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 c DNA探针 ,从新生幼虫 c DNA文库中筛选出 2个相似的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 c DNA克隆 ,分别命名为 N5和 N10 ,N5长度为 12 5 0 bp,N10长度为 12 33bp。 NCBI Blast检索表明 ,2个c DNA全长序列均为旋毛虫新基因序列。DNASIS分析表明 ,N5与 N10的开放阅读框架分别为 10 14、10 17bp,编码338、339个氨基酸 ,推导的成熟蛋白氨基酸序列均为 32 1个氨基酸残基 ,相对分子质量推导值分别为 35 30 0和 354 0 0。 2个氨基酸序列中 N端均包含有一信号肽序列 ,可能为分泌性蛋白。NCBI Blast及 Inter Proscan检索表明 ,以上2个氨基酸序列均含有 型核酸酶的功能结构域 ,均编码 型核酸酶 (DNase ) ,且与已报道的旋毛虫包囊形成相关蛋白 P4 3(经鉴定也为 DNase )同源性最高。目前已有的试验结果证实 ,P4 3并未直接参与包囊的形成 ,而是一种与P4 3蛋白同源性非常高的蛋白参与了旋毛虫包囊的形成。由于 N5与 N10为旋毛虫新生幼虫期特异性表达基因 ,也就是在旋毛虫包囊形成的时期表达 ,而且与 P4 3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并均编码 DNase 蛋白 ,因此 N5、N10具有参与旋毛虫包囊形成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2.
人兽共患寄生虫种类多、宿主广泛且危害严重。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是常见的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和家畜饱受寄生虫病的危害,这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群是控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流行的综合防控措施。在综合防控策略中,疫苗的使用是切断循环链、控制乃至消灭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理想和有效途径之一。选用高效的抗原筛选方法挖掘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是开发疫苗的前提和关键。抗原筛选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研究者发掘出了更多新抗原和保护性多肽。现有的抗原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粗抗原筛选法、cDNA文库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生物信息学及多组学技术联合筛选法。很多抗原筛选的方法是伴随寄生虫疫苗研究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粗抗原筛选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相互反应的免疫学原理而设计的,此方法筛选的天然抗原可引起机体较强的免疫反应;cDNA文库筛选抗原的优势在于筛选更有针对性,所以候选产物的成分更单一、明确;蛋白质组学筛选法是基于质谱而兴起的一种筛选技术,它既可对未知蛋白组分进行鉴定,还可对鉴定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在未知分子的发现和功能特殊的靶分子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及多组学联合筛选技术使得抗原筛选逐步进入了多维、立体的筛选模式,也使得候选抗原及其表位的功能研究更加深入,这为基因工程疫苗和多肽疫苗候选分子的筛选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应用线粒体DNA中的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甘肃省景泰和平凉地区10个绵羊源脑多头蚴进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种内变异.结果表明,所有多头带绦虫(T.multiceps)分离株均成功扩增出约0.5kb的ND1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去除引物序列后多头带绦虫的ND1基因片段长为488bp,可以分为9类,共有2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20%~2.66%.基于ND1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所有T.multiceps分离株构成1个分支,可分为3个亚群,国内分离株分别处在不同的亚群中.国内分离株中除了与已知的遗传变异型Tm1(AY669089/Tm-JT081204/Tm-JT090331)和Tm3(DQ077820/Tm-JT080526)相同外,还存 在新的遗传变异型(Tm-JT081008/Tm-JT090603/Tm-JT090115-2),独立为一支,与其他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表明ND1基因片段适合作为研究T.multiceps分离株种内变异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p53糖蛋白是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的主要抗原组分之一,具有肌幼虫期特异表达特性,主要定位在肌幼虫β-杆细胞.不同旋毛虫种p53糖蛋白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但抗原性有差异,在同一种内变异极少,具有种及属特异性抗原表位.论文就旋毛虫p53糖蛋白抗原的分子结构、不同发育时期的特异性表达、抗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原核表达Tml6和Tm18重组蛋白,本研究以自然感染羊源脑多头坳原头节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扩增Tml6和Tm 18杭原基因全基因片段,测序鉴定后合成其开放阅读框架DNA片段,将基因组序列中的内含子去除并对其稀有密码子进行改造优化,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Tm 16和pGEX-Tml8.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以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并进行纯化.结果显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带有GST标签的大小约为39.6 ku和39.4 ku的重组蛋白,经谷胱甘肤琼脂糖树脂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可溶性的GST-Tm 16及GST-Tml8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均能够被兔抗GST单克隆杭体特异性识别.  相似文献   
6.
收集感染细粒棘绦虫原头蚴后不同时间的犬粪,分离和提取蛋白质,对蛋白质在胶内酶切后,依次进行质谱分析、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在犬粪中共鉴定出蛋白质3 242个,其中宿主(犬)蛋白有3 107个、细粒棘球绦虫蛋白有135个。蛋白质功能富集结果显示,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虫体在不同时间分泌特定蛋白,而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对建立粪抗原诊断方法和研究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宿主后的代谢途径及其生活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感染病羊肝内收集细粒棘球绦虫(Eg)原头蚴,分别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的细粒棘球绦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EgTPx)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EgTPx基因片段,同时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对应的基因组序列。PCR产物经纯化后连接到pMD18-T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DH5口后,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到中国青海株细粒棘球绦虫EgTPx基因片段,其开放阅读框为582bp,编码193个氨基酸,与已知的EgTPx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有3个碱基发生变异,分别在245,306,318位由C变为T;引起1个氨基酸变异,由Ala^82变为Val^82。EgTPx具有典型的2-Cys型过氧化物氧还蛋白催化性位点Cys^48和Cys^169。,以及周围保守的FVCP和VCPA序列。EgTPx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对应的基因组序列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69bp的内含子。  相似文献   
8.
鲤鱼白细胞介素-8全长cDNA的克隆、鉴定及其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D-RTPCR的方法获得差异显示片段A26,经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对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鲤鱼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核酸杂交筛选,从0.8×104个重组噬菌体中,经过2轮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该克隆含有1个大小为294bp编码98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含有Chemokine-CXC功能结构域,前体中含有22个氨基酸组成的引导肽,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成熟白细胞介素-8(IL-8)多肽中第12、13和14构成CXC基序,但之前无ELR基序。系统发生分析其与荷兰鲤鱼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89%。分离培养鲤鱼外周血白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经LPS、PHA和ConA刺激后,提取总RNA,根据鲤鱼IL-8全长cDNA序列和β-ac-tin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鲤鱼外周血白细胞IL-8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经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前期(4h)白细胞中IL-8的表达量明显增大,但随着时间推移(12、24h)并不一直比同期正常白细胞表达量大,表达量趋势成峰形图。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电聚焦电泳(IEF)技术,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脑多头蚴的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IEF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扫描。结果表明,头节可溶性抗原共出现了49个吸收峰,PI范围404~991,主吸收峰9个,其PI值分别为823、802、776、752、685、654、568、508和423,所含蛋白总量占上样蛋白总量的995%。囊壁可溶性抗原共出现了61个吸收峰,其PI范围为400~966,主吸收峰10个,其PI值分别为959、899、879、851、837、823、802、783、752和729,所含蛋白总量占上样蛋白总量的995%。囊液抗原共出现了52个吸收峰,其PI范围为401~980,主吸收峰3个,其PI值分别为823、594和568,所含蛋白总量占上样蛋白总量的999%。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旋毛虫感染猪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了免疫筛选,从1 6×105个重组噬菌体中筛选出21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表明:有9个克隆为未曾报道过的新基因;有9个克隆不含有开放阅读框架(ORF),与旋毛虫线粒体DNA同源,编码核糖体大亚基RNA;3个克隆为旋毛虫已知基因,其中克隆ML12,34与Serineproteaseinhibitor[Trichinellaspiralis](AAF63473)同源性为99%,克隆ML42与HypotheticalOFR17 20[Trichinellaspiralis](AAB48489)同源性为99%,与21kDExcretory secretoryprotein[Trichinellapseudospiralis](AAF79206)同源性为90%,这为进一步研究基因重组抗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