序列优化的基础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nox2,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进而对表达产物rMbNOX2的酶促活性、免疫原性,NOX2在Mb内的分布,rMbNOX2抗血清的补体介导体外杀菌活性和对Mb黏附宿主细胞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b临洮株nox2基因全长1 350 bp,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Mb nox2基因序列比较,除Mb JF4278株相似性为97.93%外,其余均为99.93%。SDS-PAGE结果显示,优化的nox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rMbNOX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7 ku,且具有良好的酶促活性;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MbNOX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Mb NOX2在细胞浆中的分布多于细胞膜;补体介导的体外杀菌试验及黏附抑制试验证实,rMbNOX2抗血清具有明显的补体介导杀支原体活性,并可有效抑制Mb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本研究为深入探讨Mb NOX2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一只牦牛屠宰后肝有干酪样结节,为了探究其形成原因,本研究对该牦牛肝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对所分离可疑致病菌的16SrRNA以及rpoB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并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生化表型的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培养得到一株革兰阳性、棒状、可疑致病菌;其16S rRNA扩增片段大小1 483bp,GenBank序列编号为MH000696,该菌的16SrRNA与干燥棒状杆菌GD34株(KF928790.1)等的相似性最高,序列一致性为99%,系统进化树显示,本菌与干燥棒状杆菌在同一进化分支上;rpoB基因扩增片段大小434bp,GenBank序列编号为MH006608;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为变异库克菌,可信度为93%。该菌对妥布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米诺环素等多种药物高度敏感。综上所述,分离的细菌为干燥棒状杆菌,但基因序列,如rpoB等以及生化表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为兽医临床上该菌的分离和鉴定提供了依据,且为该菌的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表达新孢子虫重组蛋白SRS2原核表达系统,本研究以新孢子虫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SRS2蛋白部分基因,获得大小约为998bp的目的片段,并克隆到大肠杆菌PET-32a载体中,IPTG诱导重组大肠杆菌,通过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表达产物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经SDS-PAGE分析,表达的重组SRS2蛋白分子量约为54kD,免疫印迹结果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与牛抗新孢子虫阳性血清反应形成一条特异性蛋白条带。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诊断和治疗新孢子虫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是引起猪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AR)的病原之一;本研究首先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时间为24 h、Na Cl浓度为0.4%、pH为7.5、乳糖浓度为0.5%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最适条件。进而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生物被膜态和常规培养下全菌蛋白的表达差异,明确差异蛋白的功能。通过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比较了两种状态下全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生物被膜态的全菌蛋白中,有15个蛋白点表达上调,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经质谱鉴定,上调的蛋白点主要有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u,EF-Tu)、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等,功能主要体现在应激、调控、代谢方面。该结果从蛋白质水平上深化了对Bb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为AR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牛支原体P48蛋白在细胞中的位置,并为后续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Overlap PCR扩增获得点突变后的牛支原体武威分离株P48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将测序正确的质粒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P48,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在IPTG诱导下成功获得融合蛋白表达产物rMbP48,大小约为51ku.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在分离牛支原体膜蛋白的基础上应用Western-blot及间接ELISA对P48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P48蛋白主要存在于牛支原体的膜分离相.全菌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证实脂蛋白P48位于牛支原体的膜表面.【结论】牛支原体P48蛋白是存在于牛支原体表面的一种具有免疫原性的脂蛋白.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48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建立高效的牛支原体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鸡为靶动物进行肌肉注射给药,然后对试验鸡的临床症状、体重变化、饲料报酬及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等进行安全性评估,以确定受试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或耐受范围。【结果】鸡只注射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后,能明显增加其日均增重和降低饲料报酬,促进鸡体生长发育,尤其以5倍剂量组(10.0 mL/kg)的效果最佳;在血液常规指标方面,除血小板数呈明显降低趋势外,白细胞数、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不明显,且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注射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后1周内各项生化指标呈无规律的升高或降低变化趋势,至给药后第14 d(31日龄),则以5倍剂量组的各项指标较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能促进鸡体生长发育,且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在靶动物(鸡)上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0.0 mL/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