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探讨柞蚕幼虫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分析柞蚕品种豫大1号(黄体色)和白一化(白体色,略带黄色)幼虫体色的遗传规律,并比较二者在体壁类胡萝卜素组成上的差异.杂交试验发现,F1的幼虫体色为黄色,F2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且分离比符合3∶1;回交BC1(F1×豫大1号)均为黄色,而BC1(F1×白一化)则有两种表型,即黄色和白色,分离比符合1∶1.遗传分析表明,豫大1号的基因型为YYGG,白一化的基因型为YYgg,豫大1号的黄体色对白一化的白体色属于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豫大1号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10.259μg/g)远高于白一化(1.167μg/g);白一化体壁中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含量远小于豫大1号.综上认为,体壁中类胡萝卜素的缺乏是导致白一化形成白体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发现于湘晖原蚕中的体壁突变蚕予以继代,并与芙蓉杂交的F1代和F2代经饲养调查显示:体壁突变蚕后代体壁突变体分离并不复杂,纯种及其与芙蓉杂交的F1代和F2代均出现正常素斑白蚕和体壁为黄褐色的突变蚕,其体壁突变蚕的出现率分别为74.91%、49.56%和76.32%;突变个体的体壁厚,大眠入眠脱皮均变得缓慢,但蚕期生命率仍然较高;突变个体化蛹脱皮困难,化蛹的蜕皮形状大、颜色深,且质量是正常的2倍,特别是化蛹脱皮率极低,致使虫蛹率低,纯种及其与芙蓉杂交F1代和F2代突变群体的虫蛹率分别为22.52%、6.13%和6.54%,且全茧量、茧层率明显偏低。通过对湘晖体壁突变蚕的化蛹蜕皮中蜡质层、几丁质和尿酸盐三种成份的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化蛹的蜕皮中蜡质层含量是正常的3.19倍,但尿酸盐含量却只有正常的21.72%,几丁质含量比正常的稍高。  相似文献   
3.
用非注山毛豆叶丙酮提取物或鱼藤酮点滴处理菜粉蝶幼虫,出现畸形幼虫和畸形蛹,对畸形幼虫和畸形蛹的真皮细胞和内外表皮分别进行了超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鱼藤酮及其类似物影响昆虫旧表皮的分解和新表皮的合成是导致虫体畸形的主要原因,并对畸形蛹体壁的几丁质,粗脂肪,粗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处理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多棘海盘车体壁胶原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从海盘车体壁中提取出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胃蛋白酶促溶的胶原蛋白(PSC),得率分别为10.90%、61.43%。将ASC、PSC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与脊椎动物及其它无脊椎动物胶原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SC、PSC是典型的胶原蛋白。在此基础上对ASC、PSC进行了SDS-PAGE电泳,进一步表明制品的纯度较高,并且它们在分子大小、构型及性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刺参属棘皮动物海参纲、刺参科,不仅具有滋补的功效,而且可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如具有补肾、治疗水肿的作用。刺参又是中医治疗瘟热病方剂中的重要成分,其活性成份有海参素、海参皂甙、酸性粘多糖(由氨基己糖、己糖醛酸、岩藻糖等组成)、D-胡萝卜素、海胆紫酮、牛磺酸等。近年有人研究得出,  相似文献   
6.
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分高于刺参,粗脂肪低于刺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蓬莱玉参体壁中氨基酸总量为53.76%,明显高于刺参,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接近于FAO/WHO的推荐模式,属于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蓬莱玉参体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为25.63%,占氨基酸总量的47.66%,且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刺参,鲜美程度要好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为26.47%,DHA+EPA为12.0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3.19,均高于刺参,因此,脂肪质量优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Ca、P比例适宜,并富含VB6和VB1,其中,VB1含量为1.30 mg/100 g,含量远高于刺参。研究结果表明,蓬莱玉参营养价值优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别对青色、紫色和白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脂肪、粗多糖、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青色刺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脂肪含量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青色刺参和紫色刺参的粗多糖含量高于白色刺参(P<0.05)。3种体色刺参检测出17种氨基酸,白色和紫色刺参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为48%左右,而青色刺参体壁氨基酸含量为44%左右。紫色和白色刺参的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3种刺参占较高比重,其中,LA作为重要必需脂肪酸在紫色和白色刺参中均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为青色刺参的4.6倍左右;紫色和白色刺参的AA含量也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而青色刺参中的EPA和DHA均显著高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在检测的矿物质中,Fe在3种刺参中含量最高,紫色刺参Fe的含量显著低于青色和白色刺参(P<0.05);青色刺参Mn的含量显著高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白色刺参Cr的含量显著高于青色和紫色刺参(P<0.05)。研究表明,3种体色刺参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均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病原真菌降解蚧虫体壁过程中胞外酶的作用及其毒力效应,为应用病原菌对蚧虫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4株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V3.4504、噬菌蚧霉(L. fungicola)菌株HEB02和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菌株HEB01,以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为靶标害虫,以这两种蚧虫的表皮作为病原菌培养基的唯一碳源,测定培养过程中各菌株4种胞外酶的活性变化,包括脂肪酶、类枯草杆菌蛋白酶(Pr1酶)、几丁质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并据此分析真菌入侵蚧虫体壁过程中胞外酶的作用。同时,测定两种蚧虫被4株病原真菌感染8 d后的死亡率,用于评价菌株和胞外酶的毒力效应。【结果】4株病原菌在降解两种蚧虫的体壁过程中,4种胞外酶的活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脂肪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得最早,在培养2 d后就达到最大值,且在日本龟蜡蚧上各菌株脂肪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沙里院褐球蚧。菌株的Pr1酶活性高峰出现在3-4 d,而几丁质酶和NAG酶的活性高峰分别出现在6 d和4-5 d。4个菌株相比较,V3.4505菌株对日本龟蜡蚧和沙里院褐球蚧的致死率均为最高,分别是73%和81%,且与HEB02菌株和HEB01菌株有差异显著。4个株菌的Pr1酶活性平均值与它们对日本龟蜡蚧和沙里院褐球蚧感染8 d后累计死亡率的线性相关性显著,线性方程分别为:y=0.082x+5.822(R2=0.823)和y=0.119x+14.75(R2=0.764);4个株菌的几丁质酶活性平均值与两种蚧虫累计死亡率的线性相关也较显著,线性方程分别为:y=-0.148x+15.89(R2=0.645)和y =0.095x+10.46(R2=0.762)。【结论】在对两种蚧虫的感染过程中,病原真菌的4种胞外酶均参与了对蚧虫蜡质和体壁的降解。脂肪酶降解虫体表面的蜡质,酶活性高峰出现最早,在蜡壳厚的日本龟蜡蚧上其酶活性表现得更高。在其余3种酶中,先由Pr1酶作用,降解蚧虫原表皮中的蛋白质,再由几丁质酶和NAG酶作用,降解几丁质。酶作用高峰时间与酶活性大小与其底物在蚧虫体壁中的排列层次与含量相吻合。菌株的酶活性和蚧虫致死率相关性分析说明,Pr1酶和几丁质酶可作为菌株的毒力指示因子。4个菌株相比较,蜡蚧霉V3.4505菌株表现出较好的致病特性,说明其对蚧虫的毒力较高,可考虑作为蚧虫生物防治应用的病原菌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筛选和开发高效新型生物杀线虫剂提供依据。[方法]以土壤中筛选的1株具有明显杀线虫活性的细菌菌株W3为供试菌种,对其进行发酵培养,采用硫酸铵沉淀、疏水层析、阴离子柱层析等方法从发酵液中分离W3菌株的杀线虫活性成分,并对各活性成分的杀线虫活性进行测定。[结果]W3菌株粗蛋白处理线虫4h后,虫体活动异常,部分虫体静止不动,处理36h后大部分虫体不活动,部分虫体体壁断裂现象,最终所有线虫被完全消解;从发酵液中纯化出1种能降解线虫体壁的胞外蛋白酶,该酶的分子量约为45KDa,其作用的最佳pH值为7~8,最佳温度为45℃。[结论]W3菌株胞外蛋白酶具有明显的杀线虫活性和线虫体壁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10.
1病例 患者,女,21岁,孕25邶周,因外院检查胎儿异常来我科行超声检查,超声示:双顶径5.19cm,头围18.41cm,股骨长3.43cm,上述各测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羊水深度5.3cm,胎盘位于后壁,0级,胎心140次/min,脐动脉S/D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