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16篇
农学   8篇
  3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1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黄斑星天牛虫害木(毛白杨)施以高压电击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压电击法对杀灭黄斑星天牛1~3龄幼虫效果明晃,死亡率达70%~80%;各龄幼虫停止取食率80%~90%.高压电击法在防治木材害虫、树木蛀干害虫及木材检疫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In May 2018,a new shoot dieback disease was found in several walnut orchards in Rizhao,Shandong Province.The fungal pathogen was obtained on PDA plate from diseased walnut shoots using a tissue isolation method.The purified fungal isolates formed white to grey colonies on PDA plate and three single spore isolates SDWa1-SDWa3 were obtained.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calmodulin (CAL),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 (TEF1) and β-tubulin (TUB) sequences,the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Diaporthe nobilis,a new pathogen on walnut.The test of Koch's rule confirmed that D.nobilis was the pathogen of walnut shoot dieback.To determine optimal growing conditions for the pathogen,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st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growth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were at 25℃ and pH 5-9,respectively.The optimum carbon source was glucose,and favourable nitrogen source was peptone.  相似文献   
3.
A 4-mo-old northern red-shouldered macaw (Diopsittaca nobilis) was admitted to the veterinary hospital of the Arruda Câmara Zoo, in the State of Paraiba, Brazil, for investigation of an orbital mass. Given rapid progression and lack of response to treatment, the bird was euthanized, and an autopsy was performed. Histologically, the mass consisted of a retrobulbar invasive tumor characterized by tubular and rosette-like structures, with interspersed heteroplastic tissues, such as aggregates of neuroglial cells and islands of hyaline cartilage. The tumor was immunopositive for pancytokeratin, GFAP, NSE, and S100. These findings were compatible with an ocular teratoid medulloepithelioma, a neoplasm best described in humans but also reported rarely in young cockatiels and African Grey parrots.  相似文献   
4.
树木嫩枝角,栓质层量与抗两种星天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63种树种嫩枝中的淀粉,蛋白质,角质,栓质,单宁含量,经与天牛成贝选择取食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枝条中角质层,栓质层厚者抗虫,含量低者感虫,可作为选择抗虫性树种的指标之一。而蛋白质和淀粉相对含量与在牛选择取食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两种星天牛成虫对树种的选择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模拟自然界纯林和混交林食料环境,测验了黄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成虫知97种参试树种上,栖息,取食,交配等选择行为。选拔出了一批具拒避作用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carassius)零换水池塘营养盐收支状况,阐明其零换水机制,以草鱼–鳙–鲫零换水池塘为实验组,以草鱼–鳙–鲫常规换水池塘为对照组,开展了为期2年的池塘有机碳(TOC)、氮(N)、磷(P)收支的研究。结果显示,2组池塘TOC、N、P的主要来源均为饲料投入,分别为77.06%和81.00%,92.08%和92.77%,94.18%和95.63%;TOC、N、P的主要输出途径均为底泥积累,分别占输入营养盐的43.32%和22.10%,61.40%和52.82%,78.71%和79.58%。2组池塘养殖鱼类收获分别占输入碳(C)、N、P的10.08%和13.05%,21.00%和25.57%,15.41%和18.60%。零换水池塘的C、N、P水体积累量和积累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池塘(P<0.05),其积累率分别降低92.91%、88.52%和87.12%。零换水池塘的N、P底泥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池塘,但C、N底泥积累率显著低于常规池塘(P<0.05),分别降低了48.99%和13.97%。零换水池塘养殖鱼类的C、N、P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池塘(P<0.05),分别提高了29.49%、21.72%和20.65%。研究表明,零换水模式能降低营养盐积累,有效提高系统物质利用率,是一种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直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键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r二率为?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潘英 《水产学报》2004,28(6):616-622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栉孔扇贝正常卵子与雌核发育卵子在受精和成熟分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没有影响受精卵的成熟分裂以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雌核卵的发育速度出现明显的滞缓。在第1次卵裂中期,雌核发育卵子中的雄性原核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游离在细胞质中,不参与核分裂。胞质分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卵裂球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两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正反单对杂交子一代幼虫进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分析了双亲位点在杂交子一代中的传递分离方式。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引物807和834进行扩增,正交家系和反交家系均统计了70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正交家系中双亲和F_1共有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8.6%,仅由母本或父本传递给F_1的位点分别占总位点数的27.1%和21.4%。反交家系中双亲和F_1共有位点占总位点数的34.3%,仅由母本或父本传递给F_1的位点分别占总位点数的25.7%和22.9%,表明双亲的遗传物质皆传递给了F_1代,证实属间杂交成功。实验结果表明,两家系中F_1均偏向各自的母本。另外,在F_1中还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非孟德尔分离位点和非亲位点。  相似文献   
10.
用钼蓝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栉孔扇贝(Chlamys farrPri)两种颜色的卵子及其早期胚胎中磷脂含量和核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橘红色卵子的RNA含量较浅黄色的略高,而两种颜色卵子的DNA含量却非常相似;在2细胞期,高受精率的受精卵其RNA量迅速增加,DNA和磷脂含量变化不大,但低受精率的受精卵相对未受精卵而言,其DNA、RNA和磷脂含量略有降低;在32~64细胞期,受精率高的胚胎中DNA和磷脂含量增加幅度大,RNA基本保持恒定。磷脂含量与卵子或胚胎的颜色可能有关,核酸、磷脂含量的变化与受精率高低有关。本实验旨为鉴定扇贝卵子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